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观察!下半年剧集市场的3个趋势和3组关键词

观众广谱而需求稳定,有内容精品引领,市场就会繁荣。

今年上半年,全国剧集市场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多年来对标美剧、雷声大雨点小的精品短剧,终于成规模异军突起。其中既有现实题材的《我是余欢水》,也有悬疑题材的《隐秘的角落》,热度和口碑齐飞。它们都不是“甜”字当头,可以“现实丧”,也可以“暗黑风”,题材类型、内容气质都很多元。

陪伴式的长剧当然也不会就此衰落,抢占碎片时间的短视频也还会热火朝天,但一个周末甚至只一天就可以追完的短剧“起势”了,更不会昙花一现。观众广谱而需求稳定,有内容精品引领,市场就会繁荣。

疫情过后,市场趋势的变化莫过于此,创作上则呈现着回归现实的潮流。

市场趋势:3个思考

短剧会让长剧更像无聊肥皂剧的代名词

观众的需求很明显:课间笑一笑,无事刷一刷,睡前竖屏看,移动端为先,这是短视频;晚饭观看合家欢,家庭主妇肥皂剧,老人电视当陪伴,这是长剧。

电影是关着灯一次性集中看完,而且设备顶级;电视机前是开着灯不但一心多用,而且受限于观看设备,同时持续播出明天还有更重要的事。

所以长剧在创作上讲究立人物为先,不管塑造人物是依靠剧本或者演员,因为观众在漫长周期内可以记得人物的鲜明特征,但很难记得细节。叙事上则推崇矛盾集中、激烈、尖锐,所谓要能“听出”大动静。

F1EDC0DE-7522-4BD8-80EB-13D50B7A62E5_4_5005_c《隐秘的角落》

简单地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剧是“故事+表演”的艺术,编剧刘和平甚至认为就是一切为台前表演服务。而精品短剧是在两者之间可以结合兼顾的产品。

大多数观众的观看设备还是普通的,还是以表演和故事为第一优先,但1集1小时、10集10小时、12集12小时不但一个周末可以追完,甚至咬咬牙一天不熬夜都可以。这对于戏剧叙事的要求就会不同,不只是可以“去枝叶、留主干”“强情节、快节奏”“埋伏笔、响回应”,叙事也可以灵活形式腾挪转移,甚至可以是主要人物有鲜明脸谱但没有成长弧光的情节剧,因为观看方式支持。

一部剧一个周末就可以全部追完,更符合现代职业人士的时间规律。笔者随机调查了50个年轻人:“30集以上的新播长剧,一年下来能基本看完超过5部的请举手”,答案是0。所以,短剧的崛起不但可能会变成精品剧的代名词,还会让长剧更像只有无工作人士消磨时间的肥皂剧。

 “付费超前点播”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商业模式

2015年,爱奇艺就已通过《盗墓笔记》探索季播短剧,但口碑一败涂地;之后《无证之罪》虽有口碑,却是孤军。视频网站付费会员已成规模,但望望美国那边去年利润都有26亿美元的奈飞(Netflix),肯定不是削减预算和成本、控制明星片酬那么简单。

盈利模式可以说是目前精品短剧发展的最大瓶颈,于制于播都如此。《我是余欢水》已是正午阳光第二次试水,之前是《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但总营收还是不如其一部长剧的利润。

9D80A8A2-BF70-4830-BCE1-9EFD1B13F2C7《鬼吹灯之精绝古城》

正在尝试的是“付费超前点播”模式,于去年《陈情令》试水,一夜大赚之后开始大规模定制精品短剧,但这一商业模式很快在《庆余年》上遭到滑铁卢:观众排斥,制作方犹豫,平台收益也没有那么乐观。究其原因,粉丝付费和内容付费是两个逻辑。粉丝付费是非理性的,本就可以跟剧的内容品质完全无关。这也同时说明“付费超前点播”并不是最合适短剧的商业模式。

对比东西方的区别,不是美国的观众更有付费习惯,而“中国这届观众不行”:折算一下人均收入差,HBO看全年年费约99美元,明显比国内任何视频网站的会员都有性价比;奈飞更便宜,也没有超前点播,这还没有算内容产品的整体差距。

真正的区别在于美国做短剧是频道经营、剧场编排、多元题材、精品定位、季播方式,那是做一个城市时尚门脸步行街的思路;我们一直都是一部两部试水、零星开门店的思路,即使爱奇艺推出“迷雾剧场”也是单一悬疑题材。

不做剧场,不持续跟进,不见好就季播,不题材多元,谈何盈利?这是一个循环的问题,有客流量自然会有营收、地价、门面费,也才会培育起从编剧到导演再到制作公司完整、稳定、成规模的创作生产供应链。内容品质上来了,才会像美剧一样全球销售版权。

悬疑题材播得好,并不一定代表短剧只可以剑走偏锋

爱奇艺“迷雾剧场”都是悬疑题材,内容尺度方面尤其上卫视肯定会有所担心。美剧是类型剧的标杆,许多也是大尺度。但是,这并不代表精品短剧的题材类型一定要偏悬疑,或者谍战、动作、科幻等。其实国内女性观众最推崇的日剧、韩剧大多也是60分钟1集,一部10~20集。而且即使是美剧,也依然有《我们这一天》《摩登爱情》这种情感剧。

D9AD04DF-46D8-4676-BC95-0D0267F9361D《我们这一天》、《摩登爱情》

因此,笔者认为精品短剧不一定采用付费模式,也不一定区隔黄金档尺度的类型题材,可以兼容。

创作趋势:3组关键词

题材:国家讲恢复,家庭谈亲情,个人说逆袭

金融危机第二年,有两部经典美剧开始了第一季,《摩登家庭》和《傲骨贤妻》。日本大地震第二年,日本年度收视率前五的电视剧除了两部讲医生的题材,剩下就是两部家庭亲情剧:母亲养育三个女儿的《康乃馨》,夫妻携手奋斗的《纯与爱》,还有一部是说小人物逆袭励志的《有才怪,这样的东西》。

国内目前的重头项目,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组织了《在一起》《功勋》等。以被看作“国剧担当”的正午阳光为例,后续重点项目除了《大江大河2》和总局鼓励的扶贫剧之外,其余就是家庭伦理剧《乔家的儿女》《以子之名》《落花时节》,剩下一部也是小人物逆袭的《我的超级英雄》。几乎毫无例外,也都是在发力家庭亲情、小人物逆袭的题材。

原因很简单,国家的灾难,家庭的悲欢,经济下滑和失业潮,这是大环境,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的剧最容易火爆,但从“艺术高于生活”的角度来说,又需要给予人们温暖、鼓励以及希望。

故事:先丧后爽,先悲后喜,先撕裂后缝补

这些故事的讲法或许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整体走向基本一致:先有灾难才有恢复,先有冲突再有温暖,先有撕裂再有缝补,先有低谷再有逆袭。

纯粹“甜宠剧”在接下来一年应该是下滑的趋势,彻底的“丧剧”不被主管部门所鼓励。因此,故事在走向上都是先挫折、先撕裂、先低谷,这是冲突的需要,也是观众代入的需要;后上扬,这是观众情绪宣泄的需要,也是导向的需要。《我是余欢水》是这样,国外的《致命女人》《夫妻的世界》也是这样。

01A4A67F-7ABA-460C-B7AD-D32B128815AD_4_5005_c《我是余欢水》

当然,不是说包括“甜宠剧”在内的言情偶像剧没有市场,精品偶像剧永远有固定的市场和观众。

人物:典型环境、典型问题、典型人物、极致事件、极致行为

电视剧应该是大众化或者高水准、低门槛的戏剧作品。既然不想悬浮,现实题材创作就难免都会想触碰大众的情绪和话题,但是,今年播出的《安家》等剧跟去年播出的《都挺好》《小欢喜》,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播出效果的差距?演员的咖位肯定更强,表演也不逊色,触碰话题的意识也是更主动为之,制作的差距并不足以产生这样影响。

更大的原因在于故事的策划和定位:《安家》很明显选择的是典型问题、非典型环境、非典型人物,有极致事件却无极致行为;而《都挺好》和《小欢喜》是典型问题、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极致事件、极致行为,夸大的是人物某种的特质行为。就像许多老人都会像小孩一样,但夸张极致一下行为,就会变成苏大强的“作”,但这种“作”不会让你觉得悬浮。

简单地说,就是同样的使矛盾冲突极致化,非典型环境意味着不接地气、不可信、不可代入;但在非常现实、典型的环境里集中矛盾,观众就可以先代入进去,会觉得“戏剧果然是冲突的艺术”。

这也是阿耐的小说为什么被侯鸿亮大量选择,也是为什么秦雯写都市剧中产阶级能够少有的不悬浮,因为她们也同时能制造出烟火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