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等通稿是没有前途的,有的记者跑线十几年还是不够专业

要想克服这些焦虑,只能靠多摸几个“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在激流中横渡抢滩。

本文系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陈寅2020年4月29日在青年员工代表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长江公号转发时有删减,原题为《崇尚建功 奋斗有我》

小标题为小编所加

01 融合战场上每天都有新挑战

在媒体融合的战场上,每天都有这种新的挑战。以前的记者,面对的是写独家稿件的焦虑;以前的编辑,面对的是版面选稿的焦虑。

现在的记者,面对的是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焦虑;现在的编辑,面对的是如何提升点击率、阅读量的焦虑。

经营系统的同志们,面对的困难也不少,我们写的活动策划方案,是不是比社会上的企业更出新出彩?我们执行的现场活动,呈现效果与成本控制是不是到位?要想克服这些焦虑,只能靠多摸几个“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在激流中横渡抢滩。

如果还是等通稿来改改就见报,遇到困难就找由头,受到挫折就埋怨别人、打退堂鼓,这样的员工不管在哪里工作,都是没有前途的。

02 不到一线就没有发言权

要想增长阅历,必须冲向一线。习近平同志1989年在《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一书中指出:“报道写得好不好,与新闻工作者能不能深入实际、深入采访很有关系。

目前有部分新闻工作者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坐在办公室里想点子,靠简报、会议材料编稿子,有时下乡了,也是‘走马观花’。从现有报纸、电台上的报道看,内容深刻、质量高的还不很多;特别是有很多好的题材报道不出去,这和深入实际不够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对照一下,现在是不是也存在这种情况?火热的基层一线,是集团青年员工增长见识、积累本领的大课堂,是磨砺才干、积累经验的练兵场,也是锤炼意志、砥砺作风的磨刀石。

不到一线,就没有发言权。不到一线,怎么知道哪个地方有新鲜事?不到一线,怎么知道读者、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宣传方案?不到一线,怎么知道新技术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只有不断接触第一现场,才知道各个行业的千变万化、最新动态。

不在这个行业的第一线,只看外行分析,就像盲人摸象。作为党媒集团的一员,我们有机会接触各行各业。如果是突发事件,可以赶到现场,亮出记者的身份。这是多么好的行业优势啊!年轻人多跑一些地方,是大有好处的。

在深圳各个区、街道办事处多跑一跑,基层多跑一跑,将来要买房,也知道买哪里更适合你。 

03 不管多忙,都要挤时间读书

集团青年员工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的教诲,成为媒体融合领域的专业人士“多读有字之书”,是我们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必备的习惯。

在手机的挤压下,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作为媒体工作者,至少每年要读十本八本吧?时间是可以挤一挤的。周末有两天时间,拿出一天来,一周读一本,一个月读四本,一年可以读五十本。所以,十本八本是很小的量。

说到这里,有的同志说,我太忙了,哪里有时间读书?我想说,不管你忙事业、忙感情、忙买房,总有不顺利的时候。在不顺利的时候,你就多读书,读书会帮助你更好地度过不顺利的时光。我觉得每一本书,都在某种程度上,为你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一个基础答案。

读完一本书,等于知道了人生路上的某个思考的方向、某个答案。当你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至少已经掌握了一种思考能力、一种思考的方向,一个初步的答案。所以,不管多忙,都要挤时间来读书。

少读书,是人生的一大遗憾。读书的好处很多,好处往往是事后才感觉出来。“多读无字之书”,意思是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除了看书,也要向身边的前辈、同辈虚心学习,千万不能孤芳自赏,不能画地为牢。 

04不交往不读书,还谈什么媒体融合?

我们各个报网的同事,彼此之间接触多吗?有的同事可能干到退休,都不知道其他几家报网的办公区在几楼。如果一直这样不交往,不读书,还谈什么媒体融合?到下半年,各报网搬到新媒体大厦,采编团队都在同一栋大楼里办公。

大家要经常走动,互通有无,多交流读书心得,开展报道协作。在突出个性化色彩的同时,加强联动合作,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重复劳动,形成更大的融合张力。

我们去北大、华为、二更等单位学习,这些都是必要的;只要有条件,开门到外地学习是可取的,同时要把更多的老师请进来。

我们集团身边有很多优秀人才,也是我们取长补短的老师。拜你身边优秀的人为师,就算学不到他的某项技能,学习他刻苦钻研的劲头也好啊! 

05 有的记者跑线十几年还是不专业

我们要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经验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找准建功立业的方向,成为本职岗位的专业人士。

专业与不专业,区别是很大的。真正专业的人士,总能尽心尽力把一件事情、一个作品做得尽可能完美,令人放心,少留遗憾,也让同事、组织觉得靠谱。我们有的记者跑了十几年,还是不够专业。

他累积的只是跑线的时间,而不是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止步受限了。有的同事抱怨说,甲方越来越难对付。可是在甲方的眼里,你的策划太不专业。社会上的广告公司,为了三五万元的项目,天天开会拼创意。

我们有没有做到?无论你再有理想、再有抱负,如果不够专业,就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

除了你的家人,不会有更多的人,为你的不专业买单。 

06失去敏感和敬畏感,什么都做不好

对专业怀有敬畏,懂得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你才会更加明白努力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走下去。

有些年轻人看到现在网络带货直播很红火,有的网红月入百万。可是李子柒、李佳琦的专业水准,是轻轻松松能达到的吗?李子柒为了一个视频可以拍一两年,李佳琦一年直播389场、3秒钟内可以找到口红的色号,薇娅一天睡3小时也能直播。

他们高流量和高销量的背后,是多年如一日的专业训练,以及在销售一线多年来的摸爬滚打,对客户心态了若指掌。其实写稿子、拍视频、拉广告都是如此,要深耕自己的领域,用心打造竞争优势,即便开头难一点、苦一点也不要紧,时间会兑现你匠心付出的价值。

这是时间的回报,也是专业的回报。越是对自己严苛要求,越是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你的筹码就越多。我前两天又跟同事聊起当年的事。我大学毕业后就上夜班,看同事做版、审稿,当时我们都拿着毛笔改稿。同事改完稿,前辈再改,最后给领导改。

改完以后,我就拿来学,看前辈为什么这样改,领导为什么这样改,我为什么这样改,他们改的好在哪里,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还有,当夜班空隙,或是凌晨快下班的时候,我就跑到排字车间、印刷车间,看印刷师傅怎么排版。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捡字过程,墙上堆放着成千上万个字,每个字只有筷子头那么大,捡字师傅的眼睛眨都不眨,很快就挑出正确的字,像庖丁解牛一样轻松自如,看得我目瞪口呆。

这就是专业,就是极致。现在有些年轻同志兴趣多变,追求各种副业,却疏于打磨核心专业能力。这会渐渐丧失对本职工作的敏感和敬畏感,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07没有特色的客户端,办下去也是浪费资源

今年,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期,集团的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受到疫情的影响,集团经营工作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形势不容乐观。

此时此刻,更需要集团青年员工勇立潮头、迎难而上,以坚定的信心迎接挑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积极作为,用行动证明自己堪当大任,证明自己是合格的接棒者。结合此次战疫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发挥科学技术创新作用的新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集团几个客户端的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各自为战、各自为阵的局面没有改变。今年疫情暴发后,集团迅速采取行动,形成新的作战方法,但是从根本上讲,还没有改变我们的融合格局。

我们要办有特色的、精准定位的客户端,要创新办、瞄准用户办、要有各方面的技术支撑,要融合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特色的话,办下去也是浪费资源。权威信息的发布就交给深圳特区报、读特。其他的客户端,要靠我们点石成金、开渠引水、搭建平台来创造,走内容创新的路子。 

08有些公号没有存在的必要

创新的根本,就是要用心。我看到集团很多微信号的文章,都推送出来老半天了,一个点赞都没有。

难道这篇文章的作者、编辑、审稿人,不在第一时间点赞吗?你不给自己点赞,谁还给你点赞?说明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是做内容的人,在文字方面更要用心。

比如说最近的复工复产报道,很多标题都是哪里按下了重启键,哪里按下了加速键。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我们可不可以用心换一些词,比如调频提速、换挡加油?在做标题方面,有些媒体真是下苦功夫。

首先,列出100个备选标题。然后,精选五六个题目,放到几个顾问群去投票。

最后,产生一个标题。要是我们的每个标题都这样用心,能不吸引人么? 

09有些年轻同志缺乏好奇心

创新的根源,来自好奇心。

有些年轻同志比较“佛系”,对这个世界缺乏好奇心。就算一个大新闻发生在他的面前,也是无动于衷,缺乏应有的朝气。

斯坦福大学教授哈里森的一本著作《我们为何膜拜青春》中说,现在人之所以青春常驻,“是因为一个整体的生物文化转化,把一大部分人类变成了一个年轻物种,现代人外观上年轻、行为上年轻、心智上年轻、生活方式上年轻、欲望上年轻。”

哈里森分析了一位永远年轻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一辈子都保留着年轻驱力,他是过去几千年来年轻态人物中的佼佼者。他拒绝摆出智者的姿态,承认自己对真理的无知,让自己成了永远的学生。

身为一个老人,苏格拉底却是许多青年崇敬的老师。”苏格拉底唤起了古希腊人身上最青春的原动力:对英雄气概的渴望、善于好奇的能力、对人生的无限憧憬、好学和发问的习惯。

我们要精心呵护这种青春的原动力,想方设法为青年员工建功立业提供坚实的支撑平台。集团将进一步提升一线员工的薪酬待遇,出台一揽子优化用人机制,赋予各主体单位更大的自主决策权。

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开展党组管理干部退出实职工作。在稳妥有序推进干部退出实职工作的同时,集团将结合实际需要,同步启动空缺岗位的增补工作。

我们还将推进“三名”工程建设,加大培训力度,锻造“卓越员工”,提升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创新激励机制的方面,集团将继续对一线员工实施“集团激励资金计划”,向转型领域、核心岗位、年轻骨干员工倾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