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丨南方报业传媒智库运营观察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智库组织,能持续输出新闻报道以外的综合性“智慧服务”。

青年记者 朱昕磊 | 07/22 19:26 | 阅读: A+

2018年6月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外宣布打造集团旗下十大智库,组成传媒智库矩阵,包括南方经济智库、南方法治智库、南方城市智库、南方教育智库、南方党建智库、南方数字政府研究院、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南方周末研究院、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10个智库机构。这样的规模和投入,在国内传媒智库化转型的案例中并不多见,虽然传媒智库化转型早已不是新鲜的事例。

十大智库各有特色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十大智库各有其服务方向和研究侧重。

南方经济智库旨在通过新媒体“南方+”的平台,聚拢国内核心经济研究力量,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数据产品、活动产品、政策评估产品、智力支持产品。

南方法治智库是一个地方性法治研究机构。

南方教育智库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广东省教育厅合作建设的智库项目,建设思路与南方法治智库相类似,只是将政法体系变为教育体系。

南方城市智库脱胎于集团下属的各个城市记者站,依托省内外丰富的学术资源,以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和成长发展方向进行跟进研究,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和路径建议。

南方党建智库由“党建传播、党建研究、党建服务与产品”三大核心构成。

南方数字政府研究院以南方网为平台,积极参与“数字广东”建设,为全省1300多家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打造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为特征的新型智库。

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广东省委农办指导下成立的新型机构,开展市县乡村振兴规划制定、乡村振兴培训、乡村振兴讲习所建设运营、乡村治理创新、新业态培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咨询、乡村建设规划与设计、乡村建设成效评估(评价)、乡村振兴博览会和乡村振兴博览园运营等业务。

南方周末研究院下设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公益研究中心、绿色研究中心、旅游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中心、防务工作室和文娱工作室,在垂直化内容生产基础上,生产内参、分析研究报告、数据咨询服务等产品,构建融信息连接、资源整合、要素集聚为一体的新型媒体智库。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结合市场和用户需求展开课题研究,推动数据发挥量化、测评、服务和监督力量,已经形成数据报道、榜单评价、民意调查、咨询研究、鉴定测试、评估认证、数据库与轻应用八大系列近百项产品。

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通过大数据采集与深度挖掘,还原社会真实意见构成,提供应对与引导建议,是国内首家从专业媒体角度专注“治理现代化”研究领域的复合型智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有突出的表现。

矩阵化运营传媒智库的成果

1.矩阵化设计,平行化管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智库组织,能持续输出新闻报道以外的综合性“智慧服务”,但从其管理模式到赢利情况来看,与国外成熟的综合性智库相比,有不少差别。

仅从管理结构来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并没有从集团层面成立标准意义上的智库组织,只是业务构成里增加了很多类似智库服务,遇到重大事务如投资、大型策划等,则提交到集团党委会讨论决策。这样的组织和管理架构与国外的成熟智库在管理架构上完全不同。国外成熟的智库如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采取的都是项目矩阵式组织架构。

在矩阵式的组织下,国外智库将智库行政管理部门和研究团队在研究项目上实现有机结合。每个项目都有项目主管,在项目启动前,会由主管团队根据项目需求邀请各个研究部门内合适的研究者灵活组队,项目化运作。项目结束后,各个研究者回归各自研究部门。这样的组织架构,在确保项目研究的专业性上有明显优势,却很难被南方报业这样的传媒集团在运营智库时使用。一方面,从南方报业等同类传媒集团的历史发展来看,智库的管理架构其实延续了以往媒体的管理体系,将智库部门或智库业务当成媒体一个或几个业务部门来管理。而且,由于十大智库源自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各个业务线,比如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就是由南方都市报独立培育出的智慧服务项目,也很难立刻从经营管理上划归集团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从现实操作层面考虑,智库类的业务是全新的业务,在没有实现较大规模的业绩增长前,智库类业务的成长性和重要性很难获得传媒集团上下一致的文化认可。

从功能上说,南方报业在集团层面松散的智库管理架构,忽视了智库本身作为研究主体的特殊要求,但这样的架构给了团队,尤其是地方城市智库团队相应的自主空间。在南方报业地方城市智库的发展模式中,以佛山城市智库为例,已经开始了全新的管理模式探索。

据南方日报佛山记者站站长何又华介绍,目前整个佛山记者站从管理体制上已经向矩阵式组织架构靠拢。集团整体只考核何又华一个人,由何又华对整个佛山城市智库的运营结果负责。在这样的充分授权下,佛山城市智库形成了类似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模型的核心经营理念是将组织划分为若干小团体,使小团体能够实现独立核算,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使每个人都成为经理人。

2.数据是南方传媒智库一体化运营的基础。在大数据技术日益进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数据的匮乏已经成为智库转型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刘红兵反复强调媒体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性,明确表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进行的智慧转型既是媒体智库化,也是媒体智能化。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除了打造自有的技术团队,南方报业还积极推进对外数据技术的合作和共享,与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共建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与北京百分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媒体大数据应用实验室,还分别与阿里巴巴、百度云、今日头条等行业前沿的技术公司合作,计划围绕数据优先战略打造集团中央数据库(大数据服务中心)。

3.舆情是南方报业传媒智库当前的主营业务。调研南方报业的智库项目,核心的指标是财务。公开数据显示,仅2017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智库舆情业务销售收入突破3000万元,这已经是舆情业务连续第四年突破3000万元营收大关,而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南方舆情研究院的客户服务范围涵盖广东21个地市,实现了“市-县-镇-企”四级覆盖,在广东省内,拿走了舆情服务市场最大的份额。基于舆情服务80%以上的高续约率,南方舆情研究院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给南方报业提供可持续的营收和稳定的利润率。

传媒转型智库先做舆情业务“落子”,是有其内在逻辑合理性的。首先,随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各个区域、各个机关单位、各个企业必须面对的一种声场压力;其次,南方舆情研究院依托的母体是媒体,传媒以及传媒从业人员对于舆论场有天然接近性,传媒集团“摸着石头过河”创建智库时,从舆情入手,最容易获得一致的认同;再次,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云计算能力的强化,运用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网络舆情成为可能,给舆情业务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论。

目前,舆情业务从技术上看已经比较成熟,影响舆情大数据监测效率和准确性的关键在于数据源的数量和质量,而媒体独特的新闻线索来源,会让媒体运营舆情大数据时,有着技术公司所不具备的独特信道,并且可信度很高。南方舆情研究院曾经公布过一个舆情案例:2014年4月5日,广东省东莞市一鞋厂有数万名工人宣布停工。而在这之前的3月29日,南方舆情就已经监测到这方面的舆情动向并通过报纸发出公开警示,提醒有关各方高度重视工人的社会保障。这种建设性的舆论警示和舆论监督促进了事件的良性和快速解决。这个舆情数据的来源是2014年1月和2月南方日报读者的零星投诉,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结果。这些分散、模糊的读者电话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受主题和信息量的影响,可能无法形成稿件,但作为舆情数据,价值又非常高,是数据世界的“宝贝”。

4.城市智库是财务营收新“爆点”。相比舆情业务,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经营地方城市智库的时间更早。那是2012年,试点城市是佛山市。真正提出城市智库理念,则要到2016年。经过近6年的试点运营,南方日报佛山城市智库(以下简称“佛山智库”)已经成为国内区域性媒体地方运营的最成功标本。财务上的一组数据最为直接:34人的团队,1.2亿元的经营收入。调研南方日报佛山城市智库的运营经验,智库负责人何又华用一句话来总结:全球化视野下的知识生产。

整个佛山城市智库的运营可以分为两大部分:(1)常态化的智库项目建设;(2)知识化的智库内容生产。

常态化的智库项目建设可以分类表述为:“一馆一城”“一带一路”“一镇一网”“一会一赛”。

具体而言,“一馆”是佛山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这个展示馆是佛山地方政府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面积有两万平方米。佛山智库既是这个项目的建设统筹方,也是未来几年的运营方。从场馆设计、建设施工、工程监理、造价预算到运营团队的招募组建,展览内容的组织编排都由智库团队承担完成。“一城”是国际设计城。从2016年起,南方日报佛山智库就联合上海德稻集团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IOD设计大会。“一带一路”是佛山智库跨国调研的项目,2016年的跨国调研,主题是“中国制造2025对话世界新工业革命”。2017年紧扣“一带一路”的主题,去12个国家调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世界需求。“一镇一网”泛指佛山市区镇三级体系,这个项目旨在为三级政府部门建设一个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招商网络。

最后就是“一会一赛”,这里的“会”泛指会务,佛山智库每年协助佛山地方政府举办大大小小的会议论坛近10场,比如与佛山商务投促局举办的中德投资与并购论坛,与广东省金融办合办的首届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等,这些活动初期由智库独立完成,从今年开始,会务部分开始外包。“赛”是创新创业大赛,从2012年起,佛山智库每年举办一届“灯湖论剑•南方互联网+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这个大赛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创业项目,也给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专项基金一些很好的创投机会。

知识化的智库内容生产是何又华对目前佛山智库整体内容生产改革的一种思路。他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但知识缺乏,尤其是在佛山这样的二线城市以及佛山以下的三线城市,知识产品非常短缺。在一线城市,研究的专家多,提出的方案和产品也多,但到了二线乃至三线城市,专家们走马观花式的调研往往不接地气,不见功底,多是一些俗套的策划,缺乏有视野有格局的研究者。而这块市场的供给方就理所当然地应该由类似南方报业这样的省级传媒集团来担当。从2012年起,佛山智库每年在承接佛山市委20多项研究课题以外,还会推出一项大型策划或行动,主题完全按照佛山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量身定制:2012年的《八问八论八策》,2013年的《中国大镇调查》,2015年的跨省全国调研,2017年的《城市方法论》。每一次策划和行动,都摸到了当年佛山市政府工作的痛点。

当前运营模式的局限

1.“市长即市场”。如果仅从数字上来分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智库矩阵的运营无疑是成功的,甚至可以看成“中等收入”的智库——舆情服务和城市智库两套体系都从财务上满足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并且成为集团新时期盈利点,但如果对比国际上的一流智库,即便抛开营收数字上的差异,智库矩阵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从智库独立性来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智库项目都隶属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虽然局部在用人和管理上相对独立,但整体经营和财务上依然完全接受集团管理。这就决定了智库的发展和财务受制于集团整体发展框架,智库盈利的部分也无法完全应用于智库本身的发展需要。

其次,深入分析南方报业传媒智库矩阵营收的构成,就不难看出政府部门是智库服务的重要买方。舆情的3000万元收入,来自100多个舆情账号服务收入,而这些账号中,绝大多数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买单;佛山城市智库更明显,2017年,南方日报佛山城市智库营收过亿元,光给地方政府策划建设的工匠精神展示馆就占了6000万元。

到“市长”那里去找“市场”,这样的经营思路,从根本上说,是在将媒体自身在政府部门的影响力多元化变现,这一模式稳定性强,具有独占性,但如果长期使用,核心工作和营收围绕区域政府部门,就很难跳出区域局限和政府要求,形成自己独有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侧重点。

2.警惕短期逐利冲动影响媒体公信力。在媒体转型智库化运营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追求短期效益的倾向,而将智库作为媒体多元化经营的一个“壳”。由于传媒既往业务“杂而不纯”的特征,无法对传媒智库在专业上进行明确的垂直细分,这客观上导致“传媒智库”这样的命名更像是一个属性标签,而不是智库运营范围的边界。在具体实践中,传媒集团可以将广告之外的所有经营类项目都纳入智库这个“壳”中。“借壳”争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甚至“借壳”作为传媒上市的题材,都成为未来媒体转型智库的想象空间。但这样定位和操作,带来的新闻伦理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会不会削弱传媒在舆论监督上的力度,动摇传媒社会观察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一步弱化传统媒体日益稀薄的公信力,值得学界和业界进一步讨论。

对传媒智库化转型的建议

1.强化智库运营的独立性。智库的独立性,是国外知名智库在运营中普遍标榜的核心理念之一。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符合其发展的需要。国外知名智库从源起来看,普遍致力于“影响政策”,而以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必须以“独立研究”作为立足点,否则,其研究成果很容易被认为代表着某一利益团体的诉求,很难取信于社会公众。而从其营收来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也是国外知名智库能够在多重利益面前维持基调稳定的保证之一。当然,这些“独立性”不能绝对化,更多地是表达了国外智库机构在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一套“利益平衡”之术。

但就南方传媒智库这样的主体而言,保证智库运营的独立性,其实强调的是传媒智库运营与新闻业务的边界。建议设立智库经营和新闻生产之间的防火墙,具体规则可参考媒体新闻生产与广告经营分离的规则,这可以避免传媒智库成为多元经营载体后引发新闻伦理问题。

2.遏制短期逐利冲动。从财务状况来看,南方传媒智库的运营模式在财务和自我造血能力上表现不错,但需警惕短期逐利冲动。短期逐利在这里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智库尤其是新型智库要发展,生存是第一位的,如何获得客户的认可,提供客户需要的智慧服务,是传媒智库在组建初期优先要考虑的问题。问题是,如果一味地重视短期逐利,淡化智库长期发展的专业规划和部署,就偏离了建设智库的初衷,智库就成了“拉单子,搭台子,找腿子,赚票子”的生意。

事实上,无论是国家层面强调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要求,还是服务当前国内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包括传媒智库在内的新型智库都需要聚焦于一定的专业研究领域,从长远研究发展战略。传媒智库中的“传媒”二字,只是一种行业或工具标签,并不能充分说明智库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所以,传媒智库需要沉下心来,凝神聚气明确研究重点,组织一流的研究学者,积累和获取长期的数据资料,有独特的分析方法,保证稳定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作者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产品总监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5月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