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演艺+旅游”的“湖南经验”

为老百姓递上更精美的湖湘名片。

近年来,湖南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在答好“两道融合命题”中,把握科学方法,创新理念思路,不断绘就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新画卷,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注入强劲动力。

湖南省演艺集团作为湖南文艺精品创作的主力军、对外宣传的先锋队,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以聚集“三个文化”为引领,积极拓宽市场空间,扎实做好“演艺+旅游”文章,成功打造了一批兼具文化深度与市场热度的文旅演艺精品力作。

作为湖南省演艺集团文旅演艺战略的重要承担者和“强引擎”,湖南省演艺文化传播公司近两年相继推出了《国彩醴陵》《西汉有戏》《今上岳阳楼》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演艺精品,在“出新、出彩、出圈”的同时,还实现了“一剧多演”“一剧多效”的价值叠加,形成了“以演带游、以游促消”的文旅消费新生态,为全国文旅演艺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01

《国彩醴陵》:

“一剧多效”激活产业链协同发展

“为一部剧赴一座城”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这样的故事因《国彩醴陵》的出圈正在湖南株洲醴陵发生。近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提振消费新观察:生产线如何变身风景线》为题,深度报道了湖南醴陵焕发的文旅新活力。

据了解,醴陵不仅拥有陶瓷产业,还是与浏阳、上栗和万载“组团出道”的“中国烟花F4”之一,是“中国花炮之都”。由湖南省演艺文化传播公司创排的全国首部瓷文化烟花实景剧《国彩醴陵》,巧妙地将两大传统产业与文旅结合,其中融入了非遗、歌舞、戏剧、烟花等元素,在《国彩醴陵》的故事里,观众可以看到陶瓷祖师爷和烟花老祖互怼斗法、看到瓷妹子与醴满哥的爱情比釉下五彩瓷还要绚烂、看到醴陵匠人远赴南洋学习制瓷技术,归国后兴办实业……就连醴陵当地的民间小调和特色小炒,都能了解一二。

图片

“白天吃粉捡瓷,夜晚观剧赏焰”的全天候体验,让醴陵文旅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实现质的跃升。“五一”假期,《国彩醴陵》连续上演三场,票房达10余万元,陶子湖片区接待游客10万人次,其中半数以上是湘鄂赣地区游客;端午期间,单场票房更是突破4万,成为了醴陵文旅融合的“金名片”。

以《国彩醴陵》为核心,醴陵串联起“捡瓷器、玩烟花、吃小炒、看大剧”的复合型旅游体验,备受游客好评。这种多产业联动模式,实现了“一剧多效”,大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丰富度和停留时间,有效避免了单一旅游项目的单调性。

《国彩醴陵》爆火的背后,是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下文旅营销的典型范例。而其成功的密码正是源于以《国彩醴陵》为核心的产业化运营体系的打造,该体系构建起了文化资源的转化路径,链接起景点、住宿、餐饮、文创等消费业态,更好地激发文旅新爆点、产品新卖点、市场新热点,为消费创建更多元的场景,使得“二消”甚至“多消”机会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醴陵还不断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学”,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不仅满足于“流量”的涌入,更致力于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而这座千年瓷都从传统工业基地到文旅新地标的华丽转身也证明了,文旅演艺可以做到“吸睛”又“吸金”。

02

《西汉有戏》:

“小而美”剧目也要“走市场”

2024年起,湖南省演艺文化传播公司不断推进“平台化”战略、深化“大协同”的商业模式,积极打造富有企业特色的多元人才生态培养平台,以“内容创排+营销策划+市场拓展”三位一体的模式推进剧目生产,三大板块负责人均由公司高管亲自挂帅,旨在实现“出人出戏出效益”的目标,并通过长期跟踪扶持使剧目保持旺盛的“市场生命力”。

以多媒体跨界融合音乐话剧《西汉有戏》为例,该作品以“西汉宝库”马王堆汉墓中的核心人物辛追为主线,以“宴”为结构脉络,紧扣历史情境,活灵活现地呈现辛追的生活与情感,讲述这位西汉“大女主”复杂的人生轨迹,全方位展现西汉长沙国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

《西汉有戏》从立项伊始就定位为以小成本孵化和培育的、兼具艺术性和市场性的“小而美”文化项目,自大剧场试演以来便受到多方关注,凭借极高完成度、深厚文化质感和强烈情感冲击获得广泛好评,成为“马王堆题材舞台艺术的新突破”,随后“马不停蹄”开启的小剧场版更是全场售罄,令不少观众直呼“值回票价!”

《西汉有戏》作为湖南省演艺集团近年来原创剧目中的高票房佳作,其成功主要有几大因素:在创意策划阶段,创作单位充分给予“马波名导工作室”创作自主权,在剧本创作中时刻关注剧目对标受众、用户画像、气质调性等,确保文艺创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宣传推广阶段,周密规划宣传营销节奏,主打“一人一宴一城一梦”四大营销协奏曲,最终奏响“多声部品牌大合唱”;在市场拓展阶段,从“让文物活起来”到“让观众走进来”,充分释放长尾效应,发挥社会力量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未来有望常态化落地湖南博物院、东茅街茶馆、烈士公园、长沙剧院等文化商业街区,真正意义上实现“展+宴+剧”沉浸式体验。

湖南的文艺工作者最懂湖南。该剧还协同湖南省话剧院、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等兄弟单位,实现了演艺资源高效整合,尤其是“双奖得主”张璇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积极投身湖南文旅事业发展,与湖南演艺文旅艺术团的年轻学子们同甘共苦、同台演出,充分彰显了艺术情怀与使命担当。

既要“控制成本”,又要“艺术水准”,还要“市场生命”,《西汉有戏》有效提高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精准度和有效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国有文艺院团内在发展动力,对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添城市文化活力具有借鉴意义。

03

《今上岳阳楼》:

项目中台精益管理见成效

千年IP如何触达年轻群体?静态文化符号如何实现动态文化体验跃迁?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上,沉浸式走读诗境剧场《今上岳阳楼》在光影交织间璀璨登场。

《今上岳阳楼》由岳阳市城投集团通过招商引资,与湖南旅游集团、湖南省演艺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出品。在项目架构上,湖南旅游集团和岳阳市城投集团是主投资方,湖南省演艺文化传播公司是项目总承制方、公司签约合作的“李彦名导工作室”担纲总导演,后期运营则由三家联合出品方共同出资成立的项目主体公司——岳阳市瓴岳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负责。这种模式,一改“政府全额买单”传统路径,从投资到运营全市场化运作,推动旅发大会项目从财政依赖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今上岳阳楼》自去年9月起启动项目策划到今年3月入园开始实景建设,历经270多个日夜的打磨,作为项目总承制方,湖南省演艺文化传播公司组建了一支由90后担纲制片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15人项目管理中台团队,统筹调度项目内20余支合作方团队协同推进,主要包括“epc+o”招投标、项目预结算管理、初步及深化创意策划、舞美视觉、多媒体数字内容制作、文保景区协调、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演艺场景基建施工、声光电设备安装调试、服化道置景、监理及全过程造价、运营测试协同等,实现项目的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管理。最终通过多轮内容、视觉、技术、运营等多层面的联排联测,才有了《今上岳阳楼》的璀璨呈现。

《今上岳阳楼》从5月10日、13日媒体专场测试演出,到5月25日旅发大会亮相,口碑与声量俱佳。首次线上开票后,5月30日至6月2日四天试演场全部场次全部售罄,全城一票难求。6月10日至今,实现常态化运营以来,场场爆满,部分场次开票即售罄。 

文旅演艺项目实现中台精益管理,是在新的平台上解决包括组织、资源、协同等一揽子问题,是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它包含了从项目立项、计划制定、执行再到项目收尾的全流程,包含项目管理、任务管理、团队协作、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等各种职能。它为项目总承制方带来了诸多便利,主要体现在: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项目管理质量、增强团队协作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了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

《国彩醴陵》《西汉有戏》《今上岳阳楼》三部文旅演艺精品的成功实践,不仅展现了湖南“演艺+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活力,更以“产业化运营”“小而美创作”“中台精益管理”三大核心亮点,为全国文旅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南经验”,探索出一条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未来,湖南省演艺文化传播公司将深度挖掘湖湘文化内核,构建立体化、差异化、融合式国际传播矩阵,围绕“一眼心动、一步沉浸、一触难忘”,优化演艺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积极探索市场化、可持续的务实内容生产机制,持续放大演艺兴城效应,为老百姓递上更精美的湖湘名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