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烂片容易出神曲?

所谓流行时尚就是一种丑,丑得我们无法忍受,以至每不到六个月就必须要换一次。

“生命这样的旅程,要用多少泪水来完整……”
 
看过《周处除三害》电影的观众,不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脑海里都会回响起《新造的人》这段旋律,以至于绕梁三日、挥之不去。
 
而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有很大可能在社交媒体上饱受洗礼。男主角在“新心灵舍”物理“超度”信徒的名场面和衍生的各种鬼畜视频,都让人印象深刻。
 
在这些视频的评论区,更是成为大型同好团建现场,“谢谢尊者,我开悟了”“歌曲好听但我只能听50秒,还有10秒要跑路”等等发言层出不穷。
 
图片
 
今天传媒圈不谈论这部电影的内涵,只想探讨和影视作品相互绑定的音乐作品,在当下传播语境下的意义。
 
01
影视和音乐相互绑定
神曲为何洗脑?
 
对于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来说,想要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上进行广泛传播,除了要有逻辑缜密的剧本、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之外,经典的配乐至关重要,能够让人一听到旋律就能想起主角的出场片段或是情节高潮。
 
回顾近几年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的作品,都是有着同样的“战歌”:2018年《西虹市首富》,魔性的插曲《卡路里》洗脑无数;2020年《隐秘的角落》,让每位观众都经历了被片尾曲《小白船》支配的不寒而栗;同样是2020年的台剧《想见你》,让伍佰和《Last Dance》又火一把;上文提到的《周处除三害》中插曲《新造的人》,和剧情反差感十足的配乐让人欲罢不能。
 
图片
 
这是因为音乐是没有语言限制、也没有表达限制的,哪怕是没有收看过这些作品,通过音乐的旋律、和声和节奏,依然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导他们去收看完整的影视作品。在优质影视作品的“消化”阶段,这些“洗脑神曲”又助力了作品的破圈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神曲”尽管风格迥异,但至少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某一片段、某个章节的旋律和歌词足够简单重复,这不仅降低了听众的学习难度,而且还提供了不断重复学习的场景,更容易使大脑印象深刻。
 
这类音乐作品在脑海中无限循环的魔性,更体现在停不下来的“自动脑补”上。就比如很难有人将“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用正常语序读出来,其原因就是在于大脑在不间断的进行无意识加工,稍微起个头就在脑内不断回响无法抹去。
 
影视作品中单个角色乃至演员本身,和音乐作品相互绑定的场景也时常出现。每当BGM响起,观众就能够意识到某个角色出场。
 
83版《射雕英雄传》中音响声大作,所有观众都知道了,郭靖要出手了;《only you》的魔性歌声传出来,大家就知道是《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出场;当《一剪梅》的前奏响起,总要看看《夏洛特烦恼》中的袁华,或者演员尹正是否出现在身后。
 
图片
 
如今在互联网新媒体的狂轰滥炸下,角色和BGM之间的绑定关系,也不完全由主创团队来指定。例如去年大火的剧王《狂飙》,高启强这个关键人物的剪辑cut,网友多用张杰的歌曲《听》重新编曲为DJ版来作配,展现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化学反应。
 
那么,在为一部电视剧或是一部电影进行宣发时,主创团队专门为作品本身,或者其中的一个角色选取一首“神曲”进行病毒式传播是否可行呢?
 
02
洗脑未必出手即中
“烂片出神曲”几率更高
 
实际上,在影视作品制作工程中,主题曲、片尾曲、插曲、配乐的选取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流程,这是由于音乐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它不仅能够为人物赋予个性特征和情感色彩,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转折。
 
一味的追求歌曲“洗脑”,帮助作品进行病毒式传播未免有些得不偿失,因为这样的音乐作品未必能完美融入影视作品叙事中,而且如今国内OST市场愈发火热,具有艺术价值的OST作品,同样能在影视作品宣发时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主题曲《因为爱情》由王菲、陈奕迅演唱,预告MV的搜索热度直逼电影热度的峰值,不少观众闻“声”进影院,最终,制作成本仅3000万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斩获了近2亿票房。
 
图片
 
这部影片和这首音乐作品的成功,标志着OST不再只是影像的附属品,而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内容对影视作品进行反哺,为其实现票房及收视突破发挥更大价值。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影片、电视剧都开始借鉴这种音乐营销思路,例如此后的《匆匆那年》《后会无期》等等,直到2017年上映的《前任3》达到高潮。
 
这部电影的插曲《体面》和片尾曲《说散就散》,在电影上映时传播度极高,一度引发音乐或短视频平台粉丝自发模仿,音乐作品将这部质量只能算是中上的电影推到了更高的位置,甚至带火了演唱者于文文和袁娅维。
 
另一方面来说,影视作品中的“神曲”能够洗脑,大多也是因为音乐作品本身素质过硬,只是由于过去传播场景的限制,歌曲传唱度扩大还需要些运气。
 
例如随着电视剧《回家的诱惑》二次翻红,主题曲《无法原谅》同样被挖掘出来;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观众,在KTV总要唱上两句“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夏洛特烦恼》上映后,费玉清在演唱《一剪梅》时的深情款款又触动了新生代的观众。
 
图片
 
更何况,如果影视作品本身质量不过硬,还专门为其打造一首“洗脑”功能的歌曲更是得不偿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和《小苹果》、《西虹市首富》和《卡路里》这样的组合实在是少数,就比如豆瓣评分2.0的《逐梦演艺圈》,它的同名歌曲一样洗脑,魔性十足,但作品本身质量堪忧,“洗脑”也无法形成病毒式的扩散。
 
而且还有一种“烂片出神曲”的情况,例如景甜主演的《长城》,片尾曲《缘分一道桥》火得一塌糊涂;电视剧《上古情歌》热度一般,但邓紫棋演唱的主题曲《桃花诺》单独出圈;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口碑不佳,郁可唯演唱的主题曲《时间煮雨》传唱度极高。
 
这是由于音乐的作用被衬托地更为重要。假如一个片段拍的足够好,那么给这个片段渲染情绪的元素包括演技、镜头都足够出彩,音乐再好也只是“锦上添花”。可是如果一个片段各个环节都有缺陷,音乐这个元素就会被凸显出来,成为渲染情绪的仅有的元素,更容易让人印象深。
 
03
结  语
 
当下《周处除三害》仍在热映,《新造的人》依旧在“洗脑”新的观众。但是正如迅速更新迭代的新媒介技术一样,这首“洗脑神曲”也将化作明日黄花。
 
就像王尔德曾说过:所谓流行时尚就是一种丑,丑得我们无法忍受,以至每不到六个月就必须要换一次。
 

这同时为行业做出启示:一部影视作品想要真正留在观众的记忆中,只靠音乐作品来洗脑是万万行不通的,“内容为王”依然永不过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