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剧产量全面超越电视剧,意味着什么?

电视剧备案数目减少,当然是因为出口端的需求减少。过去5年,五大卫视是品质电视剧的主要采购者,如今购买力普遍下降。

网络剧和电视剧的产能呈此消彼长之势。有这么几组数据可资证明:

2020年,全国共有199部电视剧获得发行许可证。这一数字,在2019年是254部。

2020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总量670部。相较2019年的905部,同比下降26%。与此同时,全国网络剧拍摄制作公示总量1083部,超过了电视剧。

2021年1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40部、1322集;2月,这一数字是33部、1072集(当代题材也就是现实题材25部、818集)。3月,这一数字是44部、1466集。

如果进行年度间对比,电视剧无论是备案公示,还是获准发行的数字,都是连年下降的局面。如果进行过去3个月的对比,备案公示的数目相对稳定,2月因为有春节长假而形成备案数量的洼地。

还有这样一组数字:2021年2月,全国通过规划备案的网络剧是78部、1577集。同样是春节长假所在月,网剧的备案数字明显高过了电视剧的33部、1072集。

比对2月网络剧和电视剧的备案数据,网剧是每部平均20集,电视剧是每部平均32集。应该说,短剧化的趋势都很明显。

网络剧现实题材占比72.3%,电视剧现实题材占比75.7%,比例相近。这说明,现实题材已经主导了剧集产业,网络剧进一步向电视剧的传统题材领地拓进。

数字冰冷而枯燥,从中可以看趋势。 网络剧的整体产量已实现对电视剧的超车,而其现实题材比例的提高,意味着其观众的覆盖面正在提高。这和当下剧集产业的内部生态和动向是一致的。

原本制播分离为主的时候,剧集产业有着充分竞争,甚至是残酷竞争的市场。如今,制播一体即将一统江山,剧集产业基本上是订单先行,按销定产。

前几年上马而未能及时释放的积压剧和成片未久的少数版权剧,处身其中备受煎熬。新剧还可以拼一拼实力,旧剧几乎逃脱不了低价甩卖的命运。

电视剧备案数目减少,当然是因为出口端的需求减少。过去5年,五大卫视是品质电视剧的主要采购者,如今购买力普遍下降。

湖南卫视日子相对好过,但它要考虑与芒果TV的联动效应,还要消化台属公司的产品,所以也不可能像几年前一样到处“掐尖”。

浙江卫视主打综艺,电视剧采取联播战术。江苏和东方两家卫视是其主要搭档,尤其是东方。联播才能购买大剧。可是卫视之间是复杂的竞合关系,头上都有KPI考核指标压着,联播时间一长就各种摆不平,只能暂时分开,等待下一次机缘。

北京卫视从去年以来,黄金档剧目的来源已多样化:一部分是接爱奇艺和腾讯反向发行到卫视的剧,先网后台是免不了的;另一部分是独播一些中小剧目和积压剧目,可以确保卫视首播;还有就是直接播二轮剧了。

实际上,浙江、东方、江苏一旦拆伙独播,面临的局面跟北京卫视差不多。所以, 联播几乎成了对抗“先网后台”的最后防线。

省级卫视受疫情打击较重,去年以来普遍收缩战线。总台央视乘时而起,在市场中购得了大量新剧,在制片公司心目中的地位陡增。总台播剧回款相对较快,又是绿色收视,让制片公司省心不少。

央视一套主要播政策剧、献礼剧,而央视八套已经下场和省级卫视拼播,《小舍得》正是当头炮。这样的组合,让“五大卫视”隐然成了“六大卫视”,肯定是能增加电视台与网络博弈的筹码。但以目前的趋势看,它还不足以让卫视重新夺回播剧的龙头位置。

电视剧需求下降,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提起的因素。就是地面频道的新剧需求也在急剧萎缩。地面频道原本有着和卫视频道完全不同的采购体系,他们专播成本不高的抗战剧和谍战剧。

三四年前,如果能把全国主要地面频道都发到,一部剧可获单集50万元以上的收入,这可以为一部小体量剧目的回本和盈利提供保障。如今,有一半地面频道已不买新剧了,买新剧的也是新老混搭。目前,抗战+谍战的剧目仍是新剧主力,但“太烧脑”的就不受欢迎。

地面频道所出的价格也大为下降。一个省内多家台联采,单集5万元是天花板价格。如果是省台或省会台的地面频道单独购买,单集两三万元已是高价,一两万元甚至几千元也是惯见的价码。

这样,就算你把主要地面频道都走到了,总价大概也只有单集30万元。一部40集的剧,也就1200万元的收入。虽然目前做剧成本有所下调,但以这个回收的上限,做出一部有品质的剧来还是很难的。

这样,卫视和地面频道的总需求双双下降,电视剧立项的数目怎能不下降?

电视台是线性编播,版面有限。档期给了献礼剧就给不了商业剧,给了老剧就给不了新剧。连续几年都是献礼大年,总局主抓和总台出品的大剧,都会在重要节庆点占据黄金版面。剩下的时段由普通剧目展开竞争。

以现在资本出逃、融资受限的态势,在普剧的竞争中, 新剧还真就不一定能在品相上战胜老剧,这也客观上造成了大量诞生于2017年和2018年的剧目得见天日。

献礼剧有官方督阵,聚集了业内顶尖创作资源,每年出几部好作品是有保障的。今年春天,虽然网友嗑CP达到了新的高潮,但真正占据品质高地的却是《山海情》和《觉醒年代》。接下来,这样的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真正堪忧的是过去5年来在省级卫视唱主角的都市生活剧。舆情的野蛮伸展,以及对舆情的望风而避,使得能打的剧目越来越少。等存货消耗殆尽,新品又缺乏尖货时,卫视餐桌上还有能吸引广告的主菜可上吗?

除了“电视剧”这一文艺形式的落后之忧,我还对剧集文化类型可能的缺失深感不安。

管理部门阵地前移,以领队的身份进入赛场,体现主流意志的剧目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保障。这一脉,关键是质量,一年有几部打响的作品足矣,数量太多反倒拥塞。

视频网站主导全产业链条,包揽剧目“从出生到坟墓”的全部事宜,他们一定会按照互联网用户的需求,遵照大数据和网感的指导,不断推出服务年轻观众的产品。经典可遇不可求,但“爆款”确实是有公式的。商业网络剧这一脉的茁壮,也是不必怀疑的。

现在渐渐成为绝响的主要是曾经为成熟观众,尤其是知识阶层喜闻乐见的那类剧目。我不好把它们命名为精英剧,举几个例子来描述吧:

历史剧板块。《大明王朝1566》的绵里藏针,《雍正王朝》的政治谋略,《大秦帝国》里的深邃思考,《少年天子》里的帝王困境,久违了吧。

谍战剧板块。《潜伏》之草蛇灰线和厚黑职场,《黎明之前》之烧脑剧情和同僚情趣,《暗算》之杀人游戏和悲凉人生,《悬崖》和《风筝》之情义两难的虐心,后面的谍战剧望尘莫及吧。

年代剧板块(《闯关东》《大宅门》)的传奇豪勇,军旅剧板块(《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历史的天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热血高能,喜剧板块(《我爱我家》《武林外传》《编辑部的故事》)的幽默犀利,还有继承人吗?

小说家汪曾祺在《戏曲和小说杂谈》的文章里说: 文艺有四大功能,第一是教育作用,第二是认识作用,第三是美感作用,第四是娱乐作用。如今,剧集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正在得到充分的发挥,认识和美感方面的功能尚需加强。

我上面举的例子,正是四味齐全的杰出代表。它们需要得到政策的扶持,优秀创作者的投入,制片公司的投资,市场回收的支撑。

电视剧备案数量的减少不是问题,这是个去冗余产能的过程。如果剧集行业深陷内卷,既不能传承精华,也不能向高阶进化,那才是大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