曾祥敏:疫情报道注意“四个避免”

如何让媒体报道更好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应当注意四个方面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闻媒体的丰富报道和信息传播,成为公众科学防护、应对疫情的主要窗口。新闻媒体及时传达党中央精神,科学传播防疫信息,正面宣传防疫抗疫的感人故事和人物,对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何让媒体报道更好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应当注意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避免“解决方案”失真。媒体报道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带有“解决方案”色彩的新闻,应该充分核实后再发布,避免未经核实抢发造成公众误解或带来恐慌情绪。

如关于“宠物也会感染新型肺炎,李兰娟院士说如接触到疑似患者一样要隔离”等信息一经发布,引起社会上一些人群的恐慌,还导致一些地区宠物猫狗被捕杀遗弃。

经事后核实,李兰娟院士在采访中的回答其实是“一般宠物不会被感染”,却被个别媒体曲解为“宠物也会感染病毒”。

二是避免“温情报道”煽情。面对病毒肆虐,媒体对有关人物及故事的报道,要突出人文关怀,用温暖故事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以情动人,也要注意把好“度”,要温情不要煽情,如过分渲染、刻意煽情,就会适得其反。

如关于高龄老人、贫困老人为抗疫捐出一生积蓄等报道,过分渲染情绪,反而引发公众的心理不适甚至不满。

三是避免正面表达生硬。有的疫情报道中话语表达比较生硬,有的口号式表达较多,有的选择报道角度时平衡矛盾点还不够。

武汉方舱医院首批病人出院,媒体采访时一位出院患者笑言:“住进来之后住得还不想走了。”一时间引起网友热议。

面对物资紧缺、确诊病例持续上升等严峻疫情,救治病人“不想走”与很多病人等待正规救治形成鲜明对比,容易引发公众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环境的不适情绪。

四是避免专业解读不够。报道解读不准确、不到位,就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滋生谣言。

此次疫情从苗头到爆发,涉及到众多领域,科学普及、公共卫生、政府应急、交通运输等。

公众面对突发疫情,无论从源头了解病毒还是科学防疫抗疫,都缺乏专业知识,更容易相信社交媒体等人际传播渠道的“小道消息”。而社交媒体舆论缺乏专业权威信息,容易造成谣言滋生、舆论偏向和公众极端情绪。

做好本次疫情报道,媒体报道应进一步提升专业性、科学性、贴近性。

(作者曾祥敏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思琦系2018级广播电视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