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女主集体患上了PUA综合症。
不要误会,这里的PUA主体不是什么极品渣男、奇葩领导,而是比这两样可怕百倍的“三座大山”:年龄、择偶、生育。
放眼望去,满屏国产剧女主,没几个逃得过这“三座大山”的PUA。《三十而已》里,三位30岁+的女主人公妆容精致、脸上没有一丝皱纹,日常也要为恋爱、婚姻焦头烂额;《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里,同样30岁+的四位女主人公过着普通人艳羡的中产小资生活,却也免不了为“他爱你”“他不爱你”这样的感情问题纠结上整整36集。
论惨,还是宋佳惨。《白色月光》里,宋佳饰演的职场女强人张一忙着跟出轨老公、小三闺蜜斗智斗勇;《生活像阳光一样灿烂》里,宋佳同样饰演一位职场女强人白灿烂,又为生育问题,跟老公、亲妈打上了持久战。
这都不是最惨的,年度狗血大剧《爱之初》里,俞飞鸿饰演的电视台主持人有颜有钱有才华,却惨到为爱远渡重洋、流产三次,最终遍体鳞伤、黯然归国。
说好的都市女性励志剧“井喷”年,国产剧女主应当展示出自己又飒又靓、坚强独立的一面,但仔细看看,这一届国产剧,似乎让观众失望了。
跟渣男缠绵悱恻的国产剧女主
在对当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展现上,国产习惯放大当代女性身上的“妻子”属性,淡化当代女性身上的“职业女性”属性。对国产剧编剧而言,描写一个“妻子”型女主人公的难度远远低于“职业女性”型。围绕“妻子”型女主人公展开戏剧冲突,可发挥的空间更大、可参考的作品更多;围绕“职业女性”型主人公展开戏剧冲突,首要问题是需要做大量功课,对相关职业有鞭辟入里的了解,光这一点,已经劝退了90%中国编剧。
国产剧编剧贯会扬长避短,不好写的、不会写的尽量少写甚至坚决不写;好写的洋洋洒洒40集也刹不住车。今年播出的几部国产剧,《三十而已》《白色月光》《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爱之初》《生活像阳光一样灿烂》等,女主人公一出场即是成功的职业女性,编剧无需花费大量笔墨展现她们如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剧情重心放在了这些职业女性的情感生活、婚姻生活上。
《生活像阳光一样灿烂》里,一个职场上雷厉风行的白领丽人,无论主观上多不情愿,也要在亲妈、老公的威逼利诱下怀孕。虽然编剧以大量的喜剧桥段包装了中间威逼利诱的过程,但放到现实生活中,哪位当代女性受得了这种道德绑架?
生儿育女之后,国产剧女主又迎来了新一轮考验。
《三十而已》里,完美人设的全职太太顾佳,不仅要被“三”,最后一集竟然还扛起了替夫还债的重担。
《白色月光》里,事业有成的高级建筑设计师张一优秀如斯,还是逃不过被闺蜜“三”的下场,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让出轨男净身出户,结局却一个神转折,拼命暗示张一跟渣男老公“渡尽劫波夫妻情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可能性。
当然,跟把观众气个半死的《爱之初》比起来,《三十而已》《白色月光》已经友好得多。《爱之初》里,30岁出头的电视台女主持人抛下国内的事业和亲人,远赴美国追寻真爱,结果遇到的男人一个比一个拉垮,流产三次终身不育也就算了,还要面对老公让前妻怀孕的晴天霹雳。哪怕前妻找上门来提议“一三五、二四六”平分老公,女主也坚持不放弃跟出轨男一起回国的希望,真叫人一万个看不懂。
《致命女人》《夫妻的世界》里,面对老公出轨,女主人公的第一反应是杀之而后快,到了国产剧里,出轨男的渣事迹升级了不止一个档次,但女主还是在拼命展现东亚女性特有的宽容大度、坚强隐忍,这难道是当代独立女性的应有姿态吗?
独立女性不独立,
新女性题材剧不新
在价值内核上,国产女性题材剧依然停留在假大空的喊口号阶段,内在仍是不接地气的玛丽苏悬浮剧,跟“大女主”剧五十步笑百步。
2017年的英剧《使女的故事》已经在讨论极权男性社会中女性的生存与反抗问题,同一年的国产剧《我的前半生》表面上在讨论“罗拉出走”这个极具进步意义的女权话题,但本质上还是“我爱上了闺蜜男友”的中年玛丽苏,所谓的罗子君“进入职场,在自我成长中走向人生下一程”,仅仅是一句励志的口号而已。
同样描写中年家庭主妇重回职场,美剧早在2009年就交出了《傲骨贤妻》这样的作品。该剧一集一案,交代了女主人公阿丽西娅如何重新成长为一位优秀的辩护律师,反观《我的前半生》,罗子君重新进入职场的奋斗过程是一带而过的,全剧的重点是“我”和闺蜜男友在一起的三角恋。
《傲骨贤妻》剧照
今年的几部新女性题材剧,“寻求自我和独立”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女主人公还是在孜孜不倦追求真爱,将收获一段完美的情感关系视作终极人生目标。归根究底,还是要谈恋爱、要找到另一半,“姐姐们独自美丽”,永远是国产女性题材剧到达不了的人生境界。
叙事技巧上,国产剧想要“赶美超英”,还差一个太平洋的距离。
2019年的《致命女人》将同一幢房子中发生的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故事剪辑在一起,三个不同年代的转场设计、大结局长达7分钟的无台词平行蒙太奇片段,都体现了美剧超一流的叙事技巧、制作水准。
《致命女人》剧照
国产剧的镜头语言基本停留在上世纪水平,转场生硬。都市女性群像剧讲述多位女主人公的群像故事,镜头语言可以更花哨华丽,但国产剧在这方面过分依赖空镜、PPT转场,缺少精雕细琢的设计感。
比镜头语言贫瘠更可怕的,是毫无感情、毫无逻辑的金句输出。金句台词已经成为都市女性励志剧营销利器,编剧绞尽脑汁,每一集都在疯狂输出金句,强行价值观产出。有些剧,第一集开场人物关系尚未交代清楚,观众对剧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一上来就四个女主人公一人一句干巴巴的心灵鸡汤,看似个个都是文艺青年、女权达人,其实对推进情节毫无建设性意义,除了矫情还是矫情。
技术层面的叙事技巧做不好,更进一步的价值内核原地踏步,这样的新女性题材剧,至多只是新瓶装旧酒,没比“大女主”玛丽苏剧高明到哪里去。
别再跟风贩卖焦虑了,
拜托来点新鲜的
现实生活中,30岁于很多人而言人生只过去了三分之一,一切刚刚开始。到了国产剧中,30岁+成为女性的不可言说之痛,仿佛步入30岁的女人个个都是老骥伏枥、历经千帆。
正常情况下,女性23岁自大学毕业,到30岁也仅仅迈入社会7年,未来仍有无限可能。男权社会强加给当代女性的年龄焦虑、职场焦虑、婚姻焦虑已经数不胜数,倘若为女性发声的女性题材剧也投机取巧,不去修正、批评错误的社会观念,反而跟风贩卖焦虑,那么这样的作品,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一部《三十而已》后,接下来有30部《三十而已》排着队给当代女性上课。当代女性接受的社会毒打已经够丰富了,那些无病呻吟、扎堆来的所谓女性励志剧,还是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