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安是一位好导演,一个顶级的电影大师,但却很难称之为好的商业片导演。
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强如神级导演李安,也有自身存在的弱项,而对商业片的把握,这个在好莱坞最能立足的本领,自始至终都未能有所突破。即将上映的科幻巨制《双子杀手》,由李安携手威尔·史密斯打造,两大顶级巨星的碰撞,并未拥有预期般的火花。
李安,别再尝试商业片了
事实上,李安在好莱坞的定位,一直都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他并非一个传统的商业片导演,比如迈克尔·贝、诺兰等,也不是昆汀那种拥有极其鲜明风格的作者。李安的风格,更多的是带有东方智慧的温文尔雅,而这种风格,注定了其商业性受限,不能开拓更多的东西。
如果非得找一个跟李安对标的导演,更接近的应该是马丁·斯科塞斯。当然,李安自然是无法达到后者的高度,但就影片风格来说,两人都是以剧情片为主,都受到奖项的青睐,都不善于、或很少尝试商业片。这一类导演,注定是做不出爆米花电影的,这句话是褒义吗?其实放在好莱坞大环境里,更多是局限。
李安的优势,是精通东西方文化,能够使两种文化有机的交融,在东西方普世价值面前他的东西都能够行得通。早期的李安,是一个纯粹的台湾导演,沿袭了台湾电影的风格。“父亲三部曲”的成功,便是依托于此,这让李安斩获了众多欧洲三大的奖项,更是得到了进入好莱坞的机会。
其实“父亲三部曲”才是深入李安骨髓的东西,是他真正的风格,这些东西烙印在他之后的每部作品当中。风格,既是一个人的特点,又是他的限制,这一点李安也是非常清楚,因此他企图打造一部商业片,来证明自己存在更大的可能性,于是《卧虎藏龙》出现了。
这种轰动,其实依然被大众所低估,《卧虎藏龙》斩获了华语片历史首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拿到了北美1.28亿美元的破纪录成绩(至今无人超越)。更为重要的,李安成功进入了好莱坞的主流世界,成为备受推崇的大导。同时,受到《卧虎藏龙》的影响,以张艺谋《英雄》为代表的内地商业片开始崛起。
《卧虎藏龙》能够引爆北美及海外市场,并不是因为是一部出色的商业片,更多的是因为这是将中国武侠文化真正意义的在西方世界呈现,让世界看到了东方武侠的魅力,更多的是一种开拓的意义。
北美观众从未看到过如此类型的影片,令他们惊呆了下巴,是接近第一次观看《星球大战》的感觉。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安拿到了执导漫威影片《绿巨人浩克》的机会。通过《色戒》拿到了威尼斯金狮奖,通过《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两夺奥斯卡最佳导演,成为好莱坞非常成功的导演之一。即便如此,细心的人应该是有所察觉,李安依然未能在商业上证明自己。
在李安第一次的好莱坞商业片尝试里,《绿巨人浩克》的成绩并不出色,他立马将自己商业片能力不足这一弱项暴露无疑。其实,即便是他最成功的几部作品,也并不是作为商业类型片的成功。包括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它的成功更多的还是基于李安强大的故事能力。
虽然后期的李安致力于对技术的追求,企图在视觉效果上有所开拓,想往商业片导演上进行转型,但这反而背离于他的初衷和优势,其开发的120帧+3D技术并不成功,反响非常一般。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失利,几乎将李安之前在好莱坞攒下的人气消耗殆尽。
在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之后,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表现中堪称灾难级,考虑到影片的高帧率技术,适应的影院数量极少,最终导致北美票房仅有174万美元,全球3093万美元,其中内地市场竟然贡献了80%的份额,这是一个非常畸形的数据。口碑方面,烂番茄仅有44%,同样是李安生涯最差。
《双子杀手》危险了
李安该不该走商业片路线?其实这更多的是一个伪命题,因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不是你该不该走,而是根本没得选,毕竟李安还没到好莱坞顶级导演的份上,没有自主开发、选择项目的权利,创作的自由度也不够,跟绝大部分导演一样,只是一个“接活”式的导演。基本上来什么项目,接什么项目,他没有多少话语权。
比如李安心心念念的《马尼拉之战》,这是他真正想拍的项目,但却迟迟无法落地。哪怕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大获成功之后,依然因资金预算问题,项目从环球转移到了独立制片公司Studio 8。李安只能继续靠着接活,靠着其他项目的成功,才能更接近这个项目的重启。
好莱坞是一个名利场,是一个极其现实的社会,需要不断成功来滚雪球,对于绝大部分导演来说,都无法承担失利一部的代价。哪怕对坐拥三座奥斯卡的李安来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带来的重创都是不可估量的,而新技术也是一边倒的被泼冷水,这给李安接下来在好莱坞的前程蒙上了阴影。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好莱坞名导,仅仅是因为一两部作品的失利,便再也没有拍片的机会,只能沦落到拍B级片的地步,很快便销声匿迹。这便是好莱坞优胜劣汰的法则,这个名利场不看过往的名气,只看当下的作品是否赚钱,再大的导演都有无片可拍的可能,这种残酷机制也激励着大家不断的努力。
而这种成熟的机制,也是好莱坞工业体系成熟的一部分。它跟内地电影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国内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骗子导演,到处忽悠融资。有太多的导演连续赔上三五部,依然还能够找到投资。这里不仅体现了导演讲故事忽悠的能力,更多的还是国内投资方的不专业,整个行业的不成熟,对烂片和亏损的包容性太大。
在经历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技术尝试之后,李安并未放弃继续开拓这种技术,他始终认为高帧率才是电影的未来,这一观点仁者见仁,很难说孰是孰非。但就《双子杀手》的效果来看,基本上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一个延续,不仅未能实现技术上的翻身,同时在各个层面都饱受争议。
对于这部预算高达1.28亿美元的科幻片来说,是李安不容有失的作品,但就目前的评价来说,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烂番茄等多项口碑数据创李安生涯最差。曾经的好莱坞一哥威尔·史密斯,曾经的好莱坞最具权势的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如今都已经是过气严重,退居二线。
而李安,则是处在了这个边缘。 虽然很遗憾的是李安并没有太多选择余地,但真的不该再尝试这么一部商业片,而且还是这种科幻的爆米花电影,这无疑是将自己的劣势放大,完全不能体现他的那种人文关怀。一旦《双子杀手》票房失利,那么李安则很难在好莱坞继续立足。我们深爱着李安,但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双子杀手》这种影片,已经成为了如今北美市场最被唾弃的类型之一,基本可以确定,北美大本营能提前宣布以扑街而告终,而内地市场,无疑是最终的救命稻草,也是最大的变数所在,更是拯救安叔的最后底牌。对这位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人,除了祝福,别无他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