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类纪录片叙事:是表达情怀还是消费情怀?

从美食切入,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但是,为了让纪录片更有深度,许多美食类的纪录片讲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食物与人的故事。

一部好的纪录片要向观众传递温度,这就要求纪录片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怀。美食类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市场中广受欢迎的一种类型也理应如此。从美食切入,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但是,为了让纪录片更有深度,许多美食类的纪录片讲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食物与人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美食类纪录片要把握好尺与度。过多地讲述人的故事,就容易偏离美食类的主题,存在着过度消费人文情怀的嫌疑。

伊始:“人情味"的叙事表达

2012年,美食类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好评如潮,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潮。从那时起的中国纪录片才算是真正地进入了大众领域,这无疑给中国的纪录片市场重新注入了生的活力和希望。一众导演们重新意识到了纪录片市场的广袤和未开发性,纷纷搭上了舌尖这趟顺风车,许多美食类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早些年《寻味顺德》、《一城一味》,到近两年的《人生一串》、《风味人间》,再到近期的《早餐中国》,中国的美食类纪录片有其显著的特点:浓郁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1

作为美食类纪录片标杆的《舌尖上的中国》,人情味是它的代名词。因为屏幕的隔离和空间距离的限制,电视机前的观众们在观看时无法真正地品尝到美食,仅有视觉的体验不能够完全代入情感。因此,舌尖系列将“人情味”融入到美食的拍摄之中,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正如周星驰的电影《食神》所说:即便是一碗叉烧饭,只要用心做,也能成为毕生难忘的美食。

2周星驰电影《食神》中的叉烧饭

《舌尖上的中国》并没有花费太长的篇幅讲述美食的制作流程,而是更多地讲述了美食背后的人的故事,引起了许多观众的情感共鸣。在豆瓣,《舌尖1》和《舌尖2》分别拿到了9.4分和8.5分的高分评价,足以证明《舌尖》的人情味成功打动了观众。自从以后,这种以讲述人物故事为主的表达方式成为了美食类纪录片的主流。

3

发展:“烟火气"的美食纪录

《舌尖》系列的“人情味”制作理念对之后的美食纪录片产生了很大影响。bilibili弹幕网自制的纪录片《人生一串》,因其精致的内容和展现独特的“烟火气”,在豆瓣上得到了9.0(第一季)和8.6(第二季)的高分。有人说:把酒言欢,肆意江湖,《人生一串》中所展现的人间烟火气才是纪录片中最好看的部分。

同样的,2019年播出的纪录片《早餐中国》也承载了这种浓厚的烟火气。一集五分钟的《早餐中国》中没有很多拍摄美食的镜头,反而有很多人情故事的展现。为了体现湖南人早餐的“嗦粉”文化,纪录片《早餐中国》拍摄了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大口吃粉的片段。这位小朋友正是早餐店店主陈师傅的儿子。片中展现了陈师傅做完店里的早餐去送孩子上学的片段,陈师傅说:孩子是希望,一天天看着孩子长大,很快乐。

思考:情怀与叙事的平衡

2019年7月首播的《宵夜江湖》,豆瓣评分只有5.9分。2星以下评价占31.3%之多。有评价说,这是一部想要既讲“宵夜”又想要讲“江湖”的片子,但是二者都没讲好。在讲宵夜的时候强行插入人物故事、强行煽情,反而会冲淡片子中美食的味道。导演似乎想要学习成功的先例,以讲述人物故事的角度插入,却囿于困境,没有掌握好平衡。

576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最初的《舌尖》系列,观众们被这种纪录片中稀有的“人情味”所打动,因此才有了舌尖延续三季的火爆。观众们喜欢并且乐于接受这种人情味的叙事方式,但是这不代表美食类的纪录片可以偏离美食这一主题。譬如《宵夜江湖》的低分评价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观众们认为美食不够美,讲述的江湖也不够江湖。美食类纪录片仍应以美食为主,人物故事为依托,真正地去拍摄、去表达美食。要知道,作为美食类的纪录片,首先吸引看客眼球的不是人物,而是一帧帧让人食指大动的美食画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