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之外,心理学与电视节目的昨天与今天

心理咨询室的大门之外,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与诉求,这或许正是影视市场上恋爱节目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一句“人类最大的爱好,好像就是看别人搞对象”所点明的真相,造就了市场上热门的恋爱观察类节目。

作为一档“看别人搞对象”的综艺节目,《心动的信号》 第三季已经播至下半程。六位素人的纪实交友过程+观察团“观后感”,是观众追这档节目的主要看点。

自第一季起,该节目“心动侦探团”中就有一位心理学相关从业人员,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剖析男、女嘉宾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原因(第一季为姜振宇,第二季为刘轩,第三季为杨綋堃)。正在播出的另一档恋爱观察类节目《我们恋爱吧》 第二季,也采取了类似的嘉宾安排。

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学不无关系。在系统的研究和扩大规模的科普之下,心理学与玄学、心灵鸡汤逐渐“泾渭分明”起来,并逐渐在心理咨询室以外的地方被应用。

那么,介入综艺节目的心理学,都扮演着什么角色?

心理学以其专业度换来最初的立足之地。

2004年12月,一档心理健康类栏目《心理访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原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道”。专家提问,当事人作答,有时会做简单的小游戏和测试,之后专家就给出建议。栏目 将个案出现的心理压力、危机和困境作为切入点,探讨问题原因和应对方法。

从社会话题来看,《心理访谈》先后聚焦过啃老十年、整容成瘾、自残解压;从社会人物来看,栏目镜头先后对准了“愤怒”的王朔、不一样的陶勇……心理学角度和通俗的解读方式,让《心理访谈》的观众在相似经历中产生共鸣,认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得到心理专家的市适当建议。节目的热播掀起了心理类节目的大旗,一时间,《心灵花园》《心灵时间》《守望心灵》等节目在全国多地电视台陆续开办。

2008年5月18日,汶川地震后不到一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播出心理干预广播节目《与你同心——灾后心理援助行动》,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为灾区群众、救援官兵、一线记者和志愿者提供包括心理救助知识在内的系统心理干预。

直至今天,专业度较高的心理类节目仍在广播电视领域发挥着自己的积极作用。今年,安徽广播电视台特别策划了针对疫情防控、在线教育、考试延期带来额外压力的中高考生和家长,推出了心理疏导专题节目《想明白》;江西卫视心理互动访谈节目《幸福21问》也于9月开拍。

在心理医生离普通人的生活还较神秘和遥远的年代,这档电视栏目在一定程度上为观众提供了心理宣泄和疏导的渠道,也引起了社会对心理疾病的关注。然而, 稍有不当,心理访谈节目的“心理治疗”也许会变成“心理逼迫”——2010年,一档名为《密室疗伤》的心理类节目对参与嘉宾采用“暴露疗法”,引发了“疗伤”还是“刺伤”的巨大争论,播出两期后即被叫停。

兄弟阋墙、夫妻反目、儿孙不孝、婆媳成仇,越来越忙碌的生活中,单凭居委会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心理焦虑和生活摩擦的调解需要。 在节目可看性和观众贴近性两手抓的考量下,目前,家庭调解类节目成为了心理学者最频繁参与的节目类型之一。

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天津卫视《爱情保卫战》,上海电视台娱乐频道《新老娘舅》,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第三调解室》,电视屏幕上出现过或在播的家庭调解类节目不胜枚举,日常中的大事小情、家庭里的一地鸡毛等生活典型案例被搬进演播厅。

一方面,演播厅内亟待解决的家长里短,和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有着高相似度;另一方面,家庭调解类节目满足了观众看八卦的围观心态。

此时,心理专家往往在节目中充当调解员角色,利用专业知识,为嘉宾提供分析和建议。譬如在《爱情保卫战》中,心理专家于际敬、周小鹏就扮演着为嘉宾提供建议的服务。一对新婚小夫妻的平静生活被孩子的到来打破,于际敬表示“过于宠爱孩子其实是太爱自己”,建议夫妇二人重新画时间磨合;男女朋友之间生活作息不同引发矛盾,于际敬建议二人“重新衡量这段感情”。

《爱情保卫战》里有亟待调解的各种生活琐事

出于对猎奇心理的满足和高收视率的追逐,奇闻轶事和胡搅蛮缠逐渐成为不少此类节目的“打造重心”,心理专家的 建议环节笼统、单薄而流于形式,以至于和观众一起沦为“吃瓜群众”。

与家庭调节类类似,婚恋类如恋爱交友节目《非诚勿扰》、恋爱观察类节目《心动的信号》,也邀请心理学者作为旁观者视角介入节目。

2010年6月起,社会心理学博士黄菡担任《非诚勿扰》嘉宾

渐渐地,心理学与综艺不再停留在专家观察阶段。“玩票”之后, 制作组开始尝试将心理学知识融入节目的结构和逻辑——相较于早期的心理类节目,到这一阶段,在增加综艺元素的基础上,心理学知识本身受到了进一步重视。

2017年,一档心理学微综艺《催眠大师》上线,心理学知识的传递即为这档节目的主要框架。嘉宾在催眠状态进行问答,由心理专家进行剖析建议。歌手苏醒在节目中提及了自己“出道十年,不火九年”的窘境,专家以此为引,对标了不能再职场生涯中一帆风顺的年轻人。

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和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一样,都使用一种严谨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实验。8月底播出的节目《幸福实验室》,直接让嘉宾在节目中进行了真人心理学实验体验。

20名男生和20名女生帽子上拥有一个随机数字,他们要在15分钟内说服一名异性与自己组队,组队成功可分享十倍于两人号码之和的奖金。

这个“号码牌实验”实验源自心理学和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的经典实验猜想,今年播出的电视剧《谁说我不能结婚》中,也有实验这个猜想的相关情节,以证明婚姻中常讲求的门当户对。

不出观察室心理专家的预估,尽管被许多男生“围攻”,数字最大的女生最后选择的队友并非号码值最大的那一位。

除号码牌实验外,失恋饰演、吊桥实验、36个问题、夫妻箱庭实验也在六期节目中呈现。参与实验的嘉宾并非纯粹的“工具人”,这固然让实验室与现实情境在各方面因素上存在差异,但是节目对各个不同亲密关系阶段的剖析,不乏在折射情感百态的过程中,为观众提供正视矛盾困境,并尝试理解的桥梁。

心理节目无疑承担着部分社会责任,关怀和疗愈现代人心理的亚健康状态。从成为千千万万观众的“知心姐姐”开始,至今,心理学知识在屏幕上的呈现不仅局限在专家建议角度的出谋划策。从聆听建议到直接体悟,在心理学和综艺节目合奏的舞曲中,观众也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的转变过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