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二十四节气,遇见时间韵律里的人文风雅

节气是古人对时间的智慧发明,是属于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作者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冷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杨雅如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白居易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构建出一幅“在万物冬藏中,围坐红泥小火炉,静待春来”的温暖图景。

节气是古人对时间的智慧发明,是属于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它不止存在于古人的诗意感受中,而早已嵌入人们的日常与记忆当中,润泽着对万千气象的体验,为人们的平凡生活瞬间增添一种庄重而美好的仪式感。

《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将时令节气再度搬上荧幕,用可见、可知、可感的视听语言阐释蕴含在节气文化当中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邀请屏幕前的观众一同跟随镜头在四季流转之美中漫步。

01、节气之舞 重回生活本真的诗意指引

置身信息化时代,大众对于时间的感知猛然加速,被机械式地固定在时钟“滴答”转动的分秒之间,而忽略了自然空间中的季节流转与物候变化;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过于理性和仓促,裹挟式的前进方式使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极易被掩盖,二十四节气一再提醒人们放慢步伐,在慢节奏的生活中找回自我,认真活在当下。

《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采用一期一会的形式,在每个节气与大家相会,分享当下的时令风物,呼唤观众一起“偷得浮生半日闲”,用古人的雅事点缀自己的生活。

节气里面有精致的仪式感,也有人间烟火气。小暑时节,热气渐升,跟着总台记者王冰冰走入福建武夷山,探访竹编传承人,解锁文人墨客心中的避暑良方。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传统的竹扇、竹席、竹夫人、竹马甲慷慨地给予炎炎夏日一抹清凉,竹子自带温凉的特质比起空调和风扇更加环保和健康,与此同时,竹编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造型,而是在匠人的手中花样百变,时而是呆萌可爱的猫头鹰,时而是精巧绝伦的航天飞行器,用具体实践诉说非遗传承“守艺不守旧”的创新表达。

浪漫就是将一件件小事赋予意义,雨水赏兰、清明品茗、秋分食蟹、寒露采菊,“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唱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记忆,二十四节气里也藏着数不尽的趣味等待我们去挖掘,是时候跟随节目的指引去回望过去遗忘在岁月长河里充满诗意的节气生活。

02、节气之韵 体察当代生活的独特刻度

中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经纬跨度大,造就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多元民俗活动;节气是乡愁的日历,讲述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古老情感故事,《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将节气与地域性相结合,每一期探访不同城市,足迹遍布长三角、巴蜀、岭南、东北等地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中国大地上富饶的文化内容,借此也催发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立冬篇》走进热闹的哈尔滨早市,融入本地人生活,从腌酸菜、购置冬储菜系列特色活动中感受东北人民质朴的劳动智慧;《大暑篇》深入山野,在滇云大地寻找来自大山深处的馈赠——野生菌,用美食撩拨观众的心弦;《处暑篇》描摹出一幅鲜艳动人的江西婺源晒秋图,婺源人民用粮食作画,将枯燥简单的晾晒活动变为一种艺术行为,成为掌握自己生活的艺术家。

福柯曾说:在我们的社会中,艺术已成为只与客体相关而与个人或生活无关的东西了。这种艺术是被专门化了的或由成为专家的艺术工作者创造的东西。节气诞生于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细腻观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贴近人民群众,扎根人民生活,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再现普通生活中的闲致雅趣。

在一代代人的丰富下,现在的节气文化内容不断被引入新的活水,增添新的仪式,通常用于观赏的菊花摇身一变,化作一道道美食佳肴送上餐桌,菊花粥、菊花沙拉披萨、菊花肉鲩饺……不断刷新着大众的认知;传统中医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走红,喝茶、练功成为潮流青年的养生方式。

《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精确把握住了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细微变迁,不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年轻化的视角展示二十四节气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03、节气之思 体悟天人合一的自然哲理

节气,是自然与人的交流,是大地与生命的节奏。它以四季为轴,以独特的韵律描绘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味和深意,它们如诗如画,又如同一首悠长的交响曲,引导人们去感受、去体悟。

春分时,阳气上升,万物复苏;夏至时,炎炎烈日,生命蓬勃;秋分时,阳气收敛,万物成熟;冬至时,寒冷萧瑟,生命潜伏。这些节气不仅是大地的自我调节,也是生命的自我适应。四时之景虽不同,但其蕴含的蓬勃生命力却绵延不绝。

《霜降篇》中虽身处深秋,气温骤冷,人们的情绪也随之低落,但当主持人真正走进时令,感受到更多的却是南瓜、柿子、板栗的香甜,以丰收的果实为原材料,烘烤出一炉温暖蓬松的面包,传达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开朗态度。

中国人从一而终地信奉自然,在自然面前虔诚、本分,尊重土地、天空、四时。

《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以节气为窗,重新审视当下,在传承祖辈留下来的生活、生产智慧中,把握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整体关系,延伸出“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议题。

《谷雨篇》来到东楮岛村,跟随渔民体验鱼虾满舱的收获时刻,冰冰也化身“海草修复师”,亲手种下“小小身体,大大力量”的海草,在享受大海的无私馈赠后,自觉担负起维护海洋大生态的责任。

《芒种篇》中,贵州丹寨高要梯田依势而建,形成了鱼稻共生的智慧养殖系统,种种实践及背后体现出的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遭遇危机的当今,凸显出普遍意义和共享价值。

二十四节气表征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时节,体现了中国人应时而生,顺时而动的主观能动性,以其文化的独特性、应用的广泛性屹立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林。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着眼一个“美”字,融合了画面美、音乐美、语言美,借人事风物,探寻隐含在节气其中的哲理与情怀;赓续中华文脉,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细水长流中用经典文化温润大众的心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