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何格外青睐主旋律剧?

如今的主旋律剧集面对的是怎样的观众?这届年轻人为何格外青睐主旋律剧?

“想不到有一天我会给爸妈安利主旋律剧……”

纵观以往的主旋律剧集,大多数观众对其一直有着过于“严肃”的刻板印象,导致其网络的热议度相对偏低,但今年的几部主旋律剧在全网热度上明显提升,同时又保持了极高口碑。

如今的主旋律剧集面对的是怎样的观众?

在一些主旋律剧集的片头片尾的弹幕上,经常被飘过的“00后/95后”打卡:在一个2倍速追剧都嫌慢的时代,主旋律剧却能让年轻人耐心地看完片头和片尾。

可见,优秀的主旋律题材作品正迎来最“新鲜”的观众,这届年轻人为何格外青睐主旋律剧?

电影质感 严肃活泼

年轻人共情也不难

百年党史,已经给予了影视创作者足够丰富的素材和养料。在如此多鲜活生动的故事面前,创作者只要投入真感情,潜心研究,一定可以找到既能打动自己也能打动观众的东西。

而那些被观众吐槽的抗日神剧,往往是创作者觉得史实不够精彩,为了炒热度造话题,故意编造出那些夸张狗血的桥段。

带着真诚和敬畏讲历史,观众一定听得出来。电视剧篇幅长,体量大,更需要统一的审美风格做支撑。《理想照耀中国》由40个互相独立的单元故事构成,并且由22位编剧、17位导演合力完成创作拍摄,难度不言而喻。创作者不去“造神”,而是追求在宏观的历史进程中发现角落里的璀璨,尽量选择不为人知、与普通人更加贴近的小人物,哪怕是陈望道这样的名人,也要以“下沉”的视角去切入。

《守护》中,张爵谦或许并不能够深刻的理解,共产主义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却凭借着对儿子的拳拳舐犊之心,和对幸福生活的渴盼,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着重要文件。当无私的革命信仰凝结在家庭语境中,人性的立体彰显就能更轻易走进观众内心深处。

在《觉醒年代》和《跨过鸭绿江》中,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彭德怀,这些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的名字,仿佛从此都有了具体的形象。在《觉醒年代》里,陈独秀不仅是个会和自己儿子斗气吵架的老爸,还是个爱嗑瓜子涮火锅的吃货。这位思想家、革命家,在编剧龙平平的笔下,变得“可可爱爱”。

而在《跨过鸭绿江》里,毛泽东在痛失爱子后独自在办公室落泪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此刻他也只是个普通的父亲。 用最真实亲切的细节,汇聚成一幕幕超凡伟人的平凡时刻。去脸谱化的历史人物,才能重现一个时代的完整风貌。

创新与年轻创作团队

推动青年增加观剧成本

新时代的青年群体,是90后,00后。从物质条件来看,他们经历了我国基本由短缺经济到局部过剩的时期;从文化资源来看,他们所接受的来自域外的社会文化信息丰富多样,而且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占主体;从求学就业状况来看,他们开始进入激烈竞争的社会,而且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社会,他们的职业遍布外企、民企、国企等各种所有制机构,从田野乡村到跨国公司都有他们的身影。

今年《山海情》《觉醒年代》和《理想照耀中国》三部作品在口碑与收视上的双重成功,说明了这一届观众,从小有着丰富的信息接受渠道,在美剧和英剧的浇灌之下长大,他们对内容的质感有着更高的追求,也愿意去付出更多的“观剧成本”。如何触达年轻观众,这些成功案例逐渐显现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注 重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真实的时代生活。 我们的创作者将镜头以平视角叙事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减少了“伟光正”的叙事描写,注重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真实的时代生活,具有更强的时代共鸣、更多的社会话题、更深刻的思想表达和更厚重的文化内涵。 《觉醒年代》整体基调是严肃不失日常,里面穿插了民国文人的一些趣事和生活琐碎,调节之下,就会觉得这剧既有小处的可爱,又有大局的壮烈。导演的功力和演员的贴合度也都足够,很多镜头语言都能感受到主创在美学上的惊艳探索,但最打动人的还是思想的魂能够让观众产生共情。

第二,拍摄手法和技巧等方面有很多创新。电视剧的情景设计更加顺滑流畅,人物转变更加有理有据,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宣传工作也能够及时跟进,多方因素促成了主旋律影视剧真正走入大众心底。 针对年轻用户对互联网媒介的使用习惯,《理想照耀中国》将单集时长控制在30分钟之内,采取用中视频的形制解长短视频之困,探索出引领年轻观众在媒介使用方面的审美。

第三,越来越年轻的主创团队已经成为影视创作的中坚力量。年轻的主创团队的价值观自然会投射在作品中,他们也承担着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主旋律创作一方面要解决“老故事”的青春化表达问题,积极吸引青年观众群体;一方面要引导和支持青年群体的主旋律表述,为主旋律注入新的正能量。比如 《理想照耀中国》分集主创(制片人、导演、编剧)的平均年龄仅为35岁,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8年。所以,该剧也完全可以被视作,是这一代的年轻人对于时代英雄人物的思考与理解。

主旋律剧的类型化和

类型剧的主旋律化的发展之路

在过去的几年中,主旋律影视剧蓬勃发展,其中有两大方向值得关注:主旋律剧的类型化和类型剧的主旋律化。那么主旋律剧如何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呢?

首先,主旋律的市场化是一个良好的趋向。在主旋律的创作当中,要牢牢地把握住现实主义的精神,用现实主义的精神来关照现实题材当中所发生的人和事的变化,这是会打动人的,这个打动人就是好的市场化。传递主流价值观和拥抱“市场”并不对立,在全新的语境中,主旋律创作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山海情》《觉醒年代》为例,一改过去脸谱化和口号化的人物塑造,不再意识形态先行,也不再那么说教,从而开始拥有了极高的观赏性和大众共鸣。

其次,共鸣才能营造一个好的叙述场域。一个伟大的历史瞬间如果通过个体的命运和家庭的变迁去把握,可能会产生非常强的动人效果。除此之外,在表现崇高价值点的时候,作品要努力去寻求它和大众、人民的情感共鸣点,这个共鸣点既有引领性,同时也有现实性,能够构成一个非常好的叙述场域。

在这个叙述场域里,老百姓容易理解,也容易在情感上折服。很多好的主旋律电视剧做得气场宏大,但没有折射历史感,最后老百姓接受的过程中就有距离感。

第三,创作者从工具人的创作中解放出来。创作者必须以创作本身为标准,不能违背创作规律。主旋律怎么才能市场化?就是等到我们的创作者不再为平台创作,不再为收视率创作,不再为数据创作,就一定会市场化。解放生产力,就是把创作者从工具人的创作中解放出来。 比如《真理的味道》为展现建党早期的筚路蓝缕,大胆采用了诗化的、大写意的视听风格与影像风格,不同于一般的电视剧注重叙事的连贯,而是用散文诗的形式标亮真理诞生过程中的重要节点,静水深流且余味甚远。

我们不难发现,主旋律影视剧正在悄然崛起,在履行传播主流价值观教化功能的同时也不忘实践愉悦受众的娱乐功能,从而更深地融入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希望未来有更多兼具严肃感人和温情亲切的主旋律影视剧,也期待创新与艺术在此类题材的作品中盛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