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选角,一门学问

综艺嘉宾的选择标准与搭配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披荆斩棘的哥哥》《这!就是街舞4》《明日创作计划》《少年说唱企划》《舞蹈生》《脱口秀大会4》《中餐厅5》《中国好声音2021》......节目几乎一周7天不停息,综艺圈近期热闹非凡。

与此同时,那英因工作安排退出中国好声音现场录制、张雨绮因不满芒果TV剪辑,和李柄熹退出女儿们的恋爱4录制,虽然一个是前期与节目组早就商定好的决定,一个在后期也以友好协商收尾,结局都算圆满,但依旧引发了一阵热议。

对综艺节目而言,嘉宾是门面,也是整个节目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到该节目制作、招商到收视整个流程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如今综艺节目扎堆,一档节目要想跑出来,没有几个吸引人的嘉宾无法泛起较大水花。

此刻,综艺内容在与嘉宾进行碰撞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一些并不被看好的嘉宾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中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惊喜,让观众路转粉,而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圈内老将如韩红、宁静、孙红雷等似乎正在经历着与综艺的不适配,其表现引来网友一阵阵热议。

综艺嘉宾的选择标准与搭配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人没那么难找了,

流量与艺能感也不再重要?

“找嘉宾变得比前两年容易一些。”如今综艺节目扎堆而上,但资深综艺编剧可可(化名)却感受到现在的嘉宾没那么难找了。

去年综艺咖缺乏是综艺市场的一大命题,有着不错艺能感和流量的艺人频繁出现在各大综艺中。郭麒麟在《漫游记》《最强大脑3》《奔跑吧4》《密室大逃脱2》《向往的生活4》《拜托了冰箱6》中露面,其中不少都是节目常驻,同样蔡徐坤也在《青春有你2》《奔跑吧4》等节目中承担重要角色。以及平台也出现了一档专门选拔综艺咖的节目《认真的嘎嘎们》。

今年这种现象依旧存在,且越来越多的新老面孔不断在各大节目中串场,如宁静、那英、孟子义等都成了综艺常客,但可可却发现他们找嘉宾的难度降低了,因为“越来越多传统平台开始退出综艺节目的竞争”。

竞争对手变少,必须要有的新人多了,人就相对好找了。

“二线卫视基本对综艺咖没有需求,现在主要是三大视频平台,加上湖南和浙江卫视在抢人,而视频平台也力推自家选秀节目出来的人。”可可表示,他正在参与的一档节目中的一位嘉宾就是平台“放进来的”。

但风险也随之而来。因为是新人,可可和团队对其综艺感强弱、能够在节目中制造出的效果,都不甚了解,“用我们熟悉的综艺咖肯定要更稳妥一点,用新人我们心里没有特别大的谱。”

与此同时,流量嘉宾也正慢慢失去号召力。“之前流量占据嘉宾选择标准的90%,尤其是新晋流量很吃香,这两年慢慢开始退化,个人估计流量的重要性占比退化到50%,而当下政策对娱乐圈的强监管,这种占比可能还要继续降低。”综艺制作人欣欣(化名)表示。

和流量一同减弱的还有节目对嘉宾艺能感的依赖,在采访中,不少综艺制片人在谈及选嘉宾的标准时,大家更多强调的是真实感,艺能感其次。

“对慢综艺而言,嘉宾的真实感肯定要大于艺能感。”《五十公里桃花坞》总导演谢涤葵觉得即便是节目中一个普通环节,如果嘉宾都敢于表达,出来的节目便会很真实。而他们最害怕的是嘉宾说话冠冕堂皇。在谢涤葵眼中,那些内心炸开锅、但表面波澜不惊的人演电影、电视剧可以,但不适合综艺,综艺节目还是需要活生生的人。

谢涤葵第一次见到彭楚粤时,就觉得这是个孤独、自卑、低气压的人,与以往见到的很多嘉宾都不一样,但这是一种特质,代表了生活中某一类人群。在节目中,彭楚粤也将自己的这一面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能够无遮掩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节目组和嘉宾的共同需求,在此之上有的嘉宾可能更加直率,有的更加搞笑,有的可能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小心思,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节目也会更加好玩。”

对于“艺能感强的人”是否稀缺,《为歌而赞》总制片人芦林认为“关键还是要努力实现让合适的内容遇到合适的人。每个导演团队对艺人嘉宾的选择标准有所不同,会有各自的思考和侧重,艺能感虽然是一个艺人的重要要素,但从来也不是输出的唯一路径。”

“在现在的综艺节目中,制作单位会更注重挖掘和探索嘉宾的表达意愿,虽然表达形式多样,但不论任何形式,主观表达的意愿真的很重要。”芦林强调。

即便如此,大家也没有否认流量、艺能感依然是嘉宾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它们发挥的作用正在一步步降低。

多人嘉宾如何搭配?

嘉宾的咖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节目的量级。特别是如今随着节目体量的不断增大,多嘉宾间如何排列组合是综艺制作人一直在研究的一门学问。

可可告诉骨朵,一档节目的嘉宾大致会冲着三个维度去码。第一个要有level担当, 这个人要有一定的江湖地位,能镇得住场子,他未必需要有多大流量,但会时不时输出一些价值观,比如汪涵、宋丹丹都属这类;第二就是流量担当,可以吸引年轻人眼球;另外就是杨迪、金靖这类有梗的嘉宾。

一般情况下,任何节目都会从三个层面考虑,然后制作团队再根据节目特点排兵布阵,而level担当是最主要因素。

核心嘉宾得紧着先行,谢涤葵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核心嘉宾影响着节目的真实感程度。“确定了几个关键的人,我们大概就能够保证这档节目有不错的效果。”

在《五十公里桃花坞》中宋丹丹的气场和话语权最强,而谢涤葵也从聊天中就发现宋丹丹非常懂节目,且乐于展现自己真实的生活、性格、想法。而她的真实也带动整个桃花坞的坞民更加开放地去表现自己,让节目碰撞出了不少火花。

与此同时,其他嘉宾也很在乎同台的核心人物。“艺人都会问这档节目还有谁参加,一旦听到有资深前辈的名字,大家的参与意愿也会更高些。”欣欣直接挑明。芦林告诉骨朵,于人之常情,知道对方是谁才好展开话题和沟通,这是很常见也很必要的前期了解。

而嘉宾之间的碰撞交流决定着这档节目的精彩程度,不同年龄、性格、认知的人如何组合从而制造出更大火花,是节目组思考的重点。

《五十公里桃花坞》作为一档主打陌生人社交观察的节目,谢涤葵觉得如果嘉宾之间的相处没有意思,节目便是非常失败的,“不管设定的前提是何种逻辑,真正的看点还是节目中展示出的人际关系。“

因此导演组在前期便通过生活中找朋友的方式预设嘉宾间的反应。

“多嘉宾碰撞出的化学反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很类似,与自己个性相同人搭在一起就会很舒服,如果两个人都非常有主见,就可能会发生争执。”而在《五十公里桃花坞》嘉宾自由结组时,李雪琴、辣目洋子、汪苏泷自动组成东北小组,也在侧面上说明了个性、年龄、地域接近的人会更多地选择待在一起,他们日常发生的逗趣与幽默也让节目有了稳定的综艺感。

而可可认为,虽然节目形式和流量艺人一直在发生变化,但经典模式还是嘉宾组合最好用也是最容易出效果的公式。在他心中,《花儿与少年》《乘风破浪的姐姐》都是经典模式的突出代表,展现了综艺节目最常用的人物搭配技巧:把两个性格差别极大的人如急性子和慢性子的人,或者一个性格直爽与一个很作的人,搭在一起,双方就会看不惯,然后中间再配一个高情商的人充当润滑剂,这个节目就会很好看。

人与事情变多,节目的矛盾冲突点也就多了起来。

如何通过综艺圈粉,

保持自身的新鲜感?

综艺节目越来越多,节目组一边寻找新鲜面孔,一边也让大众耳熟能详的综艺咖们刷新着自己的露面频率。对节目组而言,如果能挖掘出一些大众不熟悉的艺人,或者让大家看到这个人的另一面,也说明了节目本身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这是他们每次做综艺时会反复思考的问题。

谢涤葵坦言,起初他们也担心把孟子义拉进《五十公里桃花坞》是否会让节目好感度下降,但最终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与张翰、郭麒麟的相处中,孟子义身上的钝感力被极大释放出来,并成功圈了一波路人缘。“如果节目本身设计成功,那么便可以给嘉宾足够空间展示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个性和魅力,”谢涤葵觉得孟子义不太适合竞演类综艺,因为在竞赛节目中,艺人的个人空间会被完全压缩。

如今孟子义参加的《女儿们的恋爱4》正在播出,网友也一点点撕掉了对她之前的固有评价,成功圈粉。

物理上,人确实是同一个人,但在情感情绪和表现上,这个人又会有多元可能性。就好像有的人穿T恤很阳光帅气,可他未必能驾驭沉稳低调的西装,芦林觉得一个节目的探索内容和呈现风格,和它所邀请的嘉宾的当前状态、发力重心、规划路线是否匹配都密不可分,以及导演的挖掘和塑造功力,他也表示,节目组不排除做反差化的探索。

可见这需要艺人和团队懂综艺内容,清楚什么样的综艺适合自己。欣欣觉得现在很多经纪人不懂节目,“其实竞演类节目可以为大多数艺人带来新增量,而那些纯消费艺人隐私的节目,如果设置存在缺陷,热度也跟不上,本质上是在消费艺人。但与此同时,如果把路人缘没那么好的演员、偶像,放到生活观察类综艺跑一圈,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

在欣欣眼中魏大勋和杜海涛非常懂综艺内容的玩法。“魏大勋总乐意在节目中扮演‘猪八戒’角色,海涛给大家的留下的印象是半傻人设,”但在日常接触中,欣欣发现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但就是凭借这种有点憨的特点收获了大家的喜爱。“综艺给艺人带来增量还是减量,与艺人是否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样的节目可以讨好观众,真的有很大关系。”这一点欣欣非常肯定。

特别是对常驻节目的综艺咖来说,分寸感的拿捏十分重要。一个人即便拥有再有强大的综艺感,但若频繁在综艺里露面,大家也会对其丧失新鲜感,久而久之,甚至产生不适。

“如果观众在节目里发现艺人展示出的性格特点和自己了解的并无不同,自然不会有新鲜感,所以最好艺人能在各个节目中展示出自己的不同魅力。”谢涤葵表示,但同时他也觉得,擅长搞笑的艺人总体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一般来讲,大家不会对幽默搞笑厌倦,像杨迪这样的综艺咖也可以一招鲜吃遍天。

与此同时,谢涤葵感受到高智商艺人越来越多了。为《五十公里桃花坞》选嘉宾时,面对李雪琴这位口才了得但从未接触过的嘉宾,谢涤葵起初也是拿不准的,最终在《吐槽大会》大放异彩的李雪琴同样也在社交观察类节目中表现得十分漂亮。

此刻,综艺节目的多样让综艺选角方法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无论是节目组还是艺人,只有在激烈竞争下,更精准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人与内容,节目才能释放出最大效果,从而获得双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