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该如何说好人话?

这些问题的共性是什么?其产生的根源何在?我们如何改进?

从这一个多月的抗疫报道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乱象。

这些问题,有的是新闻报道中的“老毛病”甚至是屡教不改的“顽疾”;有的则是伴随着新技术新手段而出现的“时髦病”;有的是大部分媒体都有的“流行病”,有的是个别种类才出现的“罕见病”。

比如,怀孕9个月上一线,比如屡见不鲜“丢下一万元就走”;比如环卫工捐款;又比如烂大街的“群英谱”;还有双黄连口服液的报道,自媒体上的“泪目体”……

这些问题的共性是什么?其产生的根源何在?我们如何改进?

一、什么叫人话?人类的话、人民的话、人格的话

无论“老毛病”,还是“时髦病”,其共性只有一个,不说人话。

解释这句话,我想首先说说什么叫人话。说人话看似耳熟能详,其实我想没几个人认真思考过。

我的理解,所谓人话,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1.说人话,是人类的话,而不是“神话”

当前,我们很多新闻报道中,经常说“神话”。

什么是神话呢?就是报道中的人已经不像人,而是像神,非常完美,看不到一个缺点,没有人性。

比如之前闹得很厉害的“新婚之夜抄党章”“不顾老婆生孩,要去照顾母猪下崽”以及本次的“怀孕9个月上前线”。

这种之所以让人越来越反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真实 ,拔高太过,以至于超越了人的标准。

拿新婚之夜抄党章来说,是个人都知道,这样特殊的日子应该做什么。

不做这个,去抄党章,显然是有违人性的,估计只有神才能干出这样的事;同样,怀孕9个月不在家待产,相反去现场救人, 这也不是常人能干的出来的。

人类之所以为人,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要有缺点,所谓人无完人;二是有人性,即脱离兽性,有文明的属性,如果没有这两点,就是神,就是兽。

2.说人话,是说人民的话,而不是“官话”

什么是人民的话?在我看来,人民的话,就是老百姓的话,就是群众话,他可能没有那么文雅,那么正式,它是粗糙的、质朴的,管用的。

相比之下,我们常说的“官话”,从风格上来看,严肃多而生动少,冰冷多而温暖少;宏大多而微观少,抽象多而具体少;呆板多而灵动少;主义多而家常少;疏远多而贴近少。

从结构上来看,“官话”基本都有统一的格式和基调,一件事情下来,首先是高度重视,其次是成立组织,再次是狠抓落实……高度重视、积极稳妥、丰硕成果,这些是文件常用词。

拿当下来说,写什么东西,一定要把“根据××会议精神”“坚持××大局”“为了××目标”放在前面,不戴这个帽子,文章就写不下去。

从结果上来看,“官话”往往是听不懂的,不爱听的,甚至是可以广谱的,比如积极稳妥、高度重视之流;而群众的话,往往是人们爱听的,接地气的。 

比如,有一次记者去采访川北一个县城的大肉会(大肉会是流行于四川北部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宴饮风俗。——编者注),当地人说,他们吃“一拃长的肥肉”,而最后编辑改成了“吃12厘米长的肥肉”,闹出笑话。 

3.说人话,即有人格的话,而不是“套话”

什么叫有人格的话?

我想表达的是,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身份、学识、年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风格,没有一种话是万金油式的。

形象地说,就是村支部书记的讲话和省委书记肯定是不一样的。

相比之下,所谓的套话,就可以是“万金油”,村支部书记和省委书记讲话一个调调,开口就是”在××的指引下”;老农民和大学教授讲话一个样,开口就是“此处”“因此”,一看就是教授级的农民。

二、怎么说好人话?到现场、多信源、重事实、强专业

新闻的定义有一万种,但核心有一点,就是新闻是人写的,肯定是给人看的,一定是有人参与的。

总之新闻离不开人。写好新闻作品,简单来说,就是说好人话的学问。

怎么才能说人话呢?

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是到现场。

下沉到现场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间去,这是贴近事实,减少错误最重要的途径。

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出现的很多错误,比如“丢下一万元就走” ,搜下百度,全国可能出现了几十例这种状况。

还有一个很典型的,就是关于李文亮去世的消息,一会说10点半,一会说11点,一会说凌晨一点,无数个答案,不知所云。

再往前说,去年出现过“送安全套耽误半小时,女生怀孕奋起状告快递小哥”,也是受到强烈关注,后来被证明是假消息。

这些年,伴随着4G、5G的崛起,自媒体越来越多,但是记者的数量没有增加。

怎么办呢?“记者不够,键盘侠来凑”。

大量的假新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一个事情发生了,没有几个人愿意到现场去,同时又禁不住诱惑,加入转发大军,数以亿计的转发量就这样诞生了。

包括这次抗疫报道,有人发现,和17年前的非典相比,虽然疫情波及范围更广,死人更多,医护人员也更多,但到现场的记者少了。

以李文亮去世为例,据原成都商报的记者李微熬说,赶到医院抢救室采访的,只有他一个人,其余都是二道贩子。

还有那个女生怀孕状告快递小哥,查来查去,新闻几要素一个没有,哪个快递公司,哪个人,哪个法院,都没有,但这并不妨碍他传播。

这个状况,假消息不泛滥才怪。要杜绝这种情况,根本的途径就是到现场去,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调查。

只有到一线去,才能贴近群众,贴近事实,减少误传。

第二点是多信源。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新闻报道尤其要重视这个原则,这也是世界级权威媒体恪守的一个根本准则,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必须要有多个信源,相互佐证,绝对不能单一信源。

反观我们当下的报道,估计好多人把这条新闻报道的铁律早已经扔到九霄云外了,加上发稿时限的要求,很多人看到新闻后,立马“捞起来就跑”,管他真实与否。

这些天出的这些差错,多半与没有遵守这个原则有关。比如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关于双黄连口服液的报道,就绝对算得上一个反面教材。

一个部门或一个人透露了这个消息,立马发稿,结果导致那么多风波,我要问,这些记者,这些机构,他们有没有去核实?有没有听听另外的观点?教训太惨重了。

第三是重事实。

焦点访谈曾有个很著名的口号,叫“用事实说话”,我觉得非常好。

什么叫用事实说话?我的理解是观点必须有事实支撑,观点需要事实表达,而不能就观点说观点,空对空。

我之前有个很尊重的前辈说过,要在“一级观点下找二级事件”,要沉下去。

现实中,很多人没有坚持这个原则,而是擅长用观点说观点,穿靴戴帽,观点先行,还美其名曰,讲政治。好像哪篇文章,不说点“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就不讲政治一样。

事实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对此,白岩松曾经说过,任何讲政治,都必须用讲业务来实现。

否则,每次党代会过后,中央就不会组织那么多宣讲团来宣讲了,直接发文件就得了。

宣讲的目的,就是要把文件的语言翻译成大家都听得懂的话来说,新闻报道也是一个原理。

讲政治必须讲业务,讲什么业务,宣传的业务,传播的业务。

再好的政策,再高的指示,没人愿意听,就是一纸空文,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重视翻译的力量,从身边事说起,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起。

“真佛说家常”。小平同志曾说过,在广西工作期间,任何讲话都没有提过一句马列主义,但所有工作无不符合马列主义(大意)。

《约翰·克利斯朵夫》有这么一句话:“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再大的主义,都和寻常人家息息相关,山沟沟里也能出马列主义,这是我们党多少年来的宝贵传统。

“看则无,实则有。”有人认为,讲故事是看不见的宣传。

润物无声。相比之下,那些一来就是“思想”“主义”的文章,不仅面目可憎,而且注定无人问津。

说到这里,我想起四川一名优秀的军转干部林强说过的一番话:“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自己确实没有想过因为是党员才做。如果想了才做,不是党的光荣,而有替共产党作秀的嫌疑……所以,我只是做了一个好人应该做的事。”

相比之下,当前的抗疫报道,到处党旗飘飘,一来就是请战书,按手印,结果呢,大家都知道了,按手印最多的单位,最不该发病的单位,发病率最高。奇耻大辱。

真正的旗帜在老百姓眼里,在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中,那是无形的旗帜,也是最具号召力的旗帜。

相反,一来就扯大旗,搞合影的,多半是作秀,那不是讲政治,那是丢脸。

第四是强专业。

这次疫情期间,很多人用以下这张图来形容自己的情绪变化。

图像 2020-3-8,下午1

这张图甚至是整个国人当前心态的生动写照:游走于上下两个不同的极端。

在这背后,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新闻报道难辞其咎,危难关头,我们很多作品的问题是情绪多,情感少;极端多,平衡少 ;撕裂多,缝合少;感性多,理性少;问题多,出路少,破坏多,建设少。

我们的很多文章,主要以传递情绪为主,再次以李文亮医生的去世为例,悼念文章满世界飞,传播最广的是一个公众号所写的《我走了,带着一张训诫书》。

扪心自问,这个人了解李文亮吗?他去调查过吗?造谣和吹哨的边界是什么?训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没有人去追问,只是在疯狂转发。

打开这个公号,扑面而来的是《这个鬼时代》《绝不原谅》《今天我们怎么忍心立春》……乍一看,总觉得是“咪蒙”转世了。几乎所有的文章,没有调查,没有了解,完全是个人情绪的宣泄,然而,正是这些情绪,迎合了读者的需求,进而导致了大量的传播。

我无意指责这些自媒体,因为他们没有权力、没有能力去深入一线采访,因此只能个体写作,隔山打牛。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有资质的机构不去调查,不去了解,造成的信息真空,只能由这些情绪去填满,不怪情绪疯传,怪情感缺位。

在我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回归。什么是专业?专业和非专业新闻报道的区别何在?

在我看来,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从地位来看,更强调独立自主,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2.从路径来看,更加尊重事实,坚持用事实说话;不打棍子 、不扣帽子、不走极端,不传播和放大焦虑;

3.从结构来看,更懂得平衡客观;让“坏人”说话,多元发声;

4.从风格来看,更强调理性平和,不比嗓门大,而是以理服人,娓娓而来,克制情绪,正如有人所说:“心中有盆火,脑里有块冰”;

5.从目标来看,更重视社会建设,而不是撕裂社会,既要说问题,更要给出路;既当瞭望者,又当引路人。

疫情中期,面对武汉病毒所漫天飞的谣言和指责,财新网发表报道《专家一致认为新冠病毒非人造》,没有因为公众潮水般的怀疑而从众,相反是坚持独立思考判断,相信科学。

又比如,面对社会几乎一致认为海鲜市场是病毒发源地,他们做出《华南海鲜市场非唯一疫源地》,发出独立的声音。

简而言之,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在于能否比一般的看得更远、更早、更深、更全、更冷静,还有一点,就是更善。

这是大善,是我们对于这个国家、民族、人民,发自内心,最真诚的热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