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影视剧中的“茶艺大师”,是什么让她们越“坏”越极端

从知画、凌玲、尔晴再到林有有,影视剧中的“绿茶”角色一边被大骂特骂,一边又为赚取流量立下“头功”,从未曾淡出过观众的视线。

作为这个暑期档最大的爆款,刚刚收官不久的《三十而已》将“绿茶”这个词再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剧中的林有有以“真爱”为名义,利用顾佳和许幻山婚姻中的裂痕,不择手段的谋求上位,被网友们死死的钉在了“耻辱柱”上。从知画、凌玲、尔晴再到林有有,影视剧中的“绿茶”角色一边被大骂特骂,一边又为赚取流量立下“头功”,从未曾淡出过观众的视线。那么,纵观这些“经典绿茶”,她们身上都具有哪些相同的特质?形象与人设经历了怎样的迭代?未来又将如何发展?本文将做出一些简单的探讨。

人畜无害,以退为进

这样的“绿茶”杀伤力极强

早在林有有掀起滔天巨浪,被diss的体无完肤之前,“绿茶”这个称谓就在网络上流行多年了,在影视剧中更是经常会出现的一种人设。一般来说,什么样的角色可以称之为“绿茶”并不存在客观的标准,主要是基于模糊的主观判断,但还是有一些角色凭借着自己的言行举止得到了观众们一致的“茶艺认证”,成就了“经典”。

哪些特质是“绿茶”们不可缺少的?首先是迷惑性和隐蔽性。和一般的“反派”不同,“绿茶”们刚刚出现时一定是人畜无害、岁月静好的,若非心明眼亮,异性甚至同性都不容易发现她们的心机。例如琼瑶剧中的经典“绿茶”陈知画,刚进宫的她温柔有分寸、才华横溢,一度俘虏了紫薇、晴儿等人的同情与信任。《延禧攻略》中的尔晴更是伪装到了极致,前期的她看上去稳重妥帖,善于察言观色,是富察皇后身边最值得倚重的宫女。

51F9752C-1DD0-4372-92C8-DB92D8FAA3F7

第二,隐蔽的同时还要拼命迎合另一性别的喜好与趣味,投其所好提供情绪价值让对方欲罢不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林小娘心机深重坏事做尽,在纮郎面前却做低伏小,以一副深情柔弱的样子激起男人的保护欲。还有《撒娇的女人最好命》中的蓓蓓,一句娇嗲的“兔兔这么可爱,你怎么可以吃兔兔”杀伤力极大,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在获得异性的关注和好感后,她们便会以退为进、徐徐图之,开始展现自己心机的一面。为了“拿下”许幻山,林有有不惜放弃一切千里迢迢跑到上海,一句楚楚可怜的“你的生活不应该有我,但我控制不住我自己,我只想跟心爱的人待在一个城市”,让渣男最后的底线彻底崩塌。而《我的前半生》中,凌玲在陈俊生出轨败露后,表示是自己非要喜欢对方,已经很知足,不敢要更多了,顺利让对方心怀愧疚下定决心离婚。

总的来看,“绿茶”们善于用容貌或性别优势作为武器,通过各种心机和手段获得异性的青睐从而占有不属于她们的资源和好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普世价值中的伦理道德,置公平公正的原则于不顾,所以会引发同性们一致的排斥,这也是这类角色永远处在风口浪尖被口诛笔伐的原因。

戳痛点、强爽感

越“坏”越能撑起流量

随着林有有的“茶艺展示”在网络上被观众从各种角度反复探讨,成为了撑起《三十而已》后半程话题度的焦点,有一种声音也开始出现,观众们无法理解一个刚刚毕业、正值花样年华的姑娘为什么要堵上自己全部的尊严“穷追猛打”做“小三”。缺乏完善的心路历程和内在逻辑支撑,让林有有的人设扁平化、表面化,成为了一个几乎没有什么优点可言,完全是供大家发泄愤怒的“工具人”。

纵观这些年来影视剧中“绿茶”形象的迭代,人设越来越纯粹、极端,功能性越来越强已然成为了一种大趋势。早在90年代描写婚姻出轨的剧集《来来往往》中,许晴饰演的林珠可以说是毫无争议的“初代绿茶”,既美丽娇媚又识情解趣的她因为工作与男主相识后迅速冲破道德边界,发展出了一段浪漫的婚外情。但剧中的塑造并没有完全把她定位于一个负面角色,对她复杂的心态,成为第三者的痛苦和动摇都有呈现,有着真实坦然的人性灰度。

哪怕是《还珠三》中的陈知画和《小鱼儿与花无缺》中的江玉燕,这种为主角制造了无数障碍与困境的反派“绿茶”,也有充分的笔墨描绘了她们黑化的心路历程,让观众恨得牙痒痒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一丝同情和理解。

E6BD1CC0-5DA4-4431-9A07-8530AFDFA50A

到了近两年的影视剧中,“绿茶”们的手段或许没有什么飞跃性的进步,但坏得越来越彻底倒是真的,被网友疯狂唾骂的尔晴和林有有就是最好的例子。那么,这样的变化背后究竟有着哪些成因呢?

首先,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主流受众对剧集内容的喜好,播出后的营销、宣传模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有着精密逻辑与结构的剧情,碎片化的观剧习惯使得观众更期待有“爽感”的激烈冲突、名场面。特别是近年来在社交平台舆论的反复激化下,大众对婚姻不忠的焦虑,对渣男、“绿茶”的恨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电视剧一旦击中了这些自带热点的敏感地带,就很容易充分调动网友的共鸣。

同时,这些“关键情节”在营销中再配以短视频的病毒式传播,哪怕没追过整部剧的人也能进行一两句相关社会性话题的探讨,无形中促成了剧集的大范围出圈。所以,编剧们笔下的“绿茶”越是坏到需要“游街示众”,越能撑起流量。

另外,从目前的网络舆论来看,大部分观众还是更能接受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一但赋予所谓的反派复杂性,甚至有血有肉、惹人怜惜,很可能会面对网友“强行洗白”的声讨与质疑。

娱乐心态下语境迁移

“绿茶”的处境真的能逆转吗?

有趣的是,在观众对林有有恨之入骨,乐此不疲地分析她的绿茶行为的同时,社交平台上却掀起了一股“学习茶艺”的潮流,“茶言茶语”、“茶艺考试”、“茶艺课”纷纷登上热搜,各种从妆容、行为模式到语言话术无所不包的大量“绿茶教程”,全方位手把手的教你打造“无辜、没心机、又纯又欲的斩男人设”。

这意味着刨去“第三者”等突破道德底线的恶劣行为,“绿茶”这一标签的语境其实在不断的迁移,变得中性化。一开始“绿茶”的出现是因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刻板要求,造成了一部分女性通过强调性别特质讨好异性来获取生存优势,与“直男癌”相辅相成。由于大量女性的独立精神与女权意识开始一点点觉醒,犹如“菟丝花”一般的“绿茶”必然会不受欢迎。

但随着近两年“绿茶”这个词的定义不断被网络解构,它的内涵与传递的东西也越来越宽泛。特别是《失恋巧克力职人》中石原里美饰演的纱绘子一角,心机做作都写在脸上的她居然让不少女生欲罢不能,“绿茶”的情商、恋商,让人舒适的谈话技巧,其实并不完全是负面的,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这种潜移默化的流变其实在影视剧中也开始有所体现,最近热播的《重启》中的“刘丧”,就是一个不太一样的“绿茶”。作为张起灵的狂热粉丝,刘丧在下墓的过程中故意给吴邪使绊子,还在事后装无辜,因此收获了“茶艺大师”的名号。但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他的行为都来自于缺乏爱的原生家庭,“幡然醒悟”的也很快,所以网友对整个人物的指控趋向于调侃和戏谑,无关紧要的娱乐心态占了上风,甚至被他病娇有趣的性格“圈粉”。

可以说,刘丧已经脱离了“绿茶工具人”的使命,作为一个心路历程完整、立体鲜活的人物独立存在,他的出现也为内容创作者们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考。“绿茶”仅仅是角色身上的一个“标签”,她们首先是有血有肉的人类,放弃呈现真实细腻人性灰度的初心,一味追求极致、追求“爽感”,虽然能赢得一时的流量,但却无法沉淀对亲密关系的思考,反而削弱了角色的立意与力量。相信随着大环境的愈加开放多元,“绿茶”角色也将越来越丰富和精彩,毕竟仅仅止步于探讨“太坏了”,未免可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