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消息:成都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成都商报社总编辑转任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11月10日,陈海泉还在成都商报第三届全媒体用户节上宣布成都商报客户端正式升级为红星新闻客户端。
成都商报创刊于1994年,该报坚持“创新、务实、理性、开朗”的理念,坚持“权威、公信、主流”的办报方向,长期以大容量、高密度、新形式的新闻和资讯回馈读者,是一张深受读者尊重和喜爱的畅销日报。
陈海泉,1969年生人,1995年6月26日入职成都商报社,从普通记者起步,员工都称他“海总”。
在网上一篇流传较为广泛的文章中,陈海泉认为,媒体融合尚处初级阶段。
在媒通社2017年9月的一篇专访文章中,陈海泉在谈到转型和融合发展时说:做先驱 但绝不做先烈。
以下为媒通社专访摘录,长江微信公号分享时有删减:
问:您说“做报就像做人一样,人要有人品,报要有报品”,那您觉得成都商报的报品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海泉:还是从创刊开始就镌刻在成都商报头版的八字报训:创新、务实、理性、开朗。
由这八个字衍生出的商报文化,就是这张报纸的品格,也是推动成都商报从一张内部刊物走到今天的源动力。
在众声喧哗、纸媒处境堪忧的当下,成都商报尤其强调两种品格:
一是新闻专业主义。坚持原创,强调捍卫新闻真实和追求价值深度,内容生产不唯流量论;
二是文人精神。中国历来有文人办报的传统。文人精神意味着,这张报纸要有理想、有情怀、讲担当,有知识分子的底线。
问:“办一张网络时代有阅读价值的报纸”,在各行各业唱衰纸媒的当下,您如何理解网络时代报纸的“阅读价值”?
陈海泉:所谓阅读价值,就是利用新闻专业主义建立内容门槛,实现“在网络上看热闹,在商报上看深度;在网络上看表象,在商报上看真相;在网络上看现象,在商报上看背景”。
从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打捞出稀缺的资讯、独立的判断和有价值的观点,对其进行深加工,最终将新闻的本原和核心奉献给读者。
从新闻形态看,深度报道、调查新闻、专栏文章、数据新闻和行业报道这五大品牌栏目,就是这种价值的直接体现。
以这张“有阅读价值的报纸”为载体,我们有效留存了首席记者、评论员等骨干团队,这也为后续的转型提供了智力保障。
问:2017年2月,红星新闻上线,一下子成了现象级媒体。红星新闻承载着成都商报怎样的转型期待?
陈海泉:红星新闻起势不错,我们也对其寄予厚望,但客观地说,道阻且长。
从红星新闻立项到上线再到今天,驱动它持续前行的核心动力,始终都是成都商报这支团队,人才就是我们的法宝。
红星新闻是以调查新闻和深度报道为主打的。众所周知,这非常考验内容团队的突破能力和职业水平,对资讯平台而言也是稀缺资源。
当然,平台和团队是相互成全的,随着版面的收缩,报纸留存的职业空间受限,不足以容纳这批骨干力量的优质产能,红星的出现则为他们的专业功底和新闻激情提供了出口。
目前,纸媒下滑仍未见底,红星及商报旗下的其他新媒体平台势必成为这批职业报人的诺亚方舟。
问:成都商报系目前已基本确立了1(报社本部)+8(商报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的融媒格局。请问在全国和区域两个角度,成都商报各有着怎样的铺排与部署?
陈海泉:成都商报的转型路径可以归纳为16个字:放眼全国、深耕区域、专注刚需、借力纸媒。我们旗下8个子公司,就是这种路径的产物。
目前,商报正全力构建两个新媒体集群:
第一,以每经(财经资讯)+红星新闻(时政新闻)+谈资(娱乐资讯)为核心的全国性影响力集群
第二,以成都商报“两微一端”、四川名医、成都儿童团、淘宝头条成都频道、买够网为核心的区域性社群聚合集群
全国看,我们的影响力构建初具成效。区域看,我们的格局也非常清晰。
问: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成都商报这张“新闻纸”又处于怎样的地位?
陈海泉:我们的转型策略,第一句就是“立足纸媒”。
从成都商报的自身实践看,直至今日,报纸仍在融合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依然扮演着商报系的根基角色。
但在现阶段,单纯“立足纸媒”已不现实。“立足纸媒”之后,是“超越纸媒”和“移动优先”。
这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思维,转移工作重心,对围绕报纸的内容生产流程、经营模式、产业结构、人力系统等予以彻底颠覆,将移动端作为当前事业的主阵地。
问:在产业发展方面,成都商报做得非常出色,还请您详细介绍一下成都商报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探索以及成熟的经验。
陈海泉:首先一点,就是比最激进的慢半拍,比最保守的快一步。
既要看到趋势,又要跳开陷阱;既不抱残守缺,又不盲目跟风。还是那句话:做先驱,但绝不做先烈。
另一点就是我们的发展路径:项目化、公司化、资本化。在新产业的拓展上,先项目制运作,通过项目把团队聚集起来。
项目发展壮大后,就成立公司,然后让公司到资本市场去游泳,接受资本的检阅。
时势造公司。先洞察、再占位,然后是扶持、培育、资源倾斜。方向对了,就能迎来跨越式发展,最终对传媒主业实现反哺。
问:您指出“媒体融合还处于一个非常肤浅的、初级的阶段”。请问,您得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去解决?
陈海泉:核心问题在于还没有普遍找到有效的办法和路径。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有效的融合手段。
第二,缺乏体制机制的配套,生产流程、组织架构、政策激励都跟不上。
第三,缺乏互联网思维。
要解决这些,首先是要克服对新媒体、新传播方式的畏惧情绪。
再就是体制机制的配套。
个人认为,这是制约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根本问题。要激活团队的创造力,体制机制是最好的荷尔蒙。
商报旗下一想科技、四川名医、成都儿童团三个项目能够快速发展、在创立次年实现赢利,这与体制机制创新、创业团队持股密不可分,我们将公司的未来和个人愿景捆绑在一起,从根本上解决了动力问题。
这也是大多数新媒体组织对待核心团队的普遍方式。当然,这里特指商业性、产业性项目,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项目另当别论。
问:目前,国内一些报业集团基本形成了转型模式,成都商报的转型模式,有何独特之处。
陈海泉:我们更强调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成都商报探索的是一条以媒体影响力为诉求,与市场、与资本接轨的道路。
我们内部有一句话:在坚持正确导向、坚守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资本是否埋单作为检验新媒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投资机构的嗅觉才是最敏感的,市场会说真话。
首先,我们借力纸媒探索区域性,走刚需。“借力纸媒”“探索区域性”“做刚需”是相通的三个元素,任何地方的都市报都用得上。
第二,商报引入的每一笔钱,都是从市场找来的。目前,商报系新媒体项目吸引外部投资近1亿,还有项目正在孵化。这说明,市场认可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符合互联网发展趋势。
第三,既然是媒体融合,脱离了媒体影响力谈融合谈转型无异于沙上建塔。成都商报始终视内容生产为核心价值,对媒体责任和职业理想,我们是有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