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为什么要拍得和《血战钢锯岭》一般惨烈?

《八佰》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它目前面对的最大争议是:“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那么神勇,为什么《八佰》要拍得那么惨烈?

8月15日是日本投降75周年纪念日。

就在8月14日,作为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大片,《八佰》提前一周进行了点映。由于是点映,场次有限,《八佰》票房被《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压了一头。

但高达33.5%的上座率,已经超出之前规定30%的上座率上限,还是能够说明观众对于好电影的热望。

就在几天前,全国影城相继将上座率调为最高50%,似乎就是在为商业大片入场救市提供一种政策支持。

3320E060-317C-4FAD-BD90-82C396C72FF4

《八佰》随后发布了第二轮点映通知,在下周一到周四都安排了点映场,一直点映到周五正式上映。

目前来看,《八佰》豆瓣评分8.3,高于管虎上一部长片《老炮儿》(7.7分)。但作为一部另类战争片,《八佰》注定很长时间都会被推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02450E0E-4FE2-4158-AC28-0E087029F9A6_4_5005_c

《八佰》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它目前面对的最大争议是:“四行仓库保卫战”并没有那么神勇,为什么《八佰》要拍得那么惨烈?

作为红旗下的蛋,《八佰》的立场没问题

“神吹国军抗战”一直是《八佰》的原罪,即便经过了不少调整,它在与公众见面时依然难逃这种苛责。

历史上,所谓“八佰壮士”其实只有400多名,只不过当时报纸媒体报道为“八百壮士”,加上抗战中的“典型化”宣传,“八百壮士”就成了专有名词。

即便是台湾1975年拍摄的《八百壮士》,走出四行仓库的国军数量也有358。

1DF709F2-AC23-4119-91E2-244537414883

而在电影《八佰》中,战争场面惊悚恐怖直逼《血战钢锯岭》,中弹倒下的军人不计其数,给人直观的印象,这场战役不好打,真够惨烈。

从战争氛围和激烈程度来看,《八佰》确实有点过火。但如果据此就推定该片“神吹国军抗战”,也是轻率的。

重要的不是拍什么,而是怎么拍。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所做出的表达完全不同。如果把1975年的《八百壮士》作为一个母本,某种意义上讲,《八佰》是对其的一次解构与反动。而前者才是正宗“神吹国军抗战”。

4D81DFE9-D98A-4920-A153-44F56D459A40

先看《八佰壮士》的时代背景。首先,1975年是抗战胜利30周年,这是一部纪念性质的电影;其次,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台湾在国际上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罗大佑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某种程度就反映了这种社会情绪。

在这种背景下,重新讲述自己的“创世纪”神话,从而强化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就变得非常重要。《八百壮士》是典型的台湾军教片风格,整体基调是“军民团结一家亲”,这样讲述故事有它的现实需求。

再来看《八佰》,你军民团结一家亲?我偏反着来。“我不相信”是第六代导演的集体特质,于是我们看到了影片前半程中的散兵游勇、畏战惧死、歌舞升平、“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3604BECB-522B-4816-A8AE-EBFB8BCD9FE4

影片对于国民政府“片面抗战”路线的批判也是很有力度的。且不说最后出场代表官方立场的黄晓明的角色,可谓“一黑到底”,单是呈现出抗战初期“一盘散沙”的生态,也与《八百壮士》这种“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式的畅想立马分出阵营。

8086A92E-4BE1-43A9-A0F5-94585A9A9DD5

四行仓库突然跑出来一匹白马,是《八佰》极具荒诞意味和诗意的一笔。在严酷的战火中,它象征着自由、奔放与希望。影片结尾,四行仓库的废墟中,白马竟然一跃而起,继续奔驰起来,镜头随之拉到了现代大都市上海。

是谁把战士们当做弃子?谁在建设他们曾经血战和守护过的土地?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虽然拍的是国军抗战,但是在旧中国与新中国的连接上,《八佰》灵动而不失诗意,用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历史的变奏与选择。总之,作为“红旗下的蛋”,《八佰》的立场没问题。

象征主义与民族寓言

既然立场没问题,那《八佰》为何要拍得比真实历史更壮烈?

在我看来,这是艺术风格的选择问题。尽管影片的战争场面非常写实,甚至比较血腥,但《八佰》走的不是现实主义路线,对战争的惨烈呈现有点“表现主义”,整个剧作在编织上非常象征主义。

而这种风格化,导致我对《八佰》第一印象竟然有科幻片的感觉:一半“废土”,一半反乌托邦。这种人为构建出的区隔让人联想起《极乐空间》《阿丽塔》中层级分明且又共生的社会场景。飞艇与霓虹美学也极具“未来主义”风格。

电影强化了“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的对比,这种反差在戏剧上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欧美观察员与河对岸甘作“看客”的国人围观下,“四行仓库保卫战”被表现成类似罗马斗兽场中角斗士与猛兽的表演。真实的历史场景应该没这么夸张,这种设计也是服务于主题表达。

8086A92E-4BE1-43A9-A0F5-94585A9A9DD5

除了视觉上的表现主义,《八佰》在文本上也超越了“四行仓库保卫战”本身,而是辐射到了整个八年抗战——它讲述了一个民族觉醒的寓言。

一桥之隔,这边拿死扛,那边“舞照跳,马照跑”。仓库中的毫无斗志、冷漠怯懦的散兵游勇,随时想着逃离战场;租界里的“幸运的中国人”苟且偷生,好像这场战争与己无关……

而“八百壮士”的热血奋战,以现场见证或直播的形式冲击着每一个“局外人”,将他们凝聚起来,重新捡起不知何时丢掉的民族精神。

48E5B6DD-01E9-49AE-8D28-854F5129AD68

《八佰》展示的众生相看似随机,但都很有代表性。农民、城市贫民(戏班班主)、青年学生、童子军(杨慧敏)、城市小资产阶级(大学教授)、洋买办、资产阶级(青帮大佬)……不同阶级身份的人逐步被感召并凝聚起来,其实象征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从“民族寓言”的角度来看,《八佰》拍得如此壮烈完全可以理解——这是一种主观心理上的“真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75%的伤亡发生在中国,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根据网友比对,《八佰》前后两个版本修改最多的部分,不是什么“神吹国军抗战”,而是国民性批判的有关部分。其中,最重要的调整是删减了阮经天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被爱国热情反噬的角色。

《八佰》起初叫做《八百启示录》,这不由让人联想起它与《现代启示录》的关联。事实上,“启示录”是个宗教术语,含有末日审判的意味,这也是理解《八佰》惨烈画风的一把钥匙。

《现代启示录》借助越战,对西方的现代文明进行了批判。而抗战时期,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前现代的国家。《八佰》如果想要在战争片上有较高的立意,在中国的语境中,似乎只能选择“国民性批判”。

但问题就来了,不能一边讲述抗战如何用民族主义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凝聚起来,一边又质疑宣扬的东西——尤其是还以一个基本上有定论的历史事件为基础来进行大量解构。

8BFEEBEE-952D-4DA3-A815-E8BE93C67DF5

我们不能简单将《八佰》与《我的团长我的团》在主题表达上划等号,但确实有相近之处。然而,《我的团长我的团》虚构了一个地名——禅达,意在表明这是一个虚构的戏剧世界,不是历史上的腾冲。

除此之外,《八佰》还是一部投资巨大的商业片。一部商业片在主题表达上必须与主流观众保持一定默契。尤其是在中国的创作环境下,电影的价值观表达要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上,过于激进会承担不小的舆论风险。

从目前来看,定剪版《八佰》是一部艺术水准极高的战争片,它用表现主义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民族觉醒的寓言。

这样的版本可能没有实现管虎“拍一部和《现代启示录》一样牛逼”的战争片野心,甚至偏于主流叙事,但可能是目前最好的结果。

27945587-36F3-4D71-AB73-13E54051F7C3

这可能是中国电影人第一次,用一种全人类都能接受、看得懂的语言表现中国人的抗战——内地能看懂、台湾能看懂、日本能看懂、欧美能看懂……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得懂。

《八佰》也让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假如你也被卷入了那场战争,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