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顺产”,有何法宝?

视频网站终于在近期一口气放送了四部古装剧《鹤唳华亭》《从前有座灵剑山》《明月照我心》《恋恋江湖》,再次点燃了古装剧的希望之火。

今年播出的古装剧在时间轴上有三处高地:一是开年档,二是暑期档,三是年末档。每个档期都有几部成色不错的代表作,Q1的电视端出现了引发全民观剧潮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Q3的网络端有因口碑或营销而出圈的《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

在经历百日献礼剧热潮后,视频网站终于在近期一口气放送了四部古装剧《鹤唳华亭》《从前有座灵剑山》《明月照我心》《恋恋江湖》,再次点燃了古装剧的希望之火。

1

年终节点将至,今年古装剧目前的整体表现优于去年,这是限古令监管下提质的表现。创作者们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不再像以往那样莫名地“谈古色变”。

虽然古装剧“敏感”的底色仍未褪去,但影视从业者们还是决定冒险奋力一搏。前段时间优爱腾公布了2020年的重点片单,古装剧不再销声匿迹。其中在腾讯公布的37部剧集中,古装剧有12部,占了三分之一。

尽管有些是积压剧,但也不乏近期开机的《有翡》《青簪行》等头部古装剧。似乎预示着古装剧即将回暖,甚至表露出“卷土重来”的迹象。

2

不过存货虽多,可不到最后播出那刻,一切都会有变数。所以,只有找到“保护伞”能顺利播出的古装剧,才算尘埃落定,也更具有参考价值。

笔者试图以近期播出的几部古装剧为例,从人物、题材、剧情、制作等方面探寻剧集得以播出的规律。

历数古装剧顽疾

11月12日,秋交会公布了《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19》。提及今年1月-9月,古装剧备案数量骤降,与去年同比减少过半。其中古代传奇题材备案13部、古代传记题材备案5部、古代神话题材备案3部、古代武打题材备案2部,古代宫廷题材备案为0部。

3

诸多数据表明限古令的余温依然灼热。相比其他操作起来保险系数高的主流题材,古装剧仍旧是个“烫手山芋”。政策红线对宫斗剧步步紧逼,被戴上古装帽子的其他细分题材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4

但限古令并非无来由地空降,而是面对影视行业乱象不得不挥出的一记重拳。说到底,还是与多年来古装剧暴露的顽疾有关。

一是通过宫斗戏过度渲染在男权社会统治下被物化的女性,其三观被扭曲,宫斗剧变成了传授职场厚黑学的课堂,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

宫斗剧巅峰之作《甄嬛传》揭秘后宫轶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女人之间的心机较量,俨然一部女性职场生存记。该剧虽缔造了万人空巷的奇迹,横扫多项权威大奖,掀起卫视与地面频道轮番播出的收视狂潮。可到了续作《芈月传》,观众似乎对换汤不换药的宫斗戏码产生了“抗体”,剧集反响不及预期。

二是历史正剧、传奇剧为了增加戏剧张力,采用一定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最后舍本逐末地戏说历史、篡改历史人物,引来历史粉集体抗议,招来相关部门重点监督。

由张若昀主演的《霍去病》因片花透露的剧情和历史有很大出入,遭到历史粉抵制。尽管针对质疑,片方发表了澄清事实的微博,但依旧难平众怒,该剧杀青3年至今未播。

5

《秦时明月丽人心》和《巴清传》则是把统一六国的霸气秦始皇变成了沉迷爱情的霸道总裁。而经历了多次定档撤档改档、命运多舛的《天下长安》,更是多次删减修改了多处剧情,但仍未达标。

三是为一味迎合女性受众的喜好,在古装外壳下注入玛丽苏元素,催生出一系列狂开金手指的大女主剧。

《倾世皇妃》弱化权谋部分,把重点放在落魄女主角与两个朝堂美男之间的爱恨纠葛。讲述从奴婢逆袭为女皇、笑傲深宫食物链顶端的《武媚娘传奇》,女主角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变成自己实现阶层跃升的工具。

四是误把架空等同于悬浮,用天马行空的叙事手法强行搭建一个看上去正能量的故事,但实则空洞乏味。尤其体现在内核是打怪升级的男性向爽剧。

从人设到剧情主线完全背离原著的魔改剧《莽荒纪》,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特效制作上。虽然视效升级了,但忽略了故事逻辑、犯了IP影视化改编的大忌,最后扑街。

古装剧雷区多,可就算创作者主动避雷,也未必能顺利过闸。从前期的剧本创作、备案、筹备,到中后期的拍摄、制作、宣发、审查,只要产业链的中间一环稍有差池,也许心血就会付诸东流。但一些人依旧愿意为了诱人的蛋糕,顶着风险摸索前行。

降低播出风险的“保护伞”

古装剧变敏感题材,为了让其“顺产”,创作者们绞尽脑汁趋利避害。无论男性向还是女性向,今年下半年播出的古装剧都不约而同打出了以国风、中华美德、礼仪文化、正能量等为关键词的几张安全牌。这与中华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紧密相关。

可以说,新型古装剧找到了与邈远中华文化的接驳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类剧的播出风险。具象化体现在剧集的人物、题材、剧情和制作四大方面。

首先,人物是映射古代多种思想流派的棱镜,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传递中华传统美德、揭露人性阴暗面,具有强烈的现实对照意义。

《鹤唳华亭》里太子萧定权的喻体是鹤,其谦谦君子外表下隐藏着杀伐决断的一面,暗合了鹤看似纤弱、内心刚强的猛禽特质。萧定权的言谈举止,在意境化处理方式的演绎下,流露出其脑内根深蒂固的儒家孝仁思想。

而出自儒学经典著作《礼记·中庸》里的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成为人物的行事准则。

6

《鹤唳华亭》里以权谋为根基蔓延开的错综复杂的人物群像,宛如一本古代人物图谱。铁面谏言的卢尚书是“大儒”,善于诡辩的李柏舟是“谗臣”,背负家族枷锁的顾逢恩是“贵族”。主配角皆为血肉之躯,散发人性温度。

同样,《长安十二时辰》给张小敬赋予了东方“游侠”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设;《九州缥缈录》为姬野套上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雄心壮志设定。

其次,题材选择上不碰宫斗、去虚务实,转向更为落地的大仁大义的权谋或贴合时代性的正能量武侠。

《长安十二时辰》的内核是反恐与权谋、外壳是古装,原本由诸多人物编织的盘根错节的密网在倒计时器的限定下,变得更紧张烧脑。全剧设置了多道关卡,给观众带来抽丝剥茧的“破案”乐趣、锻炼观众的逻辑思辨能力,丰富和提升了古装权谋剧的硬核功能性。

《大宋少年志》为剧中人植入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探讨家国情怀和个人成长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新武侠的方式书写青春正能量,诠释传承千年的海纳百川的家国情怀。

再次,剧情折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传递正向价值观,或结合网感走轻喜剧风格。

《鹤唳华亭》里萧定权面圣陈情,“上不愧君父,下不愧小民”。卢尚书教导太子,“靠祖荫的叫爵禄,靠自己的叫功名”。

《陈情令》里在云深不知处拜师听学那场戏,提到姑苏蓝氏“蓝氏崇教,开宗明义,明本,辨问,极言,勤求,此四则,为诸子戒”,以及蓝忘机在藏书阁一边监督魏无羡罚抄经书,一边阅读《易经》……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借助影视化的传承。

此外,当视频网站越发成为古装剧的主要播出渠道,一些具有网感向的古装剧也应运而生。尤其是出品方和播出平台重叠后能发挥出制播合体的优势,这种自产自销模式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古装剧的播出风险。

正在热播的《从前有座灵剑山》融入了搞笑、吐槽、撒糖等多种网络元素,用贴近Z世代的年轻化表达方式来叙事。青春化的创作语态让飘渺的仙侠故事找到了现实支撑,使古风与网络无缝接轨。

最后,制作层面复刻古代礼仪、弘扬国风之美。将存在于纸面上枯燥的文字记载变成生动的三维影像,能调动年轻观众学习中华文化的积极性,树立文化自信。

《鹤唳华亭》里关于行礼、点茶、写字、说话,极其考究、各有章法。譬如卢尚书点茶的手法还原了宋朝的点茶: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中、指绕腕旋,与《大观茶论》中记载的一致。

剧中人物的服饰、发饰、妆容、鞋履,皆为典故与人物性格融合的设计产物,流淌着古代的曼妙审美。

8

同样打造出电影高级质感的还有描摹了盛唐浮世绘的《长安十二时辰》。精致考究的服化道和能工巧匠搭建的场景,对历史的高度还原复刻,让人仿佛置身盛唐时代。

李必头顶戴的道家芙蓉冠子午簪、屋内摆放的唐三彩、胡人喝的红酒,女子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等妆容,均有史实依托。剧中人见面使用的 “叉手不离方寸”的叉手礼,也蕴含着深厚的唐朝礼仪文化。

9

《陈情令》里的道具则充满了国风韵味,有些甚至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颇有渊源。蓝忘机的七弦琴忘机、魏无羡的陈情笛,都融入了浓郁的古风元素。

结语

客观来说,影视剧这类艺术作品应该在“健康”这一首要准绳下百花齐放,大众也需要更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品满足日益丰盈的精神追求。

可是,何为健康?谁又来给其下定义?

在当下带着镣铐跳舞的创作环境下,从业者们唯有做出一定的让步妥协或变通,才能换取相对较多的话语权。这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放在古装剧上,反倒演变出了一些新兴的细分剧种,同时加重了影视剧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

这四把“保护伞”,不管是片方的营销噱头,还是求生法宝,都赋予了古装剧这一“老”剧种以“新”含义。未来,古装剧又会走向何方?且看且珍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