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传媒变局,“敢写敢批”的华商晨报告别读者

据悉,辽沈地区知名报纸《华商晨报》将自明年起停刊。沈阳媒体人的朋友圈里,满是“华商晨报,永远不想说再见”的文字。得知该报即将停刊,许多读者从昨天起纷纷去到报社,合

媒通研究院 墨林 | 12/27 17:12 | 阅读: A+

多个消息源向媒通社(ID:mts1000)透露,辽沈地区知名报纸《华商晨报》将自明年起停刊。沈阳媒体人的朋友圈里,满是“华商晨报,永远不想说再见”的文字。得知该报即将停刊,许多读者从昨天起纷纷去到报社,合影留恋。

这是《华商晨报》的第十八年,不出意外,也是《华商晨报》的最后一年。今年年初,社长兼总编辑刘庆在晨报微信号里说,“技术进步终是汤汤之水,不可逆转,只有顺应和学会应用方为正途。”

遗憾的是,《华商晨报》在媒体融合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无法改变大局,被寄予厚望的网易辽宁也没有带来更大惊喜。“窗外阳光明媚”,纸媒却要独享一场寒冬。

资料显示,《华商晨报》是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的一份综合类都市生活报,隶属于华商传媒集团。报纸立足沈阳,辐射周边城市,以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为立业之本。过去十八年里,《华商晨报》多次获得“全国都市报30 强”、“中国十大都市报”、“中国地标大报”、“最具广告传播价值都市报”等称号。

它在沈阳报业市场的历史还要追溯到2000年的3月,当时,《华商晨报》复制《华商报》模式登陆沈阳,试图将《新文化报》迅速抢滩长春的成功故事在辽沈地区重演。

当地媒体人介绍,与根基稳固的《辽沈晚报》和《沈阳晚报》相比,后入局的《华商晨报》较为激进,尤其在民生调查报道上屡有佳作,迅速得到市场青睐。这三家都市报,也一度成为沈阳报业市场的三雄,竞争非常激烈。

华商晨报2

这几年纸媒全面进入转型期后,沈阳三大都市报都出现了减版现象,《华商晨报》常规情况下只有8个版。此外,从2017年8月开始,《华商晨报》率先提价,由零售每份5角钱,上涨到1元钱。有文章称,因为提价幅度过高,沈阳部分报刊亭选择拒卖《华商晨报》。卖报的人说,“晨报给我们的批发价提到8角钱,零售涨到1元钱,本来就卖不动的报纸,这样谁能买啊?”

这些动态释放的信息主要指向经营上的困难,也可以说,为这份报纸的停刊埋下了伏笔。

“没能活过2018年的《华商晨报》,在百姓心里,最怀念的,不是报社曾经高达几亿的广告,不是多达几十万的发行,而是曾经的敢写敢批,能为百姓多说几句真话。”自媒体“萧十三郎”的评价,足以凸显这份报纸曾经的特质与价值。

《华商晨报》现任社长、总编辑刘庆在一场论坛上也曾郑重地总结自己所供职的这家报社的作为:“华商晨报植根辽宁,深耕沈阳,我们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尽了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的工作也载入了城市传播的史册,我们的作用和贡献甚至远远大于今天所显现出来的成果。华商晨报和这座城市、这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相伴相随,我们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

此外,作为著名作家,刘庆本人的创作成果也是丰富的,从1997年到2017年,他的三部长篇小说《风过白榆》《长势喜人》《唇典》在《收获》杂志上刊登。《唇典》一作获得第七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构”;继贾平凹、莫言、王安忆、阎连科后,刘庆成为第五位获此奖项的内地作家。

刘庆笔下人物间的悲欢离合,让读者感慨唏嘘。而此刻,《华商晨报》也迎来一场离别。

“永远不想说再见”的横幅表露了这群笔耕不辍的报人对这张新闻纸的惜爱、不舍以及“行吟诗人”般的从容和感伤。但都市报艰难的营生和融媒变革的大势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的复杂性超出个人的体会。

目前,随着华商晨报推出历史舞台,东北已有6家媒体发布休刊启示:时代商报、时尚生活导报、黑龙江晨报、大连地铁报、新商报、华商晨报。它们都曾光彩夺目,共同为东北大地的新闻传播事业努力,但在东北新闻界经历传统媒体跨界整合的当口,却不得不以一种离场的方式来促进整体的发展。

“有时候,停下来,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令人欣慰的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这艘崭新的媒体“航母”已经进入公众视野,这让我们意识到,浮冰之下是新事物的萌生,传统媒体的生命力坚韧如初,东北新闻传媒事业会在这种蜕变之中跨上新高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