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净班味,《我的阿勒泰》是年轻人理想精神状态?

在新发展格局下,这样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在不同文化体系中,炽烈的情感要如何表达?

在夏目漱石口中,“我爱你”是“今晚月色真美”隐含的表达;而在《我的阿勒泰》中,“我爱你”在哈萨克语境下,还传达出“我清楚地看见你”的别样情思。

近日,改编自李娟同名获奖散文集、由马伊琍、周依然、于适主演的8集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正式收官,豆瓣评分从开分的8.5上涨至8.8分,成为今年国产剧评分最高的剧。

从飘洒着心灵絮语的散文集,变成一部以故事情节来推进叙事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依然能够向观众传达出温暖与治愈力量,即便已经完结多日,这部剧的“后劲”依然不减,乃至成为年轻人的“班味儿”清新剂,《我的阿勒泰》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

01
剧中角色的精神状态
重新定义“诗和远方”

如果说新疆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那阿勒泰就是天堂的中心。

《我的阿勒泰》中耸入云端的雪山、郁郁葱葱的森林、肆意奔跑的骏马……这些明净纯粹的生命力,再次构成了年轻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然而剧中这些壮丽的自然风光,依然只是剧中众多个性斐然、张扬恣肆的角色“背景板”。而且即便是最靠近天堂的阿勒泰,同样也有着来自人间的疼痛与创伤。

剧版主角是一个生长在阿勒泰地区的汉族女孩李文秀,在城市碰壁后返回家乡追求自己的文学梦,与开小卖铺的母亲以及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奶奶一同生活。在结识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之后,青春爱情、代际冲突、新旧碰撞等现实议题自然而然嵌入到北疆风物中。

主角李文秀一方面从母亲张凤侠等角色汲取到属于女性的生活智慧,另一方面则是在当地哈萨克牧民的身上,感受到更加深入、质朴的灵魂触动。

张凤侠,人如其名自带侠气,洒脱与爽朗下又有女性的细腻,在她那看似不经意间的点拨下,李文秀学会了如何在纷扰的思绪中找到自我,摆脱了无尽的精神内耗;而巴太这一角色不仅承载了主人公李文秀青涩而纯真的少女情怀,更深层次地,他是传统与现代、责任与理想冲突的典型。


通过李文秀对巴太的情感投射,观众能窥见这对少年少女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在对外界的探索与自我认知中,将简单的男女情愫,升华为一种对根、对故乡、对自身文化根源深沉而复杂的思考与依恋,展现了个体在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的自我找寻与成长之旅。

于是在大结局中,我们看到李文秀燃起的烟花,成为了巴太回归阿勒泰的“灯塔”。二人皆是经历了对自我的寻找后,才返回到阿勒泰,在烟花下的回眸对视,恰如哈萨克语中的“我爱你”——我清楚地看见你。

阿勒泰这片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并非至福乐土,反而充斥着人性的挣扎与无奈,但也正是这些棱角与不易,让年轻人的“诗和远方”不再是乌托邦,而是有了现实的引力。

曾几何时,“诗和远方”被塑造成简单纯粹生活的憧憬,往往用来逃避关于工作生活的不满,但走遍了拉萨、大理或是诸如此类地方的年轻人发现,自己的心灵并未得到净化,“诗和远方”不应该仅仅是遥远的地域风光,更应该是直面并包容了现实的苦与乐。

因此《我的阿勒泰》不仅满足了观众对远方美好想象的需求,也触及了现实的肌理——在追求精神自由和理想生活的同时,也要勇于面对生活的不完美,更是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现实主义精神。

02
洗净“班味”,赛博吸氧
《我的阿勒泰》带动地方文旅

今天的阿勒泰,和此前的淄博、尔滨极为相似。

作为一次文学和影视的双向奔赴,《我的阿勒泰》在完结后依然持续发酵,甚至于预定了今夏的文旅“顶流”。

这里的每一缕风都携带故事,每一片云都写满诗意,是人间与天堂交织的奇迹,群山巍峨耸立,白雪皑皑,仿佛大自然最纯净的梦境,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牧歌悠扬,牛羊漫步。

主演马伊琍回忆起拍摄的时光,形容阿勒泰为“任何机械的镜头都无法记录那个地方的美”“在阿勒泰的两个月像做了一场美梦”。

因此在剧集结束后,赛博吸氧的观众仍不满足,“打卡阿勒泰”成为不少观众的旅游计划。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电视剧播放一周以来,“阿勒泰”搜索热度上涨了562%,“新疆”整体搜索热度上涨了323%。

根据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德丽达·那比的采访,阿勒泰地区政府在《我的阿勒泰》剧组取景时曾有预测,这部剧一定会火,但火到什么程度并未有准确的预估。

根据当地民俗行业反馈,往年的阿勒泰地区旺季从6月中旬开始,一直到“十一”假期结束,但很显然,由于《我的阿勒泰》爆火出圈,今年的旅游旺季已经提前到来,相应的民宿咨询量和订单量都有所上升。

为了承接这一“泼天的流量”,阿勒泰地区的文旅已经开始行动,近期阿勒泰地区及其各县市的公众号上,就发布了《〈我的阿勒泰〉上映之后,这些线路一定会爆火》《跟随李娟的脚步,找寻你的阿勒泰!》等推文。

此外,结合电视剧推出新的旅游线路亦成为当地文旅的重要发展路径。据了解,当地已经着手恢复水电供应、修整道路,游客可以游览剧中的各个景点,如张凤侠小卖部、最孤独的树、夏牧场等。

根据天山网-新疆日报报道称,阿勒泰地区文体广旅局副局长王新慧表示将加大宣传力度,推出相关旅游线路产品,把《我的阿勒泰》播出所带来的流量和机遇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入结合。

在传媒圈看来,相关影视作品的出现,对于取景地的文旅行业会带来切实有效的关注和推动作用。但在短期内实现旅行浪潮之后,实际的投资和消费带动并不算特别大,想要从“爆红”到“长红”,还需要根据文化积淀和文旅供给体系,带动市场要素的汇集,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供给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除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外,《我的阿勒泰》这样一部8集的迷你剧,又是首部网剧能够在央视一套播出,除了因其艺术价值受到认可,更是因其担负起的文化使命得到了高度肯定。

03
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
共绘民族团结新图景

近年来,现实主义民族题材电视剧自觉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一部部优秀的作品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现实,聚焦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特质,用现实主义的纹理和笔触发掘更本质的生活真相,蕴含着创作者对各民族交流交融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认知。

例如《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大山的女儿》《阿坝一家人》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以村寨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新时代大背景,集中展现脱贫攻坚战中基层扶贫干部带领村民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故事。

这类作品多以深挖扶贫故事背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成就所富含的时代精神作为命题,叙事真诚感人。而《我的阿勒泰》更是在此基础上,以现实文学为基,从更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尤其是面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少数民族视角去进行叙事,其所反映的个人奋斗与时代洪流更为切实质朴。

在《我的阿勒泰》中,张凤侠、李文秀一家便是扎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汉家儿女,在数十年的生活中与之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阿勒泰地区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生活画卷,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

剧中通过细腻描绘不同民族间的日常生活、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它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团结提供了积极的视听教材。这种积极向上的民族关系展示,有助于增进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另一方面,巴太一家的选择与纠结,实际体现了游牧传统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精神冲突。《我的阿勒泰》在面对这一宏大议题时,以一种“向下扎根”的视角,展现了开放包容的文化立场。

父亲苏力坦逃不掉民族传统的桎梏、守寡的嫂子托肯一心改嫁却又无能为力、巴太自身又深陷走出原野与留守牧场的纠葛中。面对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我的阿勒泰》给予的解答是:传统与现代并非孰是孰非的对立关系,传统恰恰是在流动与变动中不断被缔造的。

大结局的巴太,逐渐活成了父亲的模样:为了保留民族随身佩刀的传统,第一集中苏力坦无法乘车,于是选择骑马归来;而巴太在结局返回“彩虹布拉克”时,因佩刀同样选择了骑马,然而他的佩刀只是因为对于自己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李文秀身边吃烤肉、割桦树皮用的是它,割下爱马踏雪头颅为其树葬用的也是它——这把佩刀承载了巴太的青葱岁月,这一刻,传统与现代形成了有机的统一。

04
结  语

随着剧集的落幕,阿勒泰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激发着人们对于遥远土地的好奇与向往,也唤醒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与珍视。

《我的阿勒泰》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日常的尘埃,让观众在现实世界的浮躁中找到了一丝宁静与深邃,进而带动了一场跨越屏幕的文旅热潮,让地方经济与民族文化焕发新生。

与此同时,《我的阿勒泰》也证明了,艺术的力量在于它能超越语言与地域,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在新发展格局下,这样的作品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对民族团结与文化多样性的颂歌,更是以独特而普世的方式,温暖着每一个渴望联结的心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