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世起源到山海认同,了解《山海经》看这部纪录片就够了

观众在神话中逐渐看见文明雏形的轮廓。

传媒圈 | 02/28 11:14 | 阅读: A+

今人神思如何解读远古神话?2023年,第一部系统讲述《山海经》的纪录片《山海经奇》给出答案。这部打磨数年的纪录片以“年轻化的方式”解析晦涩难懂的古籍记载,前八集播出后引起广泛热议。

新春之际,《山海经奇》播出最新八集,网友在#山海经原来这么有趣##你听过哪些山海经里的故事##你听说过扫晴娘吗#等话题里直呼“终于上新!”“惊叹古人智慧”“期待宏大神话IP新的解读”,重掀神话热。

如果说前八集的故事线聚焦于创世和起源神话,那么后八集通过“涿鹿之战”和“大禹治水”两个神话时代,从观众熟知的夸父、九尾狐、大禹的故事,带出长翅膀的龙、天女旱神、一只“火鸟”等被遗忘的神人异兽,让上古神话故事再添奇魅之色。该如何认知这片山海?如何界定九州?观众在神话中逐渐看见文明雏形的轮廓。

01从“我从何处来”到“重整山河”,神话中人们如何与这片山川达成一统?

在纪录片《山海经奇》中,《禹·重整山河》这一集可以看作是后八集推送内容的一个题眼。今天的研究发现,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神话,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的事件。

从大禹开始,原来人们对于自然神、创世神的种种认定,开始逐渐转移或聚焦到人类社会关系中,思考生命的意义。陆地是怎样形成的?生命如何能生生不息?人类开始更深刻地思考自身与脚下土地的关系,要为自然世界立法。从定九州、铸九鼎到重新认定或命名九州上的山川事物,大禹的种种事迹无异是第二次创世,一个民族的文化共同体意识由此形成。

同时,纪录片对比阿尔泰地区的潜水创世神话:传说神命令人从海底拿些土来创造大陆,人拿到土后,只把一只手中的土交给了神,而把另一只手中的土私藏在自己口中,想创建属于人类的大陆,这或许和“鲧窃息壤”的神话故事同根同源?神话的殊途同归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神话更深层次的表达及多种可能。

从“我从何处来”到“重整山河”,纪录片梳理出创世的多种可能,人们由敬畏天地到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逐渐塑造出“中国性格”,正如杨儒宾在《大禹与九州原理》中所写:“从洪水中升起的大陆不再是蛮荒之地,变为文明灿烂的居家世界,从此,也有了人们心目中的‘中国’”。

02 用神话关照现实,“人”终将成为观察世界的主角

中国的历史往往夹杂着神话,神话也往往与历史合流。神话的深层语法里,承载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生命的思考。女魃止雨、夸父逐日、毕方讹火、禹杀相柳、青丘九尾、鲧窃息壤、大禹治水……在本次播出的八集内容中,逐渐聚焦于“人”,人逐渐成为主宰这片疆域的“神”。先民进入大规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立人类家园的时代洪流中。

此番纪录片播出从祈雨的龙说起,通过“龙就是一朵能下雨的云”这样生动的表述,呈现出神话与人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互文关系。应龙在干旱时降雨、洪涝时疏通河道,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在神话中由来已久。

从女妭、到火炦、最终鬼魃的字形演变,为我国南方多雨、北方干旱的自然环境给出神话描述的生动解答,这种对照无疑是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联,即便生活再苦辛,也关闭不了中国人肆意的想象之力。如今,人们在屋檐下悬挂扫晴娘的剪纸祈望雨止天晴以及四川民间求雨仪式,都是心灵祈望的外化,与魃悠久流传的神话相关。

不仅如此,人们时常能在神话故事中找到现实的关联。例如神话中著名的九头蛇相柳有着恶神的形象,与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难相关。从自然的灾祸延伸到人们心中贪欲化为的“洪水猛兽”,远古神话中的警示对现代人依然适用。微博上,网友热议#成语洪水猛兽的出处找到了#,从抑洪水,到驱猛兽,再到建立人的道德标准,这是人类文明与野蛮世界作斗争的长期状态。

从应龙到大禹治水,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人”发力的时代,探寻神话亦是追溯文明的过程。这些神话故事不仅对自然规律和社会演变有着浪漫想象,还承载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心理投射,再现出中华民族古老的心理轨迹。《山海经》中神话角色所彰显的豪迈精神和英雄主义,抑或是神话故事留给世人的告诫,在当下仍有着现实意义,这也是纪录片坚持的价值所在。

03 对经典IP二创演绎,凸显神话故事的精神内涵

中国神话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辑专家委员会“神话组”专家黄悦认为,打磨数年的纪录片《山海经奇》并非追逐热点的游戏之作,而是当代学者、作家、艺术家合力重释上古神话的探秘之旅,“他们结伴而行,循着《山海经》里诸神、怪兽的蛛丝马迹,重返洪荒、爬梳源流,力求以可靠的知识和古今相通的情感,破解《山海经》中埋藏千年的密码”。

如何更好地把《山海经》中支离破碎的神话人物提炼并串联起来?《山海经奇》并不局限于《山海经》本身,并从《吴越春秋》《淮南子》《韩非子》等古籍中引经据典。从文字到影像,创作者如何在古籍中寻找稍纵即逝的神话细节和生动形象,带领观众在一字一句中探寻神话之“奇”。这种拆文解字的解读方式,无异于对经典IP进行 “二创”的演绎。

对于夸父之死,《山海经》说夸父被应龙所杀,而另一处却说夸父在逐日的路上渴死。对此,纪录片继续追问:难道夸父死了两次?通过资料考究、学者论证,纪录片呈现了神话解读中的多重含义:东晋学者郭璞解释夸父是神,神是变化多端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夸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族群。抑或是片中猜测的,其实“杀死”和“渴死”是一种死法的不同表述,这在《山海经》言简意赅而又“奇怪倜傥”的表述中不足为怪。而夸父逐日渴死之后,他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是他不屈意志的伸张,也是他献身后生命力的绽放,更是他不死精神的转化,因为神话认为:万物一体,可互相转化。

拉开神话的开合度,节目还将东西方神话进行横向对比,凸显出神话的同源的可能。例如对于鲧偷息壤治水的解读,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当自我意识觉醒,文明之光终将点亮亘古蛮荒,他们以个人的牺牲拯救人类,成为人类前行中的殉道者。

如今,《山海经》这部自然地理志和人文地理志被后人反复解读,成为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纪录片《山海经奇》通过对《山海经》全景式、立体化的讲解,诠释华夏文明如何达成最终的山海认同。当《山海经》之“奇”成为今人解读神话的一个开始,关于它的讲述也将有更多的方式及更辽阔的视野,《山海经》的故事也将续写下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