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智慧,尽在央视这档宝藏节目里

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自信。

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生活日益重视,中医药文化也持续焕发出强大的活力。近年来,在《“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的持续推进下,一批聚焦中医药文化独特价值的文化节目脱颖而出,以创新内容形式,传达着中医药文化丰富的时代内涵。

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应运而生。此前,节目已经用十期角度各异的精彩内容呈现,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了多元、深度地挖掘与展示,打开了数千年以来,一扇扇传统文化与研究创新共融交织的健康宝库之门。

当中医药文化里的养生“棒棒操”与西方健身“棒铃操”相遇融合,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在近日《中国中医药大会》第十一期节目开场,一场“融合棒棒操”又让我们看到了中西方健康理念的殊途同归。通过专家解读,观众深刻理解了“融合棒棒操”这种跨文化的健身方式如何通过刺激穴位、强健肌肉,达到健康养生的目标,而这一创意舞台设计也巧妙地预示了节目主题——衷中参西。

作为《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一季的收官作,本次“衷中参西”主题节目集结了国内十余位顶级权威中西医专家、学者、中西医领域的领军人物等,通过科学权威理念和独特的呈现形式,进一步展现了中医药文化在当代发展兼容并包、开放创新的积极风貌。

衷中参西:守正创新,融汇中西医之精华

开启“宝葫芦”是《中国中医药大会》节目中的重要环节,每次开启都会为观众介绍一部中医典籍或者展示一件与中医药相关的文物。在第十一期“衷中参西”中,第一个“宝葫芦”就是清代张锡纯所著的中医典籍《医学衷中参西录》,其中就有中西医结合第一方“石膏阿司匹林汤”。通过专家对这一奇妙单方的深入解读,观众也直观感受到了中西医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互补性。

中医药文化与西方医学的融合趋势,也是新时代健康领域的一大亮点。国家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把“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那么,中西医结合如何在具体的技法上体现?第十一期“衷中参西”在“医见匠心”环节展示了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恶性肿瘤方面的多种实践,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法的精妙结合,不仅生动诠释了中西医结合的深刻理念,还借助嘉宾的亲身参与和互动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和教育价值。

据介绍,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陈可冀院士引领团队致力于活血化瘀冠心病的研究,研究出的冠心二号方在临床实践当中使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从70%提升到了88%,现在这个成果已经辐射到了国外。

而在“慢阻肺”的讨论展示环节中,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董竞成教授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了慢阻肺治疗中常用的药物类别,他指出中医在千年前就已经使用类似现代药物机制的草药,如麻黄与洋金花来治疗类似慢阻肺的症状。节目还介绍了一套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易韬老师团队研发的“益气养肺功”,旨在通过特定的呼吸与肢体动作,结合中医养生理念与现代康复技术,帮助改善肺功能,提升体质。

为了使复杂深奥的医学知识更加贴近观众,《中国中医药大会》节目设计了极具参与感的互动环节,巧妙融合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学,生动展现了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实际运用。

如“衷中参西”节目所展示的中西医结合针刺疗法“套管式腕踝针”就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它源于中医针灸,再结合西医的静脉输液留置针等技术进行改良,不仅几乎无痛,还能够让留针基本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治疗的精确度,还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传统针灸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后的有效成果。

节目中,本期艺人嘉宾国家一级演员范明参与了辨识心血管疾病患者舌象的环节,既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普及了中医诊断中的舌诊知识,加深了观众对诊断过程的理解。这样的互动体验与实用知识普及方式,使得原本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内容变得易于接受,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和教育价值。

在《大医传承》的古今大医对话演绎中,张锡纯与沈自尹两位中西医结合大家跨越时空对话,在演员的深情演绎下,传达出了古今大医衷中参西、以古为新、笃学不倦、汇通中西的理想抱负,以及对中医药学事业的执着探索。

“中医西医是一家,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应该相互学习与包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精髓,提高诊治效果,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中医药现代化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正如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可冀教授在节目连线中所提到的这样,《中国中医药大会》在第一季最后一期节目中以“衷中参西”为主题,也传递出了对医学发展中西协同、互补互鉴的期望。

相信通过《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一季收官节目“衷中参西”的多元呈现,不仅可以让观众见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沿成果,更能够激发起社会各界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探索热情。

开宝葫,寻医脉,启航中医文化新篇章

十一期节目以来,《中国中医药大会》以“开宝葫,寻医脉”为主线,解锁了中医药文化的新时代传播密码,将创新节目设计与医学知识普及完美融合。节目在“开宝葫”环节中采用先进新颖的VR舞台表现技术,将“药葫芦”幻化为珍贵文物、医学典籍、当代改编节目,还有“AI五禽戏系统”等多种全新科技体验,直观、鲜明地为中国中医药文化的节目内容表达赋予了兼具传统美学、现代感、科技感的文化色彩。

节目中既有对古代名医事迹的致敬,也有对新时代中医人才的展示,形成了古今对话的格局,展现了中医精神的代代相传、医道传承与创新并举,通过展现年轻一代中医人的风采,强调了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在“益母春晖”篇中,从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胎产书》,展现了中医妇科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节目更是从多角度解读中医对女性健康问题的诊疗智慧,深入挖掘了中医妇科在当代的创新活力。

而在“泽被婴孺”这一期中,《中国中医药大会》又带领观众见证了中医药在小儿科中的奇妙运用,通过《小儿药证直诀》了解儿科大家钱乙的思想和医术,与专家一起通过小儿指纹辨别健康状况……

望闻问切、古今有方、中华本草、骨伤有术、针灸天下……通过十一期节目的全景呈现,《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一季生动展示了中医药在疫病防治、未病先防、日常养生等不同领域的独特智慧,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也展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奏鸣。

不仅如此,节目更是在全球化视野下,强化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走出去”的时代命题,展现了中医药文化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介绍给全球观众。中医药作为全球宝贵的健康资源,其独特魅力得以被全世界所认识。

总体来看,《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一季深入挖掘了中医药文化的精妙技艺与价值内核,通过故事讲述和权威专家的解读,以生动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宽广的视野,增强了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