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满仪式感的过桥米线,到独具风味的傣族“撒撇”、开胃消暑的“涮涮辣”,再到饱含历史积淀与浓厚乡愁的石屏豆腐,万物皆可“包烧”的山野之味……云南的餐桌,既是自然的诗篇,也有饮食的哲学。
4月2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商务部联合摄制的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第二季,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风土为源,以美食为媒,带领广大观众一同探索云南美食,解锁滇南边陲的生存智慧与文化密码,在千年稻作史诗与酸辣野性美学的交织中讲述一部“最云南”的饮食传奇。
一、山河为灶:
大自然孕育的至纯风味
一方水土,一方风味。云南的饮食版图上,红河与德宏可以说是两个独特的存在。
拥有“滇南门户”之称的红河,是片承载着传奇色彩的土地。在这里,千年的稻作文明雕刻出梯田的史诗。哈尼族驯化出的红米,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早驯化的古稻,历经千年仍保持着现代品种三倍以上的基因多样性。梯田边种植的优质小黄豆制作而成的豆豉、梯田里长大的泥鳅,还有喷香的红米饭……田间地头各式味道的背后是哈尼族悠久的稻田文化和深厚的生存智慧。
德宏的热带季风与山野丛林,催生出“绿的皆菜,动的皆肉”的饮食狂想。“涮涮辣”以超级辣度在汤中“引爆”味蕾,木姜子根刮出山野辛香萦绕舌尖,蜂蛹、竹虫与粽苞米共烹“海陆空”的集合盛宴,芭蕉叶包裹的包烧白参焖肉,将自然的野性浓缩于一叶之间。德宏人守着“物种基因库”,将上百种野菜和昆虫化作餐桌上的日常。在德宏,山是食堂,雨林是菜篮,“苦味”也能生出回甘的诗意。
在《三餐四季》第二季中,一道道出自山野的佳肴满足了人们对于滇味美食的幻想,野性而纯粹,质朴而充满力量。
二、民族为匙:
传统与创新的味觉交响
美食是文化的缩影,蕴含着民族的悠长历史与生活智慧。在《三餐四季》第二季中,美食不仅带来了味蕾的享受,也成了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蒸、煮、烤样样行的芭蕉叶,造就了⼀种回归自然的烹饪方式,炭火蒸烤间,白参的清香与猪肉的油脂交融,形成“开盲盒”般的味觉惊喜。德宏傣族的“撒撇”,将“苦”化作文化的勋章,牛苦肠汁液混合香柳、“涮涮辣”,制成清热解毒的“液态牛黄解毒片”;咖啡撒、柠檬撒、坚果撒、蚂蚁撒的诞生,让传统蘸水与现代食材碰撞出奇趣。
节目中,多样的民族美食在传承与创新中既没有背离传统的根脉,不失野性的风味,也展现出不断创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三、三餐为镜:
烟火气中的生活哲学
《三餐四季》第二季最动人的,是食物背后鲜活的生活图景。
“不吃米线白来云南,不甩碗饵丝白来芒市。”清晨的米线店前,人们在此起彼伏的嘶溜声中,用一碗鲜香浓郁的米线,拉开了一天的序幕;漫步在德宏芒市绿意盎然的街头,一碗牛肉饵丝足以将生活的松弛感拉满,人们在几十种风味不同的调料间精挑细选,汇成一碗自己的专属味道。
在红河,石屏古城的烤豆腐摊是“永不落幕的社交场”,食客围坐炭炉,守着炭火,边吃边烤。在蘸水辣子与井水豆香中,升腾着市井的温情;兼具野、趣、奇、丰的云南德宏菜市场,既是本地人买菜、吃饭,满足⼀日三餐的日常场所,也是外地人眼中遍布秘密宝藏的新奇之地,散发着“芒市不忙,可要忙着吃”的生动意趣。
“最云南”的终极密码在于,食物不再局限于果腹的意义,而是幻化成先人的智慧、民族的文化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蕴藏着动人的生活哲学。
三餐四季,烟火长存。红河的厚重和德宏的野性,在味觉的碰撞中交融共生:他们用原始的烹饪方式,回应现代的健康追求,彰显朴实的生活美学;他们用民族的智慧,形塑独属风格的美食文化,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在节目中,可以发现,所谓美食秘境,不过是生命与自然、传统与现代、风土与人情的交融共生之境。让我们跟随《三餐四季》第二季,于一餐一饭中体味人间烟火,在一城一味中感受风味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