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转型新阶段,打破“内卷”要从教育抓起 ——荐书:《媒体融合转型新阶段与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新逻辑》

如何实现“新文科建设”视域下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再定位?或许,我们可以从成都大学许志强教授的新作——《媒体融合转型新阶段与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新逻辑》中探寻答案。

传媒头条 | 03/28 19:23 | 阅读: A+

本文作者:邱子豪 付千倚 张森

2022年考研国家线放榜,几乎全学科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分数暴涨,14个学科中,12个均上涨10分以上!其中哲学、历史学、艺术学、体育学上涨15分,经济学和文学以及管理学上涨12分,法学和教育学上涨14分,理学和工学以及医学上涨10分,农学和军事学保持不变。

而近日接踵而来的各高校复试院线公布更是给了一众考研党“破防暴击”,今年众多高校初试370分进面已成“基本操作”,390分没书读的考生也不在少数,部分热门院校、热门专业400多分的复试院线更是赫然在列。因此许多考生只得感叹“张艺谋考艺术学专业也得调剂”“有的人12月就死了,3月才‘埋’”“读书也难破万卷”云云。

总体来看,考研“高考化”已是大势所趋,但作为“内卷化竞争”产物的上岸“卷王”往往都是“内卷化”浪潮下被裹挟着竞争的一群人,他们考研的初衷往往是本科所学专业无法满足其高质量就业需求,只好选择“回炉深加工”。但研究生考试的考场应是有学术理想的求学者的修道场,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做题家的加工场,且不说没有学术理想和热情从事学术研究是否痛苦,从长远来看这也不利于高校的学术研究发展,极易造成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殊不知,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逻辑、机制、理念、目标和方式仍不更变,产学供需仍不匹配、不平衡,考生们“卷”起的千堆雪,也终会化为竹篮里的“水中月”,原地踏步踏碎的“逆天改命”梦。

以传媒业发展为例,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媒体融合转型新阶段,传统媒体正在发生嬗变,融合发展并非传统动能的延续,而是新动能的再生和再造。过去几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经历了以全媒体为代表的“物理反应”阶段到以融媒体为代表的“化学反应”阶段再到以智能媒体为代表的“核反应”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挂牌已超过2400个,这些中心正在成为乡村基层主流舆论阵地,融媒体中心通过“中央厨房”统一调配本地信息资源并将其进行媒介适配优化再分发,实现多渠道信息分发和集成化内容生产,同时信息还向本地政务服务类APP、“两微一抖”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拓展,打造集媒体、政务、服务于一体的全媒体中心,我国传媒业已全面迈入融媒体时代。

此外,更应看到,不少头部主流媒体正尝试入局智能媒体时代,开启了对人工智能的探索运用。如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报道中,央视频引入AI智能内容剪辑工具,在短时间内将海量的比赛内容自动化浓缩成几分钟的集锦,并定向发布。AI剪辑能力让央视频在冬奥报道的速度与质量比拼中占得先机,为深度开发体育媒体版权内容价值,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冬奥会还采用“5G+8K超高清视听处理+AI+云大物+区块链技术”等科技,采用“双中台+微服务”架构,节目制作人员无需到现场,即可以直接在远程制作中心通过云端和现场互动,实现了转播设备云端化和人员服务远程化,提供低成本、专业级超高清视频转播服务的业务平台。另外,央视新闻与百度智能云联合还打造了首个AI手语主播,让听障人士也能够便捷地获取比赛资讯,更酣畅淋漓地感受冰雪运动的激情与荣耀。用心体会,用AI聆听。本届冬奥会的关键词之一是创新,各头部主流媒体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创新精神贯穿报道始终,为奥运赛事增光添彩。

然而,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仅是媒体从业者创作工作量的精简,作品表现力的突出,信息触达力的增强,未来的智能媒体时代更对应用型传媒人才的核心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传媒产业不仅呼唤着高等传媒教育尽快适应媒介市场的快速变化,并且期待着通过高等传媒教育与研究去规范引领传媒业态发展。

常有人说,教育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应对未来的世界。当前融合语境下,传媒产业格局、信息传播途径与叙事方式、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高等传媒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培养目标较业界发展滞后、实践与理论脱节培养方式与信息技术脱节,师资队伍总体上缺乏媒体工作经验,以及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难以适应融合的问题,在融合语境下更加凸显。因此导致我国高等传媒教育呈现出“千校一面”“千院一面”“千系一面”的局面,显现出“学校粗加工,企业深加工,社会精加工”的粗放式传媒人才培养面貌。究其根本,我国高等传媒教育需重新确认社会对应用型传媒人才的需求及其应该具备的素质,需重新定位适应“数字世代”大学生的与时俱进、交互式、参与式的学习需求和培养方式。

总会听到一种声音说,技术的进步造成了今日的“就业难”、“内卷潮”,但更应看到技术进步释放的产业新动能、新需求,内卷的本质是由“僧多粥少”而产生的“恶性竞争”或“无效竞争”,但事实上,“好粥”从不缺乏,只是“高僧”越来越稀有。一面是传统需求收缩却摩肩接踵,一面是新兴需求扩张却门可罗雀,媒体融合转型新阶段,背后的“技术爆炸”不舍昼夜,各行各业新陈代谢的“马太效应”将愈演愈烈,两极分化的鸿沟将越拉越宽。或许,解铃还须系铃人,打破“内卷”要从教育抓起,从高等教育改革抓起。

那么,智能技术赋能下媒体融合新阶段是怎样的?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传媒产业发展将如何演进?传媒产业出现了哪些新业态?国内外高等传媒教育经历了哪些历史沿革?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基础模型如何建构?我国高等传媒教育面临哪些重大挑战?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改革逻辑是怎样的?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是怎样的?如何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的“智能素养”?如何实施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如何实现“新文科建设”视域下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再定位?或许,我们可以从成都大学许志强教授的新作——《媒体融合转型新阶段与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新逻辑》中探寻答案。

著作名称:《媒体融合转型新阶段与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新逻辑》

ISBN:978-7-5690-5168-1

作者:许志强 王雪梅

出版机构: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2022年1月第1次印刷)

图片2

作者简介:

图片3

许志强,男,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工学学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理学硕士,香港教育大学教育学博士(在读),长期从事数字媒体传播、媒体融合与智慧全媒体、文化消费与信息传播等领域的融合研究,先后入选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教育部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专家服务团专家、四川省十大海创科教领军人物等。

长期从事数字媒体传播、媒体融合与智慧全媒体、文化消费与信息传播等领域的产教融合研究。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中国出版》《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技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6部,主持(研)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等省部级及各类社会服务项目20余项,先后20余次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国科奖社第0073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青年科技奖(国科奖社第0073号)、中国科技传播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新闻科技优秀论文奖、中国“一带一路”博士论坛优秀成果奖等。

王雪梅,女,四川传媒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影视艺术、网络视听、传媒高等教育等领域的融合研究,先后入选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教育厅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四川广播电视局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