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白船》到《两只老虎》,童谣怎么就变“阴乐”了?

听说你也患有“童谣PTSD”。

今年夏天,最能带来清凉感的歌曲,莫过于《小白船》了。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在人气网剧《隐秘的角落》中,悠扬的歌声、稚嫩的童音与残忍的凶杀案关联起来,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观剧体验。以至于只要这首童谣响起,观众们就会意识到剧情走向不妙,无辜的角色将迎来死亡结局,所以《小白船》也被冠上了“阴乐”的名号。

作为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童谣,风格大多活泼明快、宛转悠扬。但在国内外的文娱作品中,童谣和洋娃娃、木偶、发条玩具、八音盒等一样,早已成为悬疑、恐怖故事的常见元素。

童谣背后的黑暗历史

童谣虽曲调简单、歌词朗朗上口,但要深究其内涵就会发现,有些歌谣背后的故事,远不像世人想象得那样纯真美好。

根据百科资料显示,《小白船》原曲是朝鲜的安魂曲《半月》,作曲家尹克荣为了自己去世的姐夫而创作。有一种说法认为,尹克荣创作时正处于朝鲜日据时期,《半月》同时也在暗喻失去国土的痛苦。

后来,《半月》被重新翻译填词成《小白船》传入中国,保留下原曲的歌词大意。桂花树、白兔、晨星等意象,展现出对天空的想象与探索,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但“飘呀,飘呀,飘向西天”等歌词,也能让人联想到其“安魂曲”的内核。

像《小白船》这样,用美好意象或轻快曲调掩藏深刻含义的童谣,在世界范围内还有不少。例如英国《鹅妈妈童谣》收录的八百多首民间童谣中,就有不少童谣用欢快的节奏,展现黑暗恐怖的内容。

其中流传极广的一首童谣,便是《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伦敦大桥倒下来)》。正如这首童谣的名字与歌词那样,历史上伦敦桥曾因战乱而多次倒塌。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歌曲其实隐喻的是残酷的祭祀仪式,称“将孩子埋到桥的地基里,他的灵魂将守护桥梁屹立不倒”,此类传言也为这首童谣抹上一层神秘、诡异的色彩。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被多部影视作品所引用,像《黑执事》《东京残响》《心灵侦探八云》等日本动画里都曾出现这首歌谣,往往与角色生命受到威胁、神秘祭祀活动等情节相关联。

同样出自《鹅妈妈童谣》的《Ring a Ring o' Roses(玫瑰花环)》也是如此。直到现在,小孩子们还会手拉手,一起唱着这首童谣,玩转圈圈的游戏。

圆环形状的玫瑰

装满口袋的花束

灰烬,灰烬

我们都要倒下

有一类说法称,童谣描述的是欧洲中世纪被称为“黑死病”的大瘟疫,“圆环形状的玫瑰”是指疾病早期的红疹症状,“花束”为病人祈福,“灰烬”暗指病人打喷嚏的症状,“倒下”则意味着患病致死。在游戏《瘟疫公司》里,当感染死亡病例超过一定数量之后,也会响起这首歌。

这些所谓的“暗黑童谣”,创作者往往是成年人,期望表达自己对历史、社会、生活的见解,并借儿童之口传唱。童谣会呈现时代背景、反映部分现实,《鹅妈妈童谣》中的疯子、杀人犯、坏小孩等角色,都是欧洲中世纪至工业革命时期的底层人民形象。

童谣会记录下各个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宗教、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息息相关,其中不乏今人看来荒诞、怪异、暴力、血腥的内容。例如在古代日本,人们会将刚满七岁的孩子祭献给山神以求丰收。改编自古代日本樱花童谣的歌曲《送七子》,灵感就源自于此,歌词和《地狱少女》阎魔爱悲惨的经历相吻合。悲剧内容与童谣形式对比鲜明,更加凸显出故事情节的绝望与残酷。

童谣为推理悬疑、灵异惊悚作品制造反差

除了那些本就带有沉重背景故事的歌谣,让童谣“变质”的另一重要因素,可能还得数文娱作品的助攻。

像《鹅妈妈童谣》中的故事,同时也会成为创作者丰富的灵感来源,将其作为推进故事情节的线索。著名推理小说家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无人生还》,就引用了童谣集里的《十个小黑人》。十位曾犯下罪责的主人公聚集在一座孤岛上,无论他们作何挣扎,都没人能逃过童谣的预言。角色避无可避走向死亡,也带给读者们“善恶到头终有报”的复仇快感。

如今在推理小说领域,“童谣杀人模式”已经相当常见。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另外两部作品《黑麦奇案》《捕鼠器》,横沟正史的《恶魔的彩球歌》、东野圭吾的《白马山庄杀人事件》、绫辻行人的《雾越邸杀人事件》等作品,都让童谣与案件挂钩。这些童谣既能够预示杀人手法,也能误导警察办案,还可以成为揭开凶案谜题的工具。

不仅是小说,影视剧也将传唱度极高的童谣,作为剧情关键节点的背景音乐。例如在惊悚片《尸气迫人》中,传统粤语儿歌《月光光照地堂》,就分别在片头租客坠楼、中期展现诡异氛围,以及结尾揭开真相时出现,作为整部影片的重要线索,《月光光照地堂》也推动影片从恐怖到悲凉的转变。

除此之外,网剧《暗黑者》中纪念逝去孩童的《月亮粑粑》,电影《我是证人》里凶手哼唱的《虫儿飞》,贯穿整部《失踪人口》网剧的《红河谷》,以及热门网剧《隐秘的角落》里的《小白船》、《非常目击》中的《送别》,都让童谣显得灰暗且沉静。

或许是童谣本就具备的治愈属性,与惊悚、恐怖、死亡的反差效果太明显,一些影视作品的原创歌曲、改编音乐,也开始模仿童谣的曲风。

上世纪80年代,由林正英、许冠英、钱小豪等主演的灵幻功夫片《僵尸先生》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鬼新娘》实为原创歌曲,但儿童合唱团的演绎让“天际朗月也不愿看……明月吐光,阴风吹柳巷,是女鬼觅爱郎”的歌词更显诡谲。

《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破》里初号机暴走撕碎三号机时响起的《道别在今日》,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森山良子演唱的流行歌曲。改编后的歌曲,用清新的女声伴随小孩子们稚嫩的和声,与暴力、残酷的画面形成强烈的感官冲击。

配乐作为影视作品中的灵魂,对氛围营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影视作品中的童谣,往往不完全是歌曲本身在传递惊悚情绪,而是当作品展现恐怖、惊悚或灵异画面时,剧情和稚嫩童声形成强烈反差,更具戏剧张力、让人印象深刻。童谣的传唱度越高,观众们也越容易被熟悉的曲调所触动,从而催生出令人绝望的压抑感受。

不论展现黑暗历史的童谣,还是普通歌谣被用在文娱作品中渲染氛围,如今人们谈及童谣时的感想,已不再像童年时期那般纯粹。尤其当《小白船》因《隐秘的角落》被观众们熟知,大家开始对童谣背后的另一面感到好奇:

《两只老虎》好诡异,为什么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

《泥娃娃》歌词为什么这么吓人,旋律也如此凄惨?

《种太阳》为什么要种这么多的太阳?“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是不是暗指核战争?

……

从这些问题来看,当代观众已然患上“童谣PTSD”,会认为天真烂漫的童谣能给人“背后一凉”的体验,也就不奇怪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