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喜剧的现实漂流,新作《北辙南辕》是否真的折戟?

《南辕北辙》并非一无是处。

“四个月,一点不将就一定不凑合”,这是冯小刚人生中的第一部网剧《北辙南辕》杀青时候,他说的话。可见对这部作品,冯小刚并未因为是网剧而降维制作,也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然而这部电影大导下凡、“不将就不凑合”的剧,口碑却不尽如人意。豆瓣只有4.7分,三星以下占78%。网友评论说“冯小刚也许已经不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了”“俨然一部北京小时代”,悬浮于现实之上成为《北辙南辕》主要的槽点。

这与冯小刚早期参与创作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1992年;9.0分)《北京人在纽约》(1993年;8.4分)《一地鸡毛》(1995年;8.7分)相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更不要说与其诸多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作品相比了。

作为“贺岁片之父”,以一己之力开创并让国产贺岁片发扬光大的第五代导演,冯小刚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巨大IP价值的导演。

在内容上,“冯氏喜剧”独树一帜,商业电影表现不凡,冯小刚还在不断探索影视内容的边界;在商业上,作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冯小刚多部电影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让华谊心甘情愿花10亿收购旗下公司。

即使与华谊对赌失败赔了2.35亿,但是5年对赌协议换来的10.5亿元扣除赔付,也还是赚了不少。更何况,其身后还有集实景旅游、实体商业、影视拍摄三位一体的电影公社,用来盘活内容价值。

那么这样一位导演,下场拍网剧观众并不买账,真的是江郎才尽了吗?《北辙南辕》真的无可取之处吗?这对于冯小刚个人以及整个剧集市场,又有何影响和启示呢?

不乏亮点:冯氏风格的“一以贯之”

提到冯小刚,就绕不开贺岁片。

在1997年的《甲方乙方》上映前,中国大陆从未有过贺岁电影的说法。

直到冯小刚大胆尝试,推出了以600万成本最终收获了3600万的票房成绩的《甲方乙方》,中国内地才真正有了贺岁档这一说法。

而后冯小刚趁热打铁,拍了《不见不散》(1998年)《没完没了》(1999年)《大腕儿》(2001年)《手机》(2003年)《非诚勿扰》(2009年)等贺岁电影,让他稳坐“内地贺岁喜剧第一人”的宝座,加之冯小刚后续的部分作品,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冯式喜剧”风格。

IP价值官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点:聚焦北京文化(与王朔密切合作有关)、书写大时代中的小人物、逗贫的台词风格、反讽的表达等。

这些风格在网剧《北辙南辕》中其实也实现了延续,也成为这部作品与市场上其他内容不同之处。

01,主角:永远的“大飒蜜”和“老炮们”

冯小刚早期参与的电视剧作品都是京味儿剧,《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渴望》中,冯小刚不仅担当过编剧、美术工作,还充当过助理导演、联合导演,并客串演出。

加之与北京大院子弟王朔的合作,让冯小刚的电影作品也带着浓浓的京味儿特色。这体现在多以大飒蜜、老炮儿们为主角,京味儿普通话、京式俚语为台词等。

所谓“大飒蜜”是北京特有的地域词汇,指的是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冰雪聪明的女性。高晓松曾定义大飒蜜为:“人长得好看,不仅没有公主病,而且你越Man,我越爱你。你上街打架我帮你提板砖;你上街茬琴,我帮你唱和声。你被打成植物人,我养你一辈子。

在冯小刚的电影中,《甲方乙方》中的周北雁、《一声叹息》中的刘小丹、《没完没了》里的小芸、《非诚勿扰》中的梁笑笑角色……无不如此。这些女性未必扮演的是北京人,但都是一样的漂亮、仗义。

到了《北辙南辕》这部讲述五个女生合伙开餐厅,并且共同成长的故事中。女性角色虽然各具特色,但内核都是“飒”。

金晨饰演的戴小雨,当得知相恋五年的男朋友还未办理离婚,立马离开了这个人,寻找新的生活。

王珞丹饰演的尤珊珊,尤为明显,她不光事业有成,还相当局气。一天到晚跟人吃饭聊天,聊着聊着就把问题都解决了。尚未深交,便拉着几个女伴合伙开餐厅,没有启动资金也不要紧,她借你。有感情问题,冲在前面为大家解决。

即使是家庭主妇的司梦,也与大家印象中的家庭主妇不同,她虽然也被困于家庭琐事中,但在语言表达上,非常幽默且毒舌。

“大飒蜜”这样的主角选择,带有非常浓的京味儿特色,也让这部作品的整体气质有别于同类型的群像剧集。

02,台词:回味无穷的金句输出

冯式电影的台词,很多都非常经典,但“调侃”“幽默”“京味儿”等是其特色。很多台词以调侃的方式,戳破生活的真相,也被广为传颂。

《不见不散》中刘元装瞎时用诗一般的朗诵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伤感,可是这一切却随着被揭穿后的一句:“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庄谐相生的幽默。

“同志,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善意而温和的揶揄。《甲方乙方》中川菜厨子“守口如瓶”的“打死我也不说”彻底消解了英雄的崇高含义。

台词的精炼、幽默和引人深思,在现实题材《北辙南辕》中也多有体现。

比如当尤珊珊得知戴小雨拿了前男友的分手费,就直言这种做法不对。她说:“我们不能拿青春明码标价,现在你要了他的钱,那就等于他为你的青春买了单,他就会变成心安理得的那个人。”

在剧中鲍雪怼戴小雨没有找到事业的道路时,戴小雨回应到:“人生要是找不着方向,停止就是最大的进步。”

司梦一家从小孩到大人,台词也都非常有意思。比如司梦对于成熟家庭的描述:“一个成熟稳定的家庭,夫妻的标配就是一个坐怀不乱的男人和一个毫无色心的女人。”真是一针见血,展现家庭生活现状。

在与尤珊珊的聊天中谈到自己的变化是这样形容的:我从一个激情澎湃的小媳妇儿,进化成冷漠的中年妇女,一半归功于丈夫,一半归功于孩子。

剧中很多这种台词,既符合这部作品的背景和人物设定,同时对于女性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金句式输出。但又不是直给,让人忍不住回味,可见这部作品的剧作功底。

03,风格:以黑色幽默揭露社会问题

《北辙南辕》也反应出了不少尖锐的社会和行业问题,比如影视剧行业的“不背台词”“争番位”等现象。在这两场戏中,延续了一贯的冯氏黑色幽默,讽刺了娱乐圈的现状。

在“数字先生”这场戏中,冯小刚亲自出马,黄渤友情出演,这一片段可以说是冯氏幽默和讽刺的集中体现。

剧中黄渤一出镜,全剧组的人就拉响了“警报”,后勤各组纷纷上场“伺候”,当冯导给他讲戏问到另一个剧本的事情,黄渤满面笑容给旁边递了一个眼神,助理立即“上道”解围。

而后就开启了一段啼笑皆非的念数字式表演,表演完冯小刚本尊还夸奖其为“表演艺术家”。连台词都不用记的表演艺术家,两个人对话的台词十分的具有趣味性,充满了冯小刚式的黑色幽默。整个一套操作,啼笑皆非,对于影视圈轧戏、不背台词等讽刺跃然屏幕。

还有宋丹丹、金晨和张绍刚的饭桌戏,更是将娱乐圈的番位之争拍的入骨三分,辛辣无比。

从这几点来看,《北辙南辕》并未背离冯小刚在电影领域,一直擅长的创作风格和内容,反而在影视剧中实现了强化。

加之这部作品制作班底可谓豪华,《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悬崖之上》都出自其手的摄影指导赵小丁、捞仔操刀的音乐制作、曾参与《民工》《推拿》《激情燃烧的岁月》《青衣》的编剧陈枰曾等。让这部作品在影像风格、音乐上有了电影般的质感,为影视剧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些创新的探索。

但即使这样,观众为什么不买账了呢?

症结所在:“烟火气”渐少的冯小刚作品

在冯小刚特色鲜明之外,这部作品的“悬浮”成为观众吐槽的重灾区。

表面上是现实主义题材,实则是讲“上流社会”的家长里短:

霸道总裁王珞丹,年纪轻轻人脉遍布天下,开餐厅只为有个吃饭的地方;海归白富美金晨,随随便便一起谈个生意,提成2万块;十几线演员蓝盈莹,在北京拥有一套四合院;家庭主妇司梦,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写小说赚钱;看上去最惨的冯希,在北京也有大house住着,有霸道总裁带着发财……

从作品本身的设定来看,《北辙南辕》本身是在讲述全员精英的故事,但脱离于角色身份的场景和情节,导演眼中的女性真实生活,并不能引起广泛大众的共鸣。

IP价值官认为,这其实与导演这些年的创作重点和转向不无关系。

2004年开始,冯小刚在小人物的贺岁电影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开始转向严肃、深刻、怀旧题材,试图拓展自己的拍片类型。

《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等作品陆续推出,冯小刚显然证明了自己不仅能拍搞笑的喜剧,也能够掌控商业巨制,能在各种题材和风格注入深刻的思想。也许在冯小刚的心里,不拍喜剧,才能彻底地证明自己趟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然而,整个电影市场近年来已发生急剧变化,冯导的作品从亲近小人物变成服务于资本后,已经不再带着温暖的烟火气息。

《我不是潘金莲》《只有芸知道》都没有达到预期。观众显然更期待冯小刚导演的喜剧,就在冯小刚准备凭借《手机2》放手一搏之时,众多周知的意外事件将整个电影圈都引向了冰点。

可以说,对于自我表达和深刻的追求,让冯小刚离真实的平民、小人物生活渐远,导致风格犹在,却缺少了“内核”,这个内核是能够在春节这样的日子,引得观众欢笑、思考、共鸣的艺术魅力。

体现在《北辙南辕》中,是即使以女性话题引入,以现实题材为主,却也落下个难以共鸣的结果。

过度商业: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从冯小刚的整个创作生涯来看,其在掌握了喜闻乐见的贺岁片、商业类型片的创作的同时,仍然在追求不断突破自我,实现对严肃题材的关照、自我表达和电影艺术的追求。

从《1942》《芳华》《唐山大地震》这样的严肃、怀旧题材可以看出,冯小刚从未放弃自我表达和影视艺术的追求。

甚至在早期的贺岁片中,他也加入诸多对社会的观察、讽刺和反思,作品《手机》《大腕儿》等非常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冯小刚也免不了被“市场”裹挟前进。

比如在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成为当年的年度票房冠军之后,《1942》第一次让冯小刚尝到了票房失利的滋味。

面对投资高达2亿最终却只有3.71亿票房的时候,冯小刚并没有推卸责任。出于对投资方的愧疚,冯小刚转头去拍了一部《私人订制》。

此外,早期冯小刚电影中讽刺的“广告植入”等内容,最终也被他践行了。

《大腕》中有一段精彩而经典的台词:

什么叫成功电影你知道吗? 成功电影就是拍什么电影, 都拍广告最多的,不拍观众最爱的! 所以,我们做电影的口号就是: 不求电影最好看,但求广告费最高!

再看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系列几乎成为了广告片。到了《私人订制》植入的广告多达19个,平均每5分钟就会出现一次,严重影响了观剧体验。

这种“广告植入”也延续到了《北辙南辕》。

剧情中各种品牌广告硬性植入方法不够巧妙,植入也太过频繁,引起了观众的反感。

艺术表达与商业成绩很多时候都存在难以平衡的问题,这在冯小刚的创作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整体来看,《北辙南辕》这部冯小刚导演个人特色鲜明的作品,优缺点都非常明显。这对于接下来诸多电影导演拍摄影视剧,或许能起到反思和借鉴的意义。

结语

随着剧集市场人群的增大和可观红利,电影导演为代表的制作班底,进入电视剧市场将越来越普遍。接下来还有王小帅执导的《八角亭迷雾》、张艺谋执导的《主角》以及王家卫的网剧《繁花》影视剧待播。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除了电影制作班底和导演风格的强化之外,更需要了解剧集观众、网剧特点,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做出雅俗共赏的精品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