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事件”引热议,“粉丝迷惑行为”成因何在?|饭圈志

在不了解粉圈文化的大众眼里,粉丝对偶像的迷恋,以及粉丝集体行为就像一场“迷惑行为大赏”。

近几天在热搜上居高不下的“川美事件”,成为了又一次粉丝文化与大众文化碰撞的契机。

重庆和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可能都没想到,国庆期间自己会因为一个明星的生日而成为舆论的中心。

粉丝文化争议,从线上到线下

事件开始是川美的学生发帖控诉艺人肖战的粉丝在10月5日肖战生日的时候,在川美附近聚集,集体唱歌、喊口号,并在墙上涂鸦,影响了附近的学生和商户。

借由肖战的高人气和强争议,舆论尘嚣直上,澄清和质疑此消彼长,一度成为了争夺话语权的战场。

10月6日晚,重庆电视台的《天天630》节目对事件进行了报道,说明聚集地点是商业街,当时美术馆已经闭馆,对附近的商户并没有造成影响,而网络上披露的涂鸦照片则出自川美黄桷平校区,是可以涂鸦的区域。

进一步了解,当天粉丝聚集的原因是肖战代言的品牌方在重庆所做的无人机表演活动,为了尽量吸引更多观众,举办地点是重庆熙街熙都会广场,位于川美虎溪校区东门外,但是最终因为天气原因,无人机表演活动取消。

虽然官方媒体对于争议的内容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澄清,但舆论并没有因此而平息。

在普通网友眼里,尽管国庆期间人流密集,但是一个明星的生日活动就引起大规模的粉丝聚集,粉丝在没有明星在场的情况下持续地喊争议性口号、唱歌、拍照录像的行为显得匪夷所思。

一向饱受争议的粉丝文化再次闯入公众视野,从线上的“打榜控评”蔓延到线下的“应援打卡”。在不了解粉圈文化的大众眼里,粉丝对偶像的迷恋,以及粉丝集体行为就像一场“迷惑行为大赏”。

粉丝与偶像的“拟社会关系”

粉丝将个人的情感需求寄托于某一偶像,因为有着对同一对象的相似的情感而加入粉丝社群,并为之付出时间精力。“粉圈”就是依靠对同一偶像的情感连接而构建起的“想像性共同体”。

那么,粉丝与偶像之间的情感关系是怎样发生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唐·霍顿和理查德·沃尔研究发现,随着电视这类大众媒体的流行,人们开始和电视中的人物产生互动感,并将其当作一种存在于自己和电视上的明星之间的真实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单向社会关系的幻象”,他们用“拟社会关系”命名了这种关系。

这种单向的关系,最常见的就是粉丝对明星的爱慕。

粉丝对喜爱的明星了如指掌,声称迷恋甚至爱上了明星,但对明星而言,对于粉丝个体却一无所知,此时的粉丝便是身处在一段典型的“拟社会关系”里。

在这段关系中,粉丝可以选择任何具有自己喜爱特质的偶像,同时能够自行决定投入金钱、精力、情感的时间和程度,粉丝占据完全的主动权,不存在被拒绝的风险。一个人也可以喜欢多个偶像,或者随时抛弃过去的偶像追逐新的偶像,并不存在道德上的矛盾。对粉丝而言,这是比真实的人际交往更安全,且能获得情感满足的关系。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所有明星都会与自己的粉丝互动。明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动态,并对部分粉丝做出回应;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与粉丝对话。

现代媒介技术的出现不过数十年,大脑还难以分辨真正的交流和媒体平台上模拟的交流,因此虽然真正与明星产生交互的是极少数粉丝,但参与的粉丝在主观上感受和真实的人际交往一样真实。

例如,粉丝在社交平台上不断地对偶像进行单向度的“喊话”,并将偶像的发言当作对自己的回应,也是当下粉丝文化下模拟交流的一种形式。

仪式化的粉丝集体行为

亨利·詹金斯认为,粉丝在偶像身上体会到了复杂的情感,粉丝为偶像不计报酬服务,不仅包含着对偶像的崇拜,也有包含着对自己的妥协和对抗,因此粉丝们会积极参与集体行动,实现自己短暂的情感满足。

在粉圈内,偶像明星的生日、演唱会、见面会等是具有深刻意义的“节日”。粉丝通常会组织策划相应的集体应援活动。

在粉丝群体集体应援的“节日”里,粉丝将与偶像相关的文本、图像、影音等作品进行再创作,形成具有特殊意义的文本符号,在人流量较大的商业中心投放与偶像相关的内容。最常见的是大型LED屏幕投放偶像的影像视频,并制作现场应援物资,如卡片、手幅、灯牌等等,在现场发放和展示,以此宣传偶像,表达对偶像的喜爱与祝福。

另一方面,在粉丝群体之内,存在通用的语言符号。粉丝作为“过度的读者”,在与偶像和其他粉丝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在粉丝群体内部使用的互动符号。

这些粉圈用语由粉丝们创造并在粉丝群体内部积极传播,只有深入其中的粉丝才能解读出这些符号的意义,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粉丝在利用这些特殊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是编码与解码过程,粉丝群体在这仪式化过程中进一步确认和加强自己的粉丝身份。

因此,并不了解粉圈的人不容易接受这种特殊的符号,这也是主流文化和社会媒体多对粉圈文化批判的原因。

此次“川美事件”中,引起粉丝聚集最初的原因——商家在明星生日投放的无人机表演活动也是应援活动的一种。这类节日式的集体应援活动,以一种仪式化的方式来表达粉丝对偶像的态度与情感,粉丝通过参与应援、现场打卡、社群交流,来达到自我情感的满足。

而被广大网友所诟病的粉丝们现场反复高喊的口号“硝烟四起,为战而来”,是在粉圈语境下,以艺人姓名谐音改写的应援口号。粉丝反复齐声呐喊,对粉丝身份进行反复地认同与强化。但是,粉丝群体内部的特殊符号在大众场域广泛传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粉丝效应的利与弊

粉丝聚集的闹剧,是建立在粉丝追星行为逻辑之上的表演式的“行为艺术”。粉丝通过一系列仪式化的行为,加深对粉丝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强化自身与偶像之间情感羁绊。

在狂欢化的氛围下,加之粉丝行为的排他性,这样的粉丝集体活动引起了周边群众的注意,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受到舆论的质疑。

对于肖战而言,今年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粉丝而成为话题人物。今年年初由于粉丝举报而引起的“227事件”也是一次粉丝文化与同人文化的碰撞,影响持续至今,很难说在这次“川美事件”中没有过去几个月情绪积累造成的负面影响。

但粉丝文化带来的一定是负面影响吗?同样是国庆期间,同样是重庆,另一头的小面面馆由于肖战的宣传成为了旅游胜地,吸引了五湖四海的粉丝。

同样性质的粉丝集体行为,不同的表现方式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管中窥豹,这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粉丝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在国内当下疫情缓和,经济复苏的环境下,明星效应所带动的旅游和消费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近段时间,主流媒体上明星们也在介绍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复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粉丝集体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狂热性,如果不加引导和监督,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所幸此次粉丝聚集并没有造成严重的踩踏事件,但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如今对于偶像的崇拜和消费越来越普遍,偶像的影响力也越来越不容忽视,粉丝文化发展至今,既存在公益应援,扶贫助农,引导粉丝努力学习、实现个人价值、回报社会等正向的影响,也存在将粉丝异化为数据工人,进行重复的打榜控评,引导互黑互撕,扰乱正常舆论环境等负面的影响。

想要从中进行规范和引导,或许需要真正理解这个文化体系产生的原因和运行逻辑,才能对症下药,去粗取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