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与「史」丝丝浸润,《鲜生史(第二季)》来袭!

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传媒圈 | 10/11 10:07 | 阅读: A+

“满贮醇醪渍黄甲,密封小瓮饷红丁”,秋来蟹已肥,这个长假随着央视美食纪录片《鲜生史(第二季)》的重磅上线,传媒君是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说是饱了眼福——自然是因为《鲜生史(第二季)》够好看。

作为美食纪录片,《鲜生史》将美食与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生们结合起来进行呈现,2022年横空出世后,就被网友评价为“从未见过的美食片”“别开生面的吃播”。而从挑动味蕾,到疗愈人心,《鲜生史(第二季)》实现了明显升级。见食不仅仅是食,见人更能见其灵魂,「食」与「史」交织演绎,让我们得见各地美食,更得见在人生百味中寻找一蔬一饭的先生们!

而说是饱了口福——则是因为《鲜生史(第二季)》这次是认认真真地在给大家普及先生们的珍藏菜谱。先是中秋夜在微博上以#共赴一场跨时空的团圆家宴#为话题,挑弄得大家纷纷驻足;长假以来,又不停以番外视频和微博话题的形式轮番上阵,给大家安利昆明人的汽锅鸡、高邮会流油的咸鸭蛋、滇菜里的老酱、淳安的黄豆酱等等……简单不要太丰富!

“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当然,也不能辜负了《鲜生史(第二季)》。

01

丝丝入扣

《鲜生史》的人文面

美食纪录片这一赛道近几年可谓熙来攘往,拥挤不堪。

同一盘菜,不同厨师的不同火候手法虽能带来不同的口感,但固守旧方,自然不会是引领的姿态。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随即国家广电总局又进一步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以视听手段形式进行当代表达。

应此趋势,2022年7月,《鲜生史》第一季应运而生,它虽以美食为切口,但文化却是这一纪录片的主料。在文化与美食的相互作用下,节目在不经意间就惹得观众惊叹——这美食,原来还可以这么品!而相比第一季,《鲜生史(第二季)》的人文味道则更加复杂多元,惹人回味。

首先是在“先生”的选择上更考究了——最懂吃的作家汪曾祺、写就了集中国古代烹饪理论和实践之大成菜谱《随园食单》的袁枚、现存诗作九千余首而美食相关多达三千余首的诗人陆游、爱吃笋和蟹的湖上笠翁李渔……都是名副其实的老饕!他们可能不如第一季的“先生”知名度高,但他们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吃货地位可谓难以撼动。

其次是对“先生”们文学作品的细节呈现更丰 富了——比如讲汪曾祺先生吃过的云南干巴菌时,就扎扎实实地找出先生写的《菌小谱》——干巴菌是菌子,有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油浸糟白鱼鲞香味、苏州风鸡香味……还杂有松毛清香气味——若不读先生的原文,换了其他任何表现手法,恐怕都难以让人感受到干巴菌如此复杂的风味。

《鲜生史(第二季)》对这些细节如此执着,表层来看是对“鲜生”的溯源足够较真!其实是用这种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先生”的温度,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02

活色生香

《鲜生史》的美食面

除了人文面的温度,《鲜生史(第二季)》在对美食的呈现更是审慎细致。从先生们的食谱,到餐桌上的食物,古今相合,引人入胜。以调皮灵动的文稿,配活色生香的镜头,珍馐美馔,垂涎欲滴。

《鲜生史(第二季)》的单集时长加到了24分钟上下。内容空间更大了,对美食面的呈现上也明显更成体系了。 以跟着先生汪曾祺品鲜生的部分为例,上集《逆境中的微光》,主要跟随着青年汪曾祺品味云南菜,下集《家宴中的大智慧》则是随着老年汪曾祺的一场家宴来聚焦淮扬菜。这样的编排既使先生们的人生故事与食物的烹饪故事能更好地契合,也更容易让我们将地方文化与食物风味结合起来进行品味。这便是古今相合,引人入胜。

“松桂软炊玉粒饭,醯酱自调银色茄。”这是陆游诗里的素饭,光读这诗已然能闻得到松香酱香茄香,再加上镜头推得足够细微,咕噜冒泡,正在炊中的米饭上盖着已经熟得软烂的绛红色茄子,演员们吃得津津有味,看客们自然垂涎欲滴。而这还是《鲜生史(第二季)》最朴素的一道菜。更遑论还有“耳微脆、舌软韧、皮肉糯烂”的扒烧整猪头、“闻累十度九垂涎”的松毛蕈等大餐野味呢?

逻辑线清楚、演员的还原与现实素材相得益彰、文稿颇为俏皮、配音配乐也十分贴合,即使推开文学面不谈,《鲜生史》走到第二季,在美食面的呈现上也已足够再三品味。

03

如歌如诉

《鲜生史》的哲学面

如果说《鲜生史》第一季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吃播,那第二季,则是一场穿越心灵的旅行。它从美食文化出发,徐徐讲述着先生们的故事,人文面与美食面轻快交织,映射出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汪曾祺——一个在战火纷飞的不安定岁月里,还能冒着炮火钻到树林里去找干巴菌的青年,正是因为这样的热爱生活,才让他总笔耕不辍,要“给人间送来细小的温存”。

陆游——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却又见证靖康之难的国破家亡。人到中年仍未得志,报国无门,幸好他会用四川的美食安慰自己。后好不容易升为礼部郎中,又因“嘲咏风月”被罢官归居故里,但他做老农做得怡然自得,一碗素饭也装得下他的家国梦。

袁枚——官场混得不开心,县令做了七年仍是县令,索性辞官回到南京小仓山,一心做他的随园主人。不做官还可做美食家,人生何处不是学问?

李渔——在明末清初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不安分地挣扎出生命力,从时代的变局中抽身,与美食相伴一生,活得如此明媚多姿!

四位先生哪能没有艰难苦恨之处?而正如《鲜生史(第二季)》的开篇之语所言:“人生是千里江山,更是一蔬一饭”,若不得江山千里,在一饮一食之间,我们也应当放肆拥抱人生的小确幸。所以《鲜生史(第二季)》才用轻快的配乐、轻松的语调、鲜亮的镜头,佐得原本多少有些沉重的先生们的人生,在这里也能如此轻快!

品文化,品美食,而后若还能品得《鲜生史(第二季)》透出的人生智慧,才算是真正知其味了。

04

结 语

总台央视纪录频道这几年在纪录片的打造上,对中国文化的呈现日趋丰富多彩——《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字”从遇见你》等等,无一不是将深刻的内容细细拆解,用更生动的方式细细铺陈,从而影响更多人。

而《鲜生史》此番升级后的切入视角则更为特别,它将中国文人的生活哲学透过美食进行折射,当我们看《鲜生史(第二季)》,若仅看美食,则轻松愉悦,若看懂了先生们的人生哲学,则更加释然。

同时,更可贵的是,《鲜生史》虽在精神内核上一再升华,传播姿态上却更加灵动了,曲高但却不和寡,从《鲜生史(第二季)》推出以来,微博上已涌起了颇多相关话题,比如#汪曾祺孙女给汪曾祺作文打分刚及格#、#中华食圣袁枚竟然不会做菜#、#啫啫煲的啫字你读对了吗#等等,人们在讨论《鲜生史》时,似乎在讨论美食,而又不仅限于美食。

而这才是中国人真正的美食智慧——以食调人生滋味,以食寄起伏人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