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体育+综艺如何出圈争夺流量红利

综艺创作者们在抢夺最后一波流量红利的过程中也开始产生焦虑,谁能探索出新的方向,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破局为王。

2018-2019年,垂直细分题材的综艺节目迎来井喷期。街舞类、科技类、电竞类等小众题材开始精准打入垂直圈层。综艺市场的逐渐细分化,让众多类型的细分题材成了创作者抢夺的市场。综艺创作者们在抢夺最后一波流量红利的过程中也开始产生焦虑,谁能探索出新的方向,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破局为王。

去年,一档体育类综艺《这!就是灌篮》走进观众视线。这档节目调动了“综艺+体育”制造的跨圈层篮球偶像,带动了一大波自称“从来不看球”的女性观众共同入坑。我们在惊叹于体育这一“既不算小众也不算大众”的题材,在垂直细分综艺领域成功入局的同时,也在质疑偏向专业竞技的体育与偏向娱乐的综艺能否有效结合。

1

对于这档定位于“青春篮球竞技”的原创类节目,在第一季就邀请到了周杰伦与李易峰两位热爱篮球的流量明星,他们分别与林书豪、郭艾伦两名体育球星组成两大阵营。在以体育赛事为主线来制定真人秀的基础上实现两大阵营之间的“真实对抗”,在专业性与趣味性之间找准平衡点。

2

这档节目从“灌篮”这一特定圈层切入。如若保证竞技体育的纯粹性,需要在市场变化和口碑释放进程中逐步调整。节目到了第二季开始在嘉宾设置和比赛模式上有所变化,第二季只保留一个明星席位,也就是由原来的明星+专业球员2∶2的比例调整为1∶3。在赛制上,则由1V1、3V3引入5V5全场篮球模式。

伴随着国内首档篮球竞技节目的入局成功,篮球类综艺受到了更多制作者的青睐。从《这!就是灌篮》第一二季到《篮板青春》再到《我要打篮球》都纷纷做出了印证。原本篮球给观众的标签是青春、热血,不得不承认还有它的男性受众属性。实际上,篮球类综艺除了在虎扑等论坛上拥有大量拥趸外,不少从不看球赛的女性观众也纷纷入圈。

3

能看到的是,篮球类综艺开始加入女球员的故事线,通过男女球员正面battle把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在《我要打篮球》节目中,女球员与李易峰正面刚引发了饭圈女孩的羡慕之情。一方面节目通过女球员展现篮球青春的另一面貌,丰富篮球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给青春时代“看喜欢男孩打球”的女孩予共鸣,顺便还让她们追了个星。女球员引入的新颖,以及流量明星的加持给节目带来了不少看点。这样的故事设定,即便是有些对篮球不感兴趣的用户,也会基于改良的内容本身成为潜在用户。可见,体育类综艺通过垂直圈层和出圈运动展现出了它蓬勃发展的一面,不分性别、不分帮派,它就是年轻人聚焦成的圈层,是一种不可抵挡的文化。

4

其实体育竞技类节目在2008年就已初具雏形。过往卫视和地面频道的户外闯关类节目是通过晋级的方式角逐出冠军,突出的是对抗模式。譬如: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浙江卫视的《冲关我最棒》在短期内迅速抢夺收视率,同时也让大众体育文化的内容种子根植于综艺市场。后期由于节目形态过于单一以及季播的局限性,使得素人冲关类节目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合家欢类的体育竞技节目到如今垂直的体育类节目,体育文化内容经历了不断转型,甚至在核心议题上也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灌篮》的内核是梦想、热爱,是团队合作而非单打独斗,这几乎是对素人冲关竞技模式的彻底颠覆。此外,节目还将球员们的亲身故事进行串联,打破这类型题材的严肃属性。它同时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你为篮球付出过什么?而提出这类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共情的方式。

5

在《我要打篮球》中同样采用了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档节目相比《这!就是灌篮》更为直接,它向观众展示了四位主嘉宾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困境,不同的人物故事击准不同的受众心理,虽然有“鸡汤”式的灌输但无法否认的是观众对“心中热爱事物”的情感,观众多多少少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体育+综艺”的磨合进程中,聚焦球场上历经坎坷的破与立,“人情”的分量更重了,在专注篮球本身的同时聚焦人物成长。所以“综艺+体育”并不是简单的将体育项目或者体育明星融入到娱乐综艺体系中,而是要通过解构和建构的方式走出传统竞技的固定模式。想要打破体育类节目直男向的思维,需要通过综艺的方式解构专业体育竞技的严肃性,以便大众接受;如果说球赛是小众爱好者的狂欢,体育对综艺节目来说则是一种建构赋能,在制作进程中,不断的进行赛制改良使其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有利于圈层突围。

6

垂直体育类节目的出圈是偶然也是必然,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创新精神都是此类节目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这个全民男团、女团的偶像元年,我们会发现有一群体育之魂正在燃烧的男篮、女篮,他们风华正茂,他们大胆敢玩不圈地自嗨,他们总是能激发我们内心最激情澎湃的部分。在后奥运时代,我们需要体育综艺,它所背负的不光是体育爱好者,更是娱乐大众的期待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