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视角革新中外友好交往表达,《寻找瓦尔特》打开国际传播纪录片新天地

寻找一种友谊,一种情结,一种精神,一种爱国热情。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精神牵引下,随着中国的“朋友圈”持续稳固、继续扩大,一批纪录片也充分发挥出体裁优势,将镜头对准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故事,有效增强了国际传播的信服力和实效性。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洲拉美地区语言节目中心摄制出品的115分钟纪实作品《寻找瓦尔特》入围第十二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这也是该片继北京国际网络电影节后迎来的又一个好消息。这部为纪念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映50周年特别策划、摄制的纪录片,以一次大胆的视野转换和创新性的话语表达,揭示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和时代价值,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这一重大命题,唤醒中塞两国之间的共同记忆,从而让纪录片不仅是对过往的记录和呈现,更谱写了中塞携手构建更加紧密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寻找瓦尔特》将观众拉入中外深厚友谊的情感场域之中,为我们搭建起了更为广阔的探讨空间,去深入研究如何从宏大命题中汲取创作主题,如何推进国际传播纪录片题材的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的国际化传播带来的新思路。让作品走得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640-2

平实而深刻,夯实共同记忆根基

随着国产纪录片在创作理念、技术手法上日益成熟,国产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价值和影响力也日益凸显。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创作者们若想进一步探索全球化传播,既在要在保证精品内容的基础上,从一些对全球有价值的中国实践、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汲取灵感,独树一帜地打造中国对外话语和叙事体系内容,又要在本土性与国际性之间寻找共性、强调文化认同,从而切实提升国际化的表达能力。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流互动、相互借鉴等层面进一步加深了民心相通,也让来自不同国家、地域的大众在文化的对话中凝聚共识。在组织结构上,《寻找瓦尔特》在中国、塞尔维亚、波黑三国开启了一场追寻之旅,展现史诗级战争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今时今日下的价值引领。
《寻找瓦尔特》采访了当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公映时的电影放映员、电影海报设计人员、电影资料博物馆工作人员、电影工作者、连环画出版商、话剧编导、影迷以及当代的大专院校师生等众多对象,从不同的视角再现当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两国特别是在中国引起的巨大轰动。通过亲历者的亲口讲述,形象再现了中塞之间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也将历史和当下、宏大和微观、国家和个体更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以前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对瓦尔特精神内核的生动讲述,还是电影放映员在影片放映时期对火爆场面的深情回忆,又或是影迷对电影中的经典场景和主题曲的如数家珍,《寻找瓦尔特》始终以两国民众共有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为叙事基础,通过讲述与观众最有心理接近性的普通人的故事,在情感价值的同频共振中筑牢两国人民共同记忆的根基。
以历史沉淀为基础,以当下交流为内容,《寻找瓦尔特》为寻找一种友谊,一种情结,一种精神,一种爱国热情,尝试着从民间视角出发,去重新发现人民与人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故交情深。在这样的国际视角下讲述发生在中塞两国身上真实的故事,以此表达两国人民对往昔岁月的追怀,和对两国情谊的珍视,这显然要比任何其他形式都来得更朴实更真挚,也更能打动人心。

连接中塞情谊前世今生,诉说命运与共的感人故事

对中国观众而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范畴。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又是一部国际传播的最佳“教科书”。正因如此,在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纪念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纪录片《寻找瓦尔特》,才会选择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大主题落实到对这部电影展开集体回忆的微观内容上,落到平实的情感上,并尝试着由此拓展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方式。

虽然译制片进入中国很早,但还没有哪部电影能够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样的影响力。作为纪念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起义30周年的应时之作,《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讲述了游击队长瓦尔特率领游击队员不畏流血牺牲,英勇抗击纳粹德国侵略者的故事。影片凭借着跌宕起伏的剧情和鲜活丰满的人物,迥然有别于国产战争片的精彩刺激,在当时可谓万人空巷,也在几代观众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英雄的人民性首先体现在作为主角的英雄形象的平实和朴素。瓦尔特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是并不好战却不得不顽强抵抗侵略、渴望和平生活的南斯拉夫人民的真实写照。而纪录片《寻找瓦尔特》不仅生动鲜活地对三国人民的心声、心愿、心境进行了生动记录,还厘清了中塞两国间深厚的历史渊源。
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者李镇在纪录片中所说的那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译制以及最后放映,都和中国的对外关系有密切联系。两国友好关系的建立,为引进前南斯拉夫的优秀影片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政治环境。”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宋素丽表示:“寻找瓦尔特就是寻找英雄,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英雄还在,不仅仅是存在于影像里。”在镜头中,一段段真切质朴、温暖动人的回望,让我们看到一部电影在个体际遇和真挚情感中所承载的点滴印记。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寻找瓦尔特》,从故事片到纪录片,《寻找瓦尔特》以口述的形式讲述了该片在两国特别是在中国引起的巨大轰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延续至今的中国人心中的“瓦尔特”情结,也是导演王智想着力探寻的英雄品质的成因与传承基因。

除了在国内引发强烈关注,纪录片《寻找瓦尔特》还走出国门,在塞尔维亚国家广播电视台、黑山Adria电视台电影纪录片频道等当地主流媒体落地播出,并于12月25日晚在波黑ATV电视台播出。这不仅激发了三国人民的共同回忆,也将这份情谊置于历史的深切回望中,为纪录片的创作语态增强了在国际传播报道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进一步打开和扩宽了国际社会交流的通道。

小视角大格局,展现命运共同体科学内涵

当纪录片作为国与国之间最好的文化交流方式之一,越来越充分的发挥出国家文化“金名片”的作用,纪录片《寻找瓦尔特》自然也就肩负起了在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层面的责任,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打造与升级,更好完成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的职责,以及通过展现、介绍真实的国家形象让世界正确、客观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神圣使命。
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塞尔维亚前夕,在塞尔维亚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不会忘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著名影片曾经激发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啊!朋友再见》这首歌曲至今仍然在中国传唱。”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洲拉美地区语言节目中心与塞尔维亚国家广播电视台先后合作摄制的四部长纪录片均受到好评,也收获了一众奖项。作为后续成果落实的媒体合作产品的纪录片《寻找瓦尔特》,正是献给中塞友谊的一份礼物。
640 (1)
与此同时,《寻找瓦尔特》也在双向交流与互动中不断深化着两国情谊,印证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一朴素道理,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继续谱写着中外友好交往的新故事。正如塞尔维亚总理安娜·布尔纳比奇所期待的那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中塞两国友谊的象征,这份情谊能够借助贵台的镜头延续,也是我个人深感欣慰的地方。我相信,它将成为进一步加深和推动我们两国间钢铁友谊的载体。”
由此可见,纪录片《寻找瓦尔特》既有国际传播的视野和高度,也有极具亲和力和更接地气的内容表达,充分凝聚起新时代的磅礴力量,让和平友爱、积极向上的精神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也向世界传递真实可亲的中国人形象,真正在共情传播中实现了民心相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