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百草 来源丨传媒头条独家原创
一年一度的3·15要来了,各行各业的打假行动正如火如荼,与此同时,影视行业的各种假象、造假也越来越五花八门,值此打假治假之际,传媒头条全面盘点了存在于影视圈的造假现象,看看有哪些“假”需要严打。
假人设
高学历人设、魅力大叔人设、知识分子人设、文艺女青年人设、好丈夫人设、贤妻人设、恩爱夫妻人设……提起这些人设代词,观众总能对上几个演员的名字。无论是刻意打造还是偶然形成,人设已经成为明星艺人不可缺少的定位和标签,且大多数明星都靠短期的人设圈了粉,收获了人气热度和观众的喜爱。
可长期的事实却是,演技好、高学历的翟天临确认学术造假,优质大叔吴秀波深陷出轨门,居家好男人高云翔涉嫌性侵,“乖巧夫仔”蒋劲夫卷入了家暴案……
十个人设九个崩,近两年,随着演艺圈人设翻车事件的不断上演,明星人设形象与本人真实情况的疏离和反差逐渐暴露,人设越来越卖不动了,明星所展示出的个性形象也不断遭到观众的质疑。
就像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所说,“如果一个有劣迹的艺人,观众看你这张脸都觉得假的时候,那你演什么别人会相信呢?”
人设毕竟是一种角色设定,让明星在框架内说话行事,有助于形成记忆点、博好感同时也很容易限制演员的戏路,而且一旦人设崩塌,不仅商业价值大幅下跌,其演艺生涯也很可能就此终结。
假流量
围绕明星的除了假人设还有假流量。
在流量明星横行的时代,流量造假也应运而生。2月23日,央视新闻曝光了流量明星蔡徐坤的一则数据——蔡徐坤新歌视频在微博发布后,转发量超过1亿,以目前微博总用户数3.37亿人的比例来看,相当于每3名微博用户当中就有1人转发了这条内容。
另一头,吴亦凡新专辑登陆美国市场,在欧美iTunes榜单上力压Lady Gaga和A妹,前十的榜单上一举占据七席。然而,此番“屠榜”操作不仅没能让吴亦凡在欧美乐坛声名大噪,反而引来众多国外网友的质疑。
与此同时,假流量也揭开了一条真水军产业链,明码标价、成本低廉的转发、评论、点赞等“生意”浮出水面,而微博则成了这场流量“竞赛”的滋生地。
如今,无论是流量明星还是由此引发的流量造假都越来越受到排斥甚至抵制,那些狂热于刷榜刷量的粉丝们为了自家爱豆的形象和前途也该收收手了。
假演技
不止形象造假、流量造假,现在就连演技都能造假了。
抠图、滥用替身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暴露了演员的另一种假面目。最典型的案例自然是2017年播出的《孤芳不自赏》,但凡有关于烂剧、抠图、演员不敬业这方面的话题,这部剧都免不了被拿出来遛一遛。自此之后,女主角杨颖也成了观众指责耻笑的对象。
据爆料,这部剧之所以大部分场景都用后期抠图完成,是因为多数大牌演员的片酬算法都是走一步算一步的钱,照这样的方式来算演员片酬要达到100万一天。
抠图、替身所牵扯出来的除了高片酬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源自于演员的职业操守。此前,《中国电影报道》整理并批评了目前部分年轻演员演戏不敬业、不背台词全靠配音拯救、轧无数戏还到处商演导致给剧组的时间严重不足、使用替身拍大多数戏份等现象。圈内老戏骨也多次批评年轻演员不敬业,引发了圈内对于“小花”“小鲜肉”的口诛笔伐。
陈道明曾在采访中批评小鲜肉,称他们没有正确的职业观;金星也在节目里严厉批评小鲜肉不敬业,并举例说有些小鲜肉拍戏时台词都用数字充当,后期再配音,甚至有小鲜肉只要每次拍戏时露一下脸就行,其他动作都由替身完成;老戏骨王刚在批年轻演员尤其是女演员的时候也表示,很多年轻演员不敬业,一遍遍反复,让不少老艺术家陪着一遍遍NG。
眼下,一个显然的现象是,一批实力派的老戏骨开始霸屏,影视圈也不再是小鲜肉们一统天下,随着老戏骨戏份和话语权的提升,年轻演员身上的“毛病”也是时候改一改了。
假数据
在影视行业,还有一条更为庞大的数据造假产业链,那就是票房造假、收视率造假和播放量造假,影院、电视台、视频网站全部牵涉其中。
电影方面,刘若英导演的首部电影《后来的我们》在预售期被曝出片方利用大批购票然后再退票的手法刷票房,疑似恶意退票数量高达38万张,涉及票房约1300万。前有《阿童木》,后有《捉妖记》《叶问3》,电影票房造假问题并非个例。
电视剧方面,去年9月,郭靖宇导演公开发博揭露电视剧行业收视率造假一事,揭开了电视台的数据黑幕。
对此,总局不久后便发布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对收视率(点击率)造假等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纠正”。与此同时,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基本建成并开通试运行,该系统可以获得大样本用户的收视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用户数以及收视率等多项指标,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收视造假现象。
视频网站这边的打击力度则更为强硬。2018年9月3日,爱奇艺官方发声明称:告别唯流量时代,爱奇艺正式宣布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今年年初,优酷也宣布从即日起(1月18日)关闭前台播放量,以热度指数代替原有的播放量指标。
当下,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已经是人人喊打的舆论局面,“告别唯流量论”的行业共识和机制正在逐渐建成、完善。
假宣传
在播出前大力标榜大制作、高评分、好口碑,实际上却是粗制滥造,影视剧作品的宣传口径中也掺杂着不小的虚假成分。
《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年12月31日上映后,首日票房达到2.61亿,如此可观的首映日表现,不禁让影视从业者为文艺电影“惊人”的票房成绩欢欣鼓舞,同时不忘称赞影片宣发手段的巨大成功。可就在12月31日零点场上映之后,各大平台却出现潮水般的差评,影片票房也一落千丈,“一吻跨年”成了巨大的营销骗局。
《爱情公寓》电影版变成了盗墓片,对外宣传和营销却一直打情怀牌、怀旧牌,甚至有人找出了相关法律条文,试图证明《爱情公寓》电影虚假宣传,甚至涉及诈骗。
影视作品的走热离不开好的宣传,但如果没有好的作品支撑,再好的宣传也只是赢了一时热度。
除了有鹿晗、关晓彤这对CP作为卖点外,《甜蜜暴击》还将官媒点赞作为宣传点,佐证剧集品质,但最终这部剧的豆瓣评分仅为2.7分,超过80%的网友打出了一星,难逃“烂剧”的骂名;以经典为营销点,翻拍剧使劲“卖情怀”,实则谁都没有挣脱逢翻拍必烂的命运;新片、新剧的预告往往比正片还精彩……
如今,“挂羊头卖狗肉”的影视作品宣传越来越套路化,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
假创作
多年来,影视圈的抄袭争议也是一波接着一波。
2018年7月23日,一篇名为《对<白夜追凶>编剧寒冰提起诉讼的几点说明》刷爆朋友圈,发布者陈琼琼在文中称,《白夜追凶》剧本是陈琼琼与其前男友韩冰(笔名指纹)于2012年中共同创作,并在诉讼请求中申明:认定韩冰侵权。
但凡大火的影视作品,都难逃抄袭风波,电视剧有《锦绣未央》《甄嬛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电影也有《妖猫传》《一出好戏》。
而除了剧本内容之外,一些作品的海报也被质疑抄袭。《扶摇》一张山水画风格的海报被爆抄袭,最终,原作者发文表示官博已道歉并支付版权费用。
《我不是药神》票房破25亿的庆祝海报也被网友发现与日本动漫《我的英雄学院》几乎一模一样,随后,电影官方微博发表道歉声明,表示海报雷同,涉嫌侵权,向广大网友真诚致歉。
可见,影视圈的“假”已经涉及演员、内容播出平台以及创作者多个层面,各种造假现象正在侵蚀着影视行业的根基和生命力。3月15日,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的时间也是全民“打假”日,从这一天开始,但愿影视圈的这些假象也能逐步得到改善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