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之于国人,正如超级英雄之于美国,骑士精神之于欧洲。武侠寄托了人们对武林江湖、桃花源和乌托邦的精神想象。2020上半年,武侠题材依旧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共“上新”《月上重火》《暮白首》《锦绣南歌》等10余部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维度诠释了“年轻化”的侠义精神。它们有怎样的表现?热度与口碑如何共振?对“新武侠”创作有哪些启示意义?
“新武侠”回暖,热度与口碑倒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为中国独有的影视题材,江湖儿女、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与侠客精神,已成为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符号。在过去几十年,武侠剧不仅数量庞大,形成了规模化,高光不断,留下无数现象级作品。
遗憾的是,近年来 “武侠式微、江湖不再”甚嚣尘上。无论是大荧幕还是小屏幕,武侠题材的没落有目共睹。除了零星的金庸、古龙经典武侠翻拍,大多数作品则是“披着武侠外衣”的古偶剧。“新武侠”的概念已提出好几年,业界也一直跃跃欲试,今年是否有了实质性发展?
今年上半年,武侠题材整体呈现回暖向好的趋势,共播出了《月上重火》《暮白首》《少年游之一寸相思》《侠探简不知》《锦绣南歌》等10余部作品。但是,数量的剧增,并未伴随质量的提升。在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上,这些作品丝毫不遮掩意欲引领“新武侠”的野心,“实绩”却几家欢喜几家愁。
从播出平台看,武侠剧在各大视频网站,刷足了“存在感”。除了“上星”且出现在央视黄金档的《绝代双骄》,其余均选择了“网播”。这是因为,武侠剧虽然没有宫斗剧、历史正剧易触及“审查红线”,但受卫视古装配额指标限制、剧集自身规格资质的影响,“上星”难上加难,预算相对宽裕、排播审查相对宽松灵活的视频网站成武侠剧主要出口。
随着互联网改变影视生态,越来越多新武侠“向网而生”。从排播情况来看,播出武侠剧最多的是腾讯视频,几乎每个月都有武侠剧“上新”。今年暑期档,各大视频网站的武侠剧迎来了“左右互搏”,《暮白首》《锦绣南歌》《凤归四时歌》《少年游之一寸相思》等剧“同档”收割流量。
从热度看,热度前三名分别是胡一天、陈哲远主演的《绝代双骄》,罗云熙、陈钰琪主演的《月上重火》,李沁、秦昊主演的《锦绣南歌》,前两部热度指数均超80+。热度排名末两位是于济玮、王燕阳的《侠探简不知》,仅有37.42, 张耀、张雅钦主演的《少年游之一寸相思》,只有47.08。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热度榜单上“查无此剧”的《侠探简不知》《少年游之一寸相思》,豆瓣评分却“榜上有名”,分别为8.2分和8.1分,是今年“唯二”评分破8武侠,堪称小成本口碑逆袭典范。其实,电视剧热度与口碑倒挂,是市场中常见的现象,如何解锁二者“和谐共存”新姿势,让“流量”与“口碑”合二为一,成为精品的两面,是《侠探简不知》等“口碑爆款”亟待解决的问题。
原创改编并行,武侠格局正在被“窄化”
前几年,翻拍经典武侠成市场“新常态”,《新射雕英雄传》《新倚天屠龙记》先后问世,引发讨论度。上半年只有《绝对双骄》(2020)一部翻拍剧。不过,更多的翻拍剧,还在“预约”路上,比如《鹿鼎记》《新龙门客栈》《天龙八部》等经典武侠翻拍都出现在各大平台待播剧“片单”。相比翻拍,网文IP改编武侠同样是“家常便饭”,今年播出的武侠有7部源自网文IP改编。
翻拍和改编显然比原创剧本更稳妥:自带流量,观众的认知度高,创作风险小,品牌效应和“情怀”因素,让制作和宣发更精准, 变现更有保障。市场上原创内容太少,“捷径”走多了,不禁让人担忧是否还有人愿意深耕原创?值得一提的是,在翻拍经典和网剧改编仍是主流的大背景下,今年涌现了《暮白首》《侠探简不知》《锦绣南歌》3部原创剧本,这是业界对“新武侠”探索的一大进步。
内容层面,相比金古梁温为代表的传统武侠,“新武侠”正在向着垂直化、细分化方向进阶,“武侠+”特征明显。武侠+甜宠《月上重火》,讲述了上官透与重雪芝“甜虐交织”的爱情;武侠+写意《暮白首》,讲述了凌那岚岳和容婳追求心中真爱,捍卫人间正道;武侠+探案《侠探简不知》,以四个单元案件串联起主线;武侠+权谋的《锦绣南歌》讲述了侠女骊歌与监政刘义康在经历重重磨难后终成眷属,携手保卫国家,共同开创盛世昌荣的故事……
甜宠、探案、权谋……越来越多混搭了多重元素的“新武侠”开始攻城略地,不断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以《侠探简不知》《少年游之一寸相思》为例,这类作品投资少,体量小,有固定受众群,容易打造“圈层爆款”。但对于主打“大女主”的《锦绣南歌》来说,它们的目标受众并非“少数派”,而是试图撩动更多人的“芳心”。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经典武侠一以贯之的精髓,这也铸就了传统武侠剧的气魄和格局。相比传统武侠,今年播出的“新武侠”在格局上显然“窄化”,家国情怀与恩怨情仇的“严肃感”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轻巧”的武侠世界。比如。台词跳脱、另类搞笑、轻喜剧武侠风的《侠探简不知》,《大唐女法医》则试图以“优酷第一互动剧”出奇制胜。
一方面是因为,随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创作者为了适应年轻一代观众审美口味的变化和兴趣点的转移,所做出的有力探索:经典武侠改编剧大多诞生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它们的创作者和受众群主体,大多是60后、70后、80后等。相比Z世代,他们的价值观更为传统和单一。看着“英剧美剧”长大的Z世代,在互联网的环境中长大,价值观更加多元化。
另一方面,以“金庸宇宙”为代表的武侠世界,大多有相对成熟和统一的价值观,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国家民族情怀,有热血、侠义、忠义与兄弟情谊,也有市侩、冷血、无情和残酷。这对于当下的创作者来说是难以复制和超越的,所以只能“另辟蹊径”。
造星锦鲤:潜力股的“加速器”,新人的“敲门砖”
武侠造星,是被无数金庸、古龙剧验证过的“真理”,曾几何时,只要能够成为金庸武侠剧的主角,基本就等于成名了。这也是金庸、古龙武侠剧被反复翻拍的原因之一。金庸武侠剧造星效应最强的时期,是80、90年代的TVB。“所造之星”有刘德华、梁朝伟、古天乐、黄日华、张智霖等。
港台武侠“没落”后,武侠剧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但武侠“造星”魅力却影响不大。以张纪中为代表的创作团队,先后捧红了众多明星,从《笑傲江湖》李亚鹏开始,到《天龙八部》的胡军、《神雕侠侣》之刘亦菲、黄晓明等,他们都因“武侠”而“大红”,随即拓展事业版图。此后,还有于正、郭靖宇等创作团队推出的武侠剧作,所启用的演员也取得了不同的成绩。
在上半年播出的武侠剧中,“造星”能力同样一骑绝尘。任嘉伦凭借《暮白首》登顶Vlinkage艺人新媒体榜TOP1,紧随其后的罗云熙热度也不容小觑。10余部剧中,共有6人在剧集播出期间新媒体指数破8。不过,除李沁外,其余5人均为男演员。
为什么武侠剧更“旺男主”?这些因为,这些剧集的主要受众为女性群体。她们呈现出“年轻化”、“低龄化”的特质。从百度指数人物画像来看,《月上重火》的主要受众年龄段80%集中在20-40之间,女性观众占比同样超过80%。
与此同时,《暮白首》的百度指数用户画面也“如出一辙”。罗云熙的上官透,翩翩君子、温润如玉,任嘉伦的林敬和那岚岳可,前期丰富幽默、潇洒俊逸,后期稳重睿智、可堪大任……这些男性角色无论从扮相还是人设上,都十分讨喜,满足了观众对“白月光”、“朱砂痣”、“限定男友”的想象。
在武侠剧演员选择上,制作方更热衷于选择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比如罗云熙在出演《月上重火》之前,已经在《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积攒了口碑和好感度。《暮白首》开播之前,任嘉伦也曾在《大唐荣耀》《天乩之白蛇传说》《锦衣之下》等多部古装剧中游刃有余。而秦昊、李沁、胡一天、陈钰琪也都是势头正猛的上升期艺人。“新武侠”的播出,为他们的事业曲线“锦上添花”。
新人演员们则没有如此幸运,他们并没有“吃到”太多红利。《侠探简不知》虽然口碑爆棚,但对于艺人的人气拉升作用有限,两位主演于济玮、王燕阳的热度指数在及格线左右徘徊。《长安少年行》虽然剧集热度中规中矩,除女主王玉雯外,两位男主吴希泽、刘奕畅的热度也不甚理想。不过,对于95后的他们来说,参演上述“武侠+”作品,或许能成为未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
小结:
对武林江湖的想象,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特性。唱衰武侠的声音,也一直存在,但这无法阻挡创作者与受众对武侠世界 “推陈出新”的向往。上半年播出的武侠剧中,虽然没有颠覆传统武侠的格局,但也开始跳脱出旧有套路。比如,关注“原生家庭”的《月上重火》,“全员黑莲花”的《暮白首》,将探案与侠义精神融合的《侠探简不知》……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让观众感受到了久违的“武侠味儿”和新鲜的“体验感”,新武侠“华山论剑”时代正来临,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