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粉丝惹怒豆瓣图书编辑,养号又是什么饭圈迷惑大赏?

年初,饭圈与同人创作那一场冲突,硝烟仍在,如今,又再度卷入入侵豆瓣文化生态的纠纷之中,饭圈入侵的故事,何时能了?

1月23日下午,一位豆瓣ID为“。”的图书编辑,发布了一篇题为《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的豆瓣日记。

该文控诉了某流量粉丝,为该艺人将上映的作品打分作准备——在豆瓣“养号”,而对相关作品胡乱打分、复制粘贴毫无疑义的评价等行为。该编辑还统计了11月22日新增的部分“读过”和莫名其妙短评的来源,以论证是王一博粉丝群体的养号行为。

(截图来自豆瓣)

因涉及到王一博粉丝与饭圈养号等议题,该日记迅速在豆瓣以及各大社交媒体引起关注和讨论。

年初,饭圈与同人创作那一场冲突,硝烟仍在,如今,又再度卷入入侵豆瓣文化生态的纠纷之中,饭圈入侵的故事,何时能了?

昨日晚间,豆瓣读书立刻就发布了公告,称平台将加大人工审核力度,并将这项工作加入持续在进行的“反水军机制”,严肃打击“养号”及组织行为,清除垃圾数据,异常的用户将被永久标记,未来的评分评论将视作无效内容处理。

但,能有多大效力?

豆瓣养号:养的什么号?又有什么用?

很明显这一切的根源来自于:为即将上线的作品打出漂亮的分数,做准备。与宣传期,各大博主底下的控评类似。

根据11月23日,贝塔减发布的《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一文,其参与编辑的首本书籍评论区,在20日被200条无关的评论刷屏。

姑且不谈,如该编辑说的:这本二三十万字的冷门文艺新书在在一周不到的阅读周期里就有了上百条“读过”是一件多么不正常的事情;仅从时间上来看,这本书,11月6日入库,11日之后才有现货,十几天,这么多读过并标记也确实不符合常理。

而据该编辑的统计,大批量出现的短评主要有两类,一是复制粘贴的,一是莫名其妙不知所言的。

比如该图书评论首页依然存在的明显地复制粘贴文本:

这些行为的目的很简单——为了在豆瓣算法的机制下,能打出有效的好分数。大段复制粘贴以及参与书影音作品的评分,是做出一个假活跃豆瓣号的好办法,能够迷惑算法,跨过豆瓣评分的门槛,进行渗透。

养的是一个能够打出有效分数的豆瓣号,用处,当然是其爱豆新作豆瓣评分高达8、9的大字报成绩单。

养号,这件事在微博并不新鲜,各种控评和打榜背后都是海量的数据账号在支撑。饭圈大佬手中,都掌握着不止一个微博账号。他们可以通过发布原创微博、参与平台活动、评论等等方式来提高账号的权重,增加活跃度,以提升相关内容的影响力。

那些加v的粉丝大号比比皆是。

而在豆瓣,注水与养号也并非第一次被提及。

月初,豆瓣电影官方曾发文回应过“不再显示全部短评,影响电影评分的公正性”的质疑:调整早在3年前已经开始,自2017年起,豆瓣电影不展示全部短评,自2020年4月份起,豆瓣读书、豆瓣音乐也已不展示全部短评,并非豆瓣电影独有。

豆瓣官方解释称,在不影响用户使用的前提下,不提供超量数据展示,是反水反爬的通行做法。

“反水”这件事,如豆瓣官方的回应,早在2015年,豆瓣创始人阿北就曾发表过一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这八问里提到过豆瓣评分的算法:会将“非正常评分”排除在外,其中就包括“注册/收购帐号刷高分的,注册/收购帐号刷低分的,明星粉丝团“进攻豆瓣”的”等等。

(截图来自阿北豆瓣日记)

伴随着豆瓣评分参考价值的不断提升与不断被引用,豆瓣也成为了各大流量粉丝关注的重要阵地。

至于大面积入侵之后,豆瓣公告里说的加大审核力度,能在多大程度阻挡住饭圈的“水”行为,我们不得而知。

毕竟如贝塔减提到的“新出版的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因现在位于新书推荐第一,大有成为下一个阵地的架势。”也很快就成为了现实:

事实上,刷榜、控评等手段,即便是在饭圈内部,其合理性也有被讨论过。但群体行为盲目大于理智,他们在基本默许刷数据的平台肆意妄为,几乎将自己和饭圈这个群体推向了负面。

即便被挂的粉丝已经发布道歉声明,也有粉丝提示不要再进行相关行为,但这依然无法阻止为此上头他们自以为是的“为了偶像好”。

一边是图书编辑痛心疾首真书粉的交流空间被压缩,一边是饭圈手掌无止尽地延伸,甚至连《红楼梦》等经典名著区都开始出现了水评养号痕迹。饭圈行为,如今再度侵犯了其他圈层的合理要求区域,难道真要发酵到自家偶像赔上前途买单,才够各家粉丝提高警惕吗?

管控不住的魔幻现实主义饭圈

危言耸听一点,如果豆瓣都被控评,其他评分都将失去意义。

不信的话,反问自己一句,除了豆瓣,目前还有哪些国内平台的评分可以用来参考评判作品的好坏?你见过真好剧和真好电影,拿出豆瓣评分以外的分数当成绩单的吗?

公平地为阿北说一句:就目前市场上的评分机制和各大社交媒体的算法而言,市面上相对脱水,最具说服力的评分,有且仅有豆瓣。

简单来说,目前为止,豆瓣的算法机制下,一部作品的评分,数据工蜂粉丝们是无法照搬在微博的玩法,用海量机械式控评和刷分,把低分刷成漂亮数字的。

换言之,只要有真实的观影人群参与评价,饭圈再怎么发挥数据工的做法,再怎么有组织有纪律的刷分,也很难大限度左右最终的分数。

除了算法,这当然也得益于豆瓣长期的社区建设。

都是社交平台,豆瓣与微博有很大的差异,与此前引发热议的AO3、lofter类似,豆瓣也有其固定的用户圈,依靠喜好和兴趣组建起的社区文化,与饭圈靠数据的玩法完全不兼容。

而在管控层面,近年来,应援打榜、刷量控评、恶意攻击等“饭圈”乱象频发,网信办光是去年年底至今,发布的相关治理规定、通知就多达3条。

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提出的不得通过人工方式或者技术手段实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虚假注册账号等行为,破坏网络生态秩序,明确指出通过技术实施数据、流量造假的违法性;

到7月,发布的《关于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的通知》强调的“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整治刷量控评行为。”

再到,一个多月前发布的消息:2017年10月8日正式施行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进行修订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针对虚假流量的问题,征求意见稿规定。

“在账号层面,平台应当建立公众账号监测评估机制,防范账号订阅数、用户关注度、内容点击率、转发评论量等数据造假行为。”

只要饭圈一直执着于假数据,打假与反水的抗争就会一直在。而通过大面积的养号,去干扰正常的价值评价体系,苦的何止是为图书付出心力的图书编辑?

收手吧,别等到作品真上线时被“以牙还牙”又喊冤卖惨,也别让你家偶像矜矜业业的工作和付出,背上“流量”等于“水份”的骂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