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套路支配的恐惧,是女性群像剧无法规避的宿命

当剧情和人设不再新鲜,这类现实题材蓬勃的生命力或许很快就将到达由盛转衰的节点。

女性群像剧,是今年剧集市场的最大黑马,从“二十”“三十”系列,到《亲爱的自己》,以女性情感和职业表现为表达主体的女性群像剧,不仅成为今年的收视率担当、流量担当,还精准地用“焦虑”发酵出全民探讨的话题,成为妥妥的话题担当。

近几年,在现实题材强势复苏的当下,以家庭剧、都市情感剧和女性群像剧为代表的现实题材作品,不仅在收视和网播上释放出越来越强的受众号召力,在抓取社会热点上的“稳准狠”也让它们总能以“话题”撬动大众嗨点,实现热度破壁。

但我们也看到,这些作品用以掀起大众强烈情绪反馈的话题,重复率正在变高,曾给观众带来共鸣感的戏剧冲突,也正在变得雷同。当剧情和人设不再新鲜,这类现实题材蓬勃的生命力或许很快就将到达由盛转衰的节点。

女性群像剧新套路:

清纯绿茶激发公愤,年下奶狗治愈情伤

在《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组团亮相时,新鲜的视角、新颖的人设、犀利的话题,再搭配戏剧冲突强烈的剧情,多少观众为之欣喜。但接踵而至的《亲爱的自己》又快速让观众对这一题材新鲜感降温,因为该剧多个情节和人设,均与“三十”撞车,高度相似的剧情,让不少网友感叹“套路”来得太快。

对比下两部剧的故事和人物,带来雷同感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产夫妻必遭绿茶围堵。《三十而已》的林有有,爱上顾佳的老公许幻山,从一个“精致的橘子”开始撩拨大众的情绪,“舔同一个冰淇淋”点燃观众的怒火,最后用一句经典的“茶言茶语”表白,让这个人物成为全网讨伐的对象。《亲爱的自己》里的“同款绿茶”魏亚云,有着同样清纯的气质和心计,对有妇之夫使用同样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攻势,破坏女主家庭的同时,在群情激愤中撑起了该剧的热搜话题。

其次,遭遇失婚或失爱情伤的女主,总能在职场捡到一枚帅气多金的年下小奶狗,让情感画风直接从写实转向偶像。“三十”里的钟晓阳、“亲爱”里的关小唐,一脸青春的小奶狗们不需要有太强的工作能力,但颜值和家庭背景足够硬核,能瞬间激起无数少女或熟女对美好恋情的纯情想象。当然,姐弟恋不一定要成功,但一定要在女主孤单寂寞冷时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帮助女主走出上一段情伤。

最后,总有一位大龄单身女主在奋斗多年之后,身心俱疲回归故乡希望得到彻底休憩,但在老家的相亲文化下“自愈”失败,于是重新回到大城市继续打拼。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已经成为女性群像剧对单身女性职业焦虑的“标签化”印象。

筹拍时间相差无几、播出时间也前后脚的《三十而已》和《亲爱的自己》,在内容上的雷同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两部作品聚焦的人群都为30+女性,创作视角也大抵相似,比如都是从女性现实困惑、焦虑和情感出发,提取这类人群的共性为创作命题,再选取其中最为极致的热点作为话题主打。

两部剧撞车并不可怕,让人担忧的是,当这两部剧精准地用相同的话题点燃了大众的情绪沸点之后,此后的女性群像剧是否会扎堆走捷径,让“绿茶”“出轨”“小奶狗”成为这类剧的标配?当年的抗战剧、婆婆妈妈剧和大女主剧,还有风靡一时的狗血青春片,便是将极致的剧情变为了狗血的套路后,最终在观众的审美疲劳中退出了主流舞台。

前车可鉴:

曾被套路拖垮的“婆婆妈妈”和“大女主”们

每一个题材的兴盛,都源于一部爆款,爆款效应下的跟风开发潮,一般持续周期在3到5年间,过度开发导致的数量泛滥、剧情重复、矛盾极致到狗血,成为每一个热门题材退出主流市场前的共同写照。

2009年的一部《媳妇的美好时代》,拉开了家庭剧的帷幕,此后聚焦婆媳矛盾的家庭剧如雨后春笋般占领市场,《当婆婆遇上妈》、《谁来伺候妈》、《婆婆也是妈》、《婆婆来了》等等承包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档,在视频网站羽翼未丰的彼时,打开电视就被“婆婆妈妈”支配的恐惧如今依然历历在目。从2013年开始,一些开始转而探讨婚姻关系和亲情本质的家庭剧陆续出现,逐渐打破婆婆妈妈的禁锢,比如《辣妈正传》《小爸爸》《父母爱情》《虎妈猫爸》《嘿,老头》等。

在这些剧的突围下,口碑耗尽的婆婆妈妈终于退场,家庭剧终于进入视角更为多元化的成熟开发阶段,比如聚焦亲子教育话题的《小别离》和《小欢喜》,探讨婚姻中女性成长的《我的前半生》,以及原生家庭对子女影响的《都挺好》等。

曾经风靡一时的大女主剧,也经历了从惊艳到套路的演变历程。自从《甄嬛传》拉开了女性史诗的帷幕,大女主剧就成为古装剧最热门的细分类别,从《芈月传》到《武媚娘传奇》,从《陆贞传奇》到《锦绣未央》,从《如懿传》到《扶摇》,大女主们无一不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人中之凤,她们集善良、乐观、勇敢、胸怀于一身,一路披荆斩棘,从称霸后宫到问鼎朝堂,从江湖传奇到家国栋梁,活成了大写加粗的“女强人”。

用圣母心打动权柄在握的男人,在诸多爱慕者的帮扶下逆袭上位,在宫斗中提升智商和情商,最后怀抱天下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尽管每个大女主的命运都起伏跌宕,但相似的成长曲线还是让她们魅力值大减。

还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都市偶像剧,在日益悬浮中走入“疼痛青春”轨道,人见人爱的女主和帅气多金的霸总是标配,兜兜转转N年之后依然被“命运之手”拉扯在一起不断偶遇,雷同的桥段轮番上演,让观众失去观剧耐心。

同样自绝于套路的还有抗日神剧和玄幻剧,前者为了在同质化的竞争里杀出重围,剑走偏锋引入武侠玄幻风,演变为抗日神剧;后者在相似的升级打怪剧情和生死轮回虐恋中彻底丧失新鲜感,与流量演员一起遭遇口碑滑铁卢,失去开发价值。

套路之下,是所谓的创作方法论

套路并不是国产剧的“专利”,早期的韩剧也曾在套路里走上狗血之路,比如经典的韩剧三大法宝:车祸、失忆、癌症;还有“第8集必有接吻戏”的套路等。这些套路的产生,归根到底是源于市场对内容成功方法论的依赖。

在以往的卫视时代,平台购剧的标准往往依靠“经验”,为了最大程度规避风险,平台不仅对作品是否有大咖明星有着硬性要求,作品是否为经过市场验证的热门题材,在人设和内容上是否契合当下市场最流行的审美等等,都是决定作品采购价值的元素。而出品方为了保证作品能顺利发行,大都会选择从立意到内容创作上均投平台所好,所以几十家卫视播出的内容很容易题材扎堆,内容重复率高。

在当下的视频网站时代,平台对用户的喜好有着更为明确的数据分析,根据大数据得到的用户需求,同样会反馈给剧集生产方。以此为“指导”创作出的内容在“流水化”作业下,虽然能精确踩中目标用户的笑点和泪点,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在中规中矩的轨道上,最终走向同质化怪圈。

可以说,在不可规避的市场驱使下,同质化已经成为很难规避的客观环境,只有已经形成内容品牌效应的头部内容公司,与来自平台方的市场需求相比,反而更为笃信创新带来的受众号召力,成为市场风向的缔造者。比如正午阳光,从《伪装者》到《琅琊榜》、从《大江大河》到《都挺好》等,打造了一系列不跟风的佳作。

还有视频网站每年都在小规模尝试的创新类型化自制剧,让不少带有先锋气质的新形态剧集诞生,比如爱奇艺的《无证之罪》和《最好的我们》,腾讯视频的《庆余年》,优酷的《白夜追凶》等。

但即便是在“方法论”的支配下,也有不少国产剧呈现出了“新意”。比如甜宠套路下的《传闻中的陈芊芊》,尽管故事和情感的整体走向依然属于“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的类型,但在情节和台词上屡屡出现的意料之外的新意,依然让该剧充满鲜活感。这种在细节处的巧思,是主创们在市场和创作之间找到的平衡。

题材的轮换速度在3到5年间,而剧集的开发周期,从剧本创作到制作完成,往往需要2到3年,所以对于开发者们来说,如果没有稳准狠的速度,最好不要盲目跟风,一旦错过时间窗口,作品很有可能变成过时的滞销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