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对此十分认同。他认为,儿童电影创作更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表达,同时需要有一个儿童式的思维,创作者要放下身段,调动内心真情去创作。此外,在具体创作中,除了有满腔热血,创作者还应脚踏实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准确把握孩子们的审美心理和作品的时代脉搏。
将教育功能与趣味性、审美性有机结合起来
儿童电影要想赢得孩子们的认可首先要“好看”。究竟什么是“好看”?一些孩子喜欢看有激烈打斗场面的武打片、动作片,如今眼花缭乱的电影特效技术更为制造强刺激的视觉效果提供了便利。“但儿童电影工作者还是应牢记创作初心,不能忘记儿童电影的教育功能,因此儿童电影不能为了‘好看’而一味追求强刺激、重口味,而应提供更多温暖有爱的内容。”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曹小卉说。
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名誉会长侯克明也强调,优秀的儿童电影对孩子们来说是精神食粮,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儿童电影的教育功能。不过,教育和说教是两码事。一味进行说教的儿童电影,无法赢得孩子们的青睐,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影片的教育功能,而优秀的儿童电影,总能将教育功能与趣味性、审美性有机结合起来。总之,儿童电影工作者要以艺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来要求自己,用作品为孩子们培根铸魂。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尹力是拍儿童片起家的,他的电影处女作《我的九月》曾获得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等众多奖项,至今仍被一些观众评价为国内最好的儿童片之一。影片中的小演员都是非专业的,但作品拍得生动流畅,充满浓郁的时代感和浓烈的生活气息,深受孩子们欢迎。谈及创作经验,尹力说,所有的创作人员都应放下艺术家的架子,面对生活,拥抱生活,有感而发,拍片时要做到“厚厚地积累,轻轻地抖落”。
着力解决发行放映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近年来,在市场上取得高票房的儿童电影基本都是动画电影,如《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熊出没》系列、《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取得票房佳绩的真人儿童电影仍然稀缺。在曹小卉看来,国产儿童电影要努力探索真人片与动画片的多类型表达,不能“一条腿走路”。
中国目前有两亿多儿童,在市场化环境下,儿童电影仍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国家电影智库研究员郑虎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儿童电影的创作与发行,共同构建国产儿童电影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具体言之,应支持和发展儿童电影公益基金,充实和壮大儿童电影创作队伍,加大儿童电影的扶持奖励力度,构建起支持儿童电影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针对很多儿童电影“拍出来,却放不了”的尴尬,他建议一方面加大“儿童电影进校园”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适时组建儿童电影发行放映联盟或儿童电影专属院线,着力解决儿童电影发行放映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中国儿童电影已走过百年峥嵘历程。郑虎呼吁儿童电影工作者传承和发扬中国儿童电影百年优良传统和作风,不忘初心,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儿童电影人,苦练内功,奋发有为,为孩子们真情、真切、真实地创作,创作出更多抚慰内心、伴随成长、鼓励成才、喜闻乐见、愉悦身心的优秀国产儿童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