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0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各大媒体都创新了报道两会新闻的方式,其中AI主播成为媒体行业不约而同的选择。自两会召开以来,央视网AI主播“小智”、新华社的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人民网“小晴”、澎湃新闻“小菲”、齐鲁壹点“小壹”、每日经济新闻“小每”、广视新闻“小逸”,以及中国经济网、新疆日报等媒体的AI主播纷纷“上岗”,依托不同平台宣传两会知识,报道两会新闻。

“小智”等AI主播的一大特点就是能“闻其声”也能“见其人”,它们以虚拟形象亮相,但不管是外貌上还是声音上,都仿若真人。例如央视网依托百度AI技术推出的AI主播“小智”,有着三大亮点:“人美”“能聊”“懂事”。端庄大方又带点科幻气息的外形,来自百度设计的3D高精度仿真人像,连人脸肌肉组织都能模拟,包括唇形、表情和动作,非常真实。沟通的时候会发现她反应灵敏、对话顺畅,而且哪怕周边有杂音,“小智”也能捕捉到说话人的声线。“小智”还能够提炼问题核心信息点,让记忆更高效。用户在亲身体验过形形色色的AI主播后,不仅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而感叹,甚至担心真人主播会失业。

另一方面,业界也从AI主播的流行中看到了新的产业机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经确定了“5G+4K/8K+AI”战略布局,媒体行业要持续加大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打造出技术领先、安全可靠的智能新媒体平台,创新媒体表达和传播方式,开发全场景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类似“小智”“新小微”等AI主播的出现,无疑是各大媒体践行“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具体实践,是推进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力的积极探索。
同时,AI主播的纷纷“上岗”,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集中表现。人工智能的成长需要进行持续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学习,媒体行业尤其是新闻播报领域,是一个非常适合人工智能成长的训练场,活跃在其中的也往往是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名列前茅的企业。AI主播“小智”和“小菲”,就由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积淀多年的百度提供支持。“新小微”和“小晴”的背后,则分别是搜狗和科大讯飞两家公司提供助力。AI主播们的出现,不仅是媒体顺应技术发展趋势的崭新尝试,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公司新一轮竞争的开始。

不可忽视的是,2020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其中“两新一重”中的第一个“新”,就是指新基建。人工智能则是新基建发力的技术支点之一。人工智能赛道上的竞争与合作既有利于技术进步,也将有利于新基建的推进。
小编手记:
那么多的AI主播扎堆“上岗”,一时连名字都搞不清哪个是哪个。从接收信息的角度,AI主播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未来,真人主播不会完全被人工智能代替,但是大概率会替代很大一部分,就像工业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作业一样,不可逆转。
然而,或许除了获取信息,我们还需要沟通,真诚的沟通带来安全感、愉悦感、被需要感。想起电影《她》,主人公人西奥多购买的人工智能系统OS1萨曼莎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西奥多逐渐敞开了心扉,然而结局是意料之中的,萨曼莎终究属于虚拟世界,属于算法和技术,西奥多以更深的孤独收场。
主持人播音属于人际传播,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事,不会被彻底取代。有亲和力、提供优质内容的主持人永远被需要,让沟通的初心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