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难讲”的行业里,把内容讲成风景,广联达如何赢得百万粉丝?

讲得动人,才讲得动人心

广告圈 | 09/08 12:00 | 阅读: A+

在社交媒体内容激烈内卷的时代,To B企业的传播,常常陷入两难:要么过于严肃专业,叫好不叫座;要么盲目娱乐化,失了品牌调性。而在To B语境中,建筑业更是其中“最难讲清楚”的行业之一——专业门槛高、知识体系复杂、受众相对聚焦,往往让多数品牌望而却步。

在2025年建筑业微信公众号运维交流研讨会上,广联达微信视频号和微信公众号分别荣获“优秀微信视频号”与“最具影响力微信公众号”两项行业大奖。这不仅仅是一次传播层面的荣誉,更是对广联达内容传播体系的一次深度肯定。他们没有把社交媒体简单当作宣传窗口,而是将其变成理解建筑、链接人的内容入口,让一个B端品牌在极难出圈的行业中,拥有了被广泛讨论与持续记住的能力。

▌重构定位:破解“懂产品不懂用户”迷思,打开传播突破口

过去一年,广联达在新媒体平台推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的内容栏目。比如,在《建筑工程喵》系列中,他们创造出一只由AI驱动的猫咪IP,用这只萌趣的小猫带领观众走进建筑工地,讲解项目管理、施工流程、工程难点及广联达数字工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再如《建筑之心》系列,用极具审美的镜头语言,带领观众穿梭于洛阳、澳门等城市,探讨宗教、历史与建筑之间的深层关系。广联达率先打破了“内容=推销”的旧模式,从传播策略本身出发,进行了品牌表达的重新定位:不做“产品展示窗口”,而是成为“建筑行业内容引领者”。

这一定位的转变,关键在于认清两个底层逻辑:首先,建筑行业的专业性并不是传播的“阻力”,反而是内容价值的“稀缺性”。许多B端企业陷入“内容难做”的误区,实则是未能发现自己真正的“知识护城河”。建筑行业涉及设计、施工、造价、项目管理等多个复杂环节,广联达恰恰具备最系统、最前沿的一手经验。这种知识深度一旦用合适的语言和形式包装,天然具备吸引力和说服力。

其次,“懂产品”不等于“懂用户”,而广联达的核心突破,正是在于成功搭建起“内容—用户—产品”的三角闭环。从内容出发,触达用户认知,再回流至产品体验,从而打通从认知种草到认同转化的传播路径。

因此,无论是视频栏目《建筑工程喵》中AI猫咪带观众走进工地生活,还是《建筑之心》以镜头语言挖掘建筑背后的城市文化,广联达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传播的手段,更是面向行业与社会的表达。它不仅传递“我是谁”,更告诉观众“我为什么重要”,不断用趣味性、视觉性、故事性等手段去跨越圈层,让更多非建筑从业者也愿意了解建筑人、理解建筑业。

▌搭建矩阵:从人设到叙事,建立多元表达体系

精准的内容定位只是起点,真正让广联达在社交媒体生态中站稳脚跟的,是一套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栏目矩阵。除了前面提到的《建筑工程喵》和《建筑之心》两个栏目外,广联达还打造出一批风格各异但逻辑清晰的辅助内容系列,共同构建出高频传播与深度表达并行的内容体系。

在《我的建筑圈朋友》系列中,镜头不再对准舞台中央,而是转向那些被忽视的真实日常。设计师、项目经理、造价师成为主角,在“朋友聊天”的轻松语境中分享他们的职业困境与愿景。这种“去包装化”的表达,释放了内容的真实性,也让广联达这个品牌摆脱了“只讲工具”的单一角色,变得更像一个行业陪伴者。

《建筑东方之子》系列则是品牌表达向行业高点的延伸。这一系列由广联达与《建筑时报》联合策划,深入访谈十多位建筑企业领导者,听他们讲述在风口浪尖中如何带领企业突围、在行业转型中如何守住信念。这不仅是人物故事,更是一种价值输出,强化了广联达与企业端受众之间的思想共振。

在视觉表达层面,《城市影像》系列用摄影级镜头语言构建建筑与城市的对话场。通过航拍与特写的结合,北京、西安、重庆、上海等城市的古建与地标实现“同框”呈现,创造出既震撼又有记忆点的视觉内容。而其衍生内容《城市影像日记》则用小编第一视角讲述拍摄过程与城市感受,让冷峻的镜头背后多了几分人情味,增强了用户情感链接。

从这些栏目可以看出,广联达并非将内容视为“营销材料”,而是作为组织性能力的延伸,在内容结构、更新频次、受众定位上都做了精密的系统设计。每一个栏目都不仅承担传播功能,更承担特定的品牌角色——有的塑造行业认同,有的建立情感共鸣,有的争夺流量入口,有的沉淀长期价值。

这背后展现出的,不只是选题和制作能力,而是一种立体化内容思维:即内容不是单条视频,而是持续构建影响力资产的方式;传播不是“一次说清”,而是“不断说对”;用户不是观看者,而是品牌语境里的共鸣者。正是基于这样的内容系统,广联达才能在一个“看上去难以出圈”的行业语境中,建立起覆盖专业与大众、工具与情感、产品与文化的多维表达力——这,正是B端内容营销的高级形态。

▌年轻视角:用“共情表达”重塑B端传播对话方式

在很多人眼里,B端企业的社交内容,天然注定“严肃、专业、距离感强”。但广联达用一组组年轻人的镜头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让一个深耕建筑数字化的科技品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走近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00后实习生带你看建筑”系列直播。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讲解”或“产品演示”,而是一种以年轻人身份为切入点的“共情式陪伴”内容。在直播中,这位实习生不是权威专家,也不是品牌代言人,而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普通年轻人”——他会在工地上追问工人如何贴瓷砖、为什么要这样施工;他会走进项目现场,和建筑师聊聊职业理想;他也会试着亲手操作广联达软件,用“第一次上手”的视角解读产品。这种视角的转变,让直播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种“陪你一起发现”的过程,极大地降低了内容的理解门槛。

更重要的是,这类内容让“建筑”这件原本显得遥远又冰冷的事,变得具体、有趣、甚至有人情味。场均涨粉超1500、点赞破10万的直播数据,是平台反馈的直接证据,也体现了内容与用户之间情感张力的有效建立。B端传播由此从“说给你听”,转变为“和你一起探索”。

而能将这样一种充满温度的表达方式持续产出,并不是依靠某一次灵光乍现的创意。它背后隐藏的是数字营销团队的系统性内容组织能力。从实习生形象的设定,到直播选题的规划,再到直播现场的脚本、走位、后期剪辑、二次分发,每一环都显现出一种内容专业团队的自洽节奏。这种能力并非短期训练所能达成,而是对品牌调性、用户心理、内容机制三者的长期积淀与深度理解。

事实上,广联达之所以能够不断生产出有话题、有情绪、有传播力的内容,靠的不是一两个明星创意,而是一整套高度协同的内容生产系统。他们既能产出《建筑之心》与《城市影像》这样强调审美表达与城市视角的视觉叙事型内容,也能策划《东方之子》和《我的建筑圈朋友》这样聚焦人物思想与职场情感的故事型栏目——内容维度跨度极大,但风格统一、节奏有序,背后必须是一支既懂建筑,又懂传播,还懂平台语言的复合型团队。这是“内容组织能力”从战术到战略的升级。

▌结语:讲得动人,才讲得动人心

在建筑这样一个高度专业、内容门槛极高的行业里,广联达并没有选择最安全的“产品推送”路径,而是坚持以内容为桥梁,以用户为中心,用一次次视觉、情绪与知识的输出,让一个科技品牌真正变得可感、可亲、可信。

他们不只是讲产品如何高效,而是讲建筑人如何努力;不只是讲功能如何强大,而是讲城市为何动人。他们用《建筑之心》丈量城市的灵魂,用《建筑工程喵》讲述工地的温度,用00后直播拉近与年轻用户的距离,也用一场场访谈和对话,串联起行业的信仰与方向。

在这个注意力分散、内容供给过剩的时代,广联达的内容实践证明:只要愿意深耕“讲什么”和“怎么讲”,To B品牌同样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叙事节奏与文化存在。在“难讲”的地方,把内容讲成风景,这就是To B品牌真正的传播能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