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部作品待播,蜂拥而来耽改剧如何避免“内卷”?

正所谓“花无百日红”,当所有人都开始叫好的时候,耽改剧该醒醒了。

经过《陈情令》爆红后两年的休眠,2021年,备受瞩目的“耽改101”随着《山河令》的开播打响了第一炮。

这部戏有多火?来看一组数据:#山河令#微博话题阅读量80亿+,热搜霸榜一骑绝尘;豆瓣开分8.1一路涨至8.6,为同档期国剧最高分;两位主演龚俊、张哲瀚,以火箭速度从18线小明星跻身准顶流,粉丝量双双破千万;播出平台疯狂收割,氪金最多的观众花了超2.5万元买下了近208年的年卡会员……

当财富的密码再次开启,耽改剧的集体狂欢比想象中来得更为凶猛。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已开机、筹备中的耽改剧总计超出80部。已完成的同类型剧集更是蠢蠢欲动。不到十天时间里,积压两年的耽改剧《恨君不似江楼月》火速上线,不是耽改但主打双男主的《荣耀乒乓》突然定档,声势浩大的顶级耽改剧《皓衣行》传出4月播出,《杀破狼》有望5月上线。

资本蜂拥耽改剧,不禁令人想起前几年大火的宫斗、穿越、盗墓等题材,因为过度流行而被拍得“烂大街”,很快沉寂。正所谓“花无百日红”,当所有人都开始叫好的时候,耽改剧该醒醒了。

从小众到主流“四级跳”

说到耽改剧,很有必要科普几个概念。

耽美: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原指“耽于美色”,后在我国多用于表述男同性恋爱情。

耽改剧:指影视公司购买原创耽美小说版权之后,进行剧本改编和拍摄的电视剧。

下海:男演员出演耽改剧。

腐女:喜欢磕男男CP的女性。

曾经的耽美文化,一直以小众圈层的样态存在。直到近几年,在流量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大量“耽改剧”涌现,耽美文化才逐渐演变成了“腐文化”出圈。

提及国产耽改剧的鼻祖,《上瘾》必须榜上有名。这部剧开播于2016年,彼时网络及视频平台还不太发达,然而《上瘾》在开播24小时内,播放量就超过了1000万,3天实现收视破亿,火到刘德华都在追剧。两位主演许魏洲、黄景瑜一夜从无名无姓的新人跻身顶流,拍杂志,接代言,开线下见面会,羡煞圈内人。不仅如此,《上瘾》还火到了国外,泰国粉丝见面会5000张门票在3分钟售罄。

《上瘾》第一次把耽美题材搬上了台面,让影视行业看到了它强大的市场潜力。可惜好景不长,该剧播出仅一个月,就因尺度过大被全网下架。两位主演被禁止同框,原著《你丫上瘾了》的后续内容也停止拍摄,封杀的现实让耽改剧瞬间哑火。

此后整整两年,耽改剧几乎绝迹。

直到2018年,《镇魂》的出现,让耽改剧再度重启。不同于《上瘾》的直白露骨,“吃一堑长一智”的《镇魂》刻意去掉原著小说中大量的感情线,改由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含蓄处理手法展露沈巍和赵云澜之间的“一眼万年”,那份肝肠寸断的暧昧感,引得无数“镇魂女孩”心碎一地,连个拥抱都没有的“兄弟情”瞬间席卷全国,让这部服化粗糙、特效五毛的网剧上线四天播放量破亿。

严格意义上讲,《镇魂》带来的红利更多流向了两位CP感满满的演员,朱一龙、白宇都凭借极高的资源转换率跃升一线明星。尽管该剧中途还下架了一段时间,但两位主演的热度迟迟未散。回头看,《镇魂》之于耽改剧最大的意义,是找到了这一类型的可操作性。

一年后,耽改剧大爆款《陈情令》来了。

遵循了“兄弟情”的原则,在两位翩翩少年美貌与实力的衬托下,整部剧充满了虐心的气息,让人心旌摇曳。与此同时,“男色经济”大放异彩。剧集超前点播创下1.56亿的天价收益,它的IP衍生打法在行业更具标志性:发布的国风数字专辑,10小时销售额突破300万;联名款口红上线36分钟宣告售罄,全网累计销量将近4万支;单日收视率破3亿,捧出了两个内娱顶流肖战、王一博。通过这部剧,资本完全掌握了耽改剧的终极营销方式。

从试水到转型,耽改剧实现“破圈”之后,萌生了更大的目标。

2020年,随着《鬓边不是海棠红》的上星播出,耽改剧正式走入主流视野。淡化情爱戏码,凸显戏曲文化与家国情怀,从不被众人看好到播出后的“真香”,《鬓边不是海棠红》站在刀尖跳起舞蹈,可谓“富贵险中求”。尤其是两位主演,黄晓明以颜值与演技撑住了富商程凤台,脱油成功跳出“霸总”人设,而尹正也一如既往靠演技hold住了梨园新魁商细蕊。

自此,耽改剧一种成熟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也逐渐形成:从改编原著小说,到选角“肤白貌美”的双男主明星,再到双男炒CP和互动“发糖”圈粉,剧播完之后双方自行“切割”。

从抵触到密集“下海”

相对于主流正剧,言说同性之间感情的耽改剧往往瞄准和迎合小众群体的口味。在重重规训之下,男演员出演耽改剧被视为“下海”,颇有堕入风尘的意思。

从早期大火的几部耽改剧可以窥见,黄景瑜、许魏洲、白宇、朱一龙、肖战、王一博都是“小透明”时期接演的耽改剧,而后一跃飞升。在出演《镇魂》之前,北电表演系毕业的朱一龙在娱乐圈已经拼搏9年,中戏表演系毕业的白宇打拼4年,外形优越、科班出身的两人却始终寂寂无名,接演耽改剧多少有些“破釜沉舟”的意味。

“自古耽改出顶流,得CP者得天下”,尽管耽改剧是货真价实的顶流制造机,但对演员职业生涯的走向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说到底,为顶流买单的粉丝磕的是男男主角的颜值、CP感,而非演技。一旦刻上耽改男星的标签,戏里戏外都要承受各方品评。而为了“炭中取栗”,依靠“耽美”红利而走红的男星们,成为人气演员后对这个称号避之不及,用尽一切方法尽快摆脱“CP”的头衔,转入正轨,自此与“耽美”绝缘。

耽改剧的风险高,诱惑也大。

尤其是近两年,不仅大批新人演员扑进“耽改剧”的市场,希望复制前辈的成功;那些已然有些人气的流量小生或中年大叔,也甘愿碰触“红线”,为事业进阶搏上一搏。耽改剧渐渐由新演员、小投入、轻资本转变成一线男星加持、重磅制作的S级项目。

以几部热度较高的耽改剧为例,《皓衣行》主演之一陈飞宇,系导演陈凯歌之子,出道后接连参演几部《我和我的祖国》等院线大片,有双亲的人脉加持,本不愁资源,却也放下抵触“下海”,爆红之心不言自明;他的搭档罗云熙,这几年也总差那么一点运气,徘徊在准顶流的门口。《皓衣行》之于他们的意义,恐怕绝不是一部戏那么简单,而是上升到事业与人生的重要转折。

无独有偶,范丞丞接演《左肩有你》,张新成、付辛博出演《默读》,宋威龙、井柏然搭档《张公案》,都有着爆红、翻红的同样心态。范丞丞、付辛博、井柏然早期都是爱豆出身,自然知晓“流量红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威力。新晋小生张新成、宋威龙虽有《以家人之名》《下一站是幸福》等作品加持,但与顶流相比,差的还不是一星半点,出演耽改剧不失为快速攀升的好机会。

不过,放眼市场,耽改剧比之玄幻、仙侠、言情、都市,受众群依旧很有限。未来一段时间,同类剧集的厮杀恐怕相当惨烈。对于男星而言,靠男色迎合女粉丝的心,一时容易,一世很难。

从蜂拥到内卷的“隐患”

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总有人认为自己会是幸存者——这是耽改剧当下蜂拥的现状和知名男星纷纷“下海”的内心写照。然而,资本如过江之鲫般的涌入耽改剧,抢夺为数不多的流量,只会让耽改剧陷入内卷。更不必说,“监管”等问题依旧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风险。

一直以来,耽改剧既想要热度,又怕不过审,结果走进了审查制度和市场的夹缝里。

从市场受众来看,耽改剧想爆,势必少不了两类群体的力捧。一是女性消费群体,耽改剧核心之一是对“美”的追求,“双男主”成为被定义、被凝视、被消费的一方。在一个女性主导的想象空间中,“男男CP”从形体容貌到行为方式都呈现出雌雄同体的倾向;二是原著粉丝群体,这类用户群自带流量,任何正面或是负面的评价,都会增加话题性,成为剧集热度的加持者。

从审查制度来看,耽改剧想百分百还原原著小说必然不可行,而大刀阔斧地“魔改”又伤害了赖以生存的受众。在不允许同性之间跨越雷池的铁律之下,只能打着“友情”的擦边球,行“断袖、舔伤口”等露骨玩火之事。这样的处理,的确戳中了受众群体的嗨点,为剧集的热度发酵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但出事也是迟早的。

正如有评论称,需要警惕的并不是耽美文化本身,而是一些公司在尝到甜头后为迎合市场需求对“腐文化”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

客观而言,很多耽改剧作品立意并不是去正面积极地引导和展现耽美文化,而只是为了博眼球设定相关的噱头,目的都只是为了“卖腐”。不少耽改剧剧情设定逻辑混乱,更有甚者,为吸引眼球、满足粉丝“口味”,强行营销“男男cp”,进行绑定宣传和尴尬互动。这些不良营销不仅损害了耽美受众群体本身的利益,更扰乱了网络环境和秩序,直接冲击和影响主流价值观。

纵观影视行业发展脉络,某一个类别的剧种,火爆周期往往不过三年。前几年大热的穿越剧、后宫剧皆是如此,一方面是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是粗制滥造、滥竽充数者甚多,扰乱市场。如今,80部耽改剧扎堆涌现,以平均每部30集,每天播出2集来计算,足够不间断播出3年。而倘若1年消化完这些剧集,平均每月就有近7部上线,恐怕再精良的制作,再过硬的演技,观众也磕不动了。

作为小众类型剧,耽改剧一路走来实属不易,爆款寥寥,大部分都沦为“陪葬品”。优秀的耽美作品应该受到尊重,在市场上也应有一席之地。但尊重不代表放任,而是要通过管理和引导使其尽快走入规范化,抵制噱头炒作回到内容本身,以更加正面积极的形态出现在大众视野。

结 语

耽改剧也是剧,无论是“上星”还是网播,都是大众文化产品,受众是普通大众而非特定文化的拥趸。需要明确的是,优质的剧情线和好的人设才是耽改剧的立剧之本,颜值、cp感、大尺度究竟会是过眼云烟,切不可本末倒置。

耽改剧的未来,不应该是吸睛工具,更不应该是“割韭菜”的利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