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大量执著于纸端的媒体人走进新媒体,一开始是微博,后来诞生了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再至如今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战场,都闪动着传统媒体人的身影。
小编亦是其中一员, 从此开始了颠倒黑白的工作和生活。
很多人问,为何义无反顾的走上新媒体道路?初始原因很简单,就是所处报媒虽然也遇到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但日子尚可,完全可以安安稳稳混着日子等退休,但 看到新媒体的蓬勃景象,总想着“世界这么大,推开窗看一看”。
不看则已,推开窗容易,风景依然美丽,但想要与“美丽”分手则是难上又难。所创办的新媒体从无到有,犹如自己的孩子既疼又怜。
说了一些废话, 就是想要谈谈对新媒体、对10万+、对流量的一些看法。
刚入此行,对所谓10万+并未重视,总幻想着 “一篇文章行天下”“一篇文章名天下”,有着 “云霓之望”之感。但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则越大,行至今日,并没有期盼的10万+的文章诞生。
那么,如果问起是否失望,是否后悔。回答则是, 真的不后悔,也并不失望,因为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让我们身心俱疲,但在新媒体的传播构图里, 既有着纸端从未见过的风景,也有我们为之构筑的“新世界”,那是传统媒体人的精神图腾,就是与 传统媒体一样的新闻理想、新闻执着,这是不可磨灭的新闻之光。
我们不能否认由于传统媒体人的加入,让网络世界更加有秩序,更加清朗,但也不能否认, 新媒体对流量的重视,让传统媒体人曾经一败涂地。
10万+是新媒体的重要观察指标,重要吗?当然重要,这代表着阅读的影响力,甚至是掌握着一个新媒体的生与死。但这不是唯一指标, 如果过分追求10万+,那就会偏离轨道,事实上也确实让众多大号吃尽苦头,比如咪蒙系。
一段时间以来,“标题党”盛行,甚至在文章中粗话连篇成为一种时尚,或者贩卖各种焦虑,或者影射各种“社会不公”,反而阅读量越高,也成就了众多10万+的伪文章,但事实告诉我们, “流量”很快就会成为流星,被淹没在尘埃里。
总结一句话, 10万+重要,但不可高于价值观,不可沽名钓誉,这是底线。
“流量”一词本是个中性词,但如今似乎成了负面词汇,始于影视界对“流量”的过分追捧, 让“流量”衍生出更多歧义。反映在新媒体层面,就有了流量至上的说法,甚至很多主流媒体包括卫视和网站,都将流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但如今劣性初显,显然, 没有价值观的“流量”越来越不被社会所容忍,这个新媒体的原始病必须根除。
说起 “标题党”, 新媒体重视标题的“眼缘”,所以很多自媒体就以标题为入口,实施“大手术”, 耸人听闻是小菜,最好是“惊天骇闻”,以至于网络上的标题真假难辨。
对此现象,需要啰嗦一句,那就是既要严格也要宽容, 对无由头的“惊天”标题要禁之又禁, 但对于适度的创新则要更加宽容,比如“刚刚体”等标题。
新媒体到底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恕我直言,我不敢预测, 也是我们这一届传统媒体人的焦虑之处, 技术发展之快,功能发展之全,阅读传播形式变换之快,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在苦苦追赶,不为别的,就是那句话“想看看新媒体的世界到底有多大”。
俗话说,来世不可待,但我们鼓励所有传统媒体人都能够到这个“新世界”去看看,做总比观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