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深夜发长文,6亿人围观:人真的不该活成一团情绪

不要不知不觉间把自己活成了一团情绪。

不久前,李佳琦发长文登上热搜。

起因是这样的——

在李佳琦发文前某天的(2月23日)直播过程中,有个人一直刷屏骂他的小助理,说的话特别难听,比如:“小助理好油腻”、“小助理嘴贱”等之类的话语。

小助理和李佳琦说,李佳琦没有在意;

没想到过一会儿依然有人骂,小助理再次告诉了李佳琦;

李佳琦说:“我不说这件事,并不是因为我怕得罪粉丝,而是我真的回应过很多次关于有人在直播间骂人这件事了,不想在直播中的时间里专门去cue一些无关的事儿。”

直播结束后,李佳琦就在深夜发布了这篇长文。

其实只要了解过李佳琦经历的人,应该都会知道小助理(付鹏)。

在李佳琦没火的时候,付鹏就给到李佳琦很多力挺和支持;

(还没火的李佳琦,刷屏的就是付鹏)

在李佳琦直播的时候,付鹏的业务能力也无可挑剔,熟悉美妆产品,能在李佳琦说到产品名称的时候迅速反应过来,找出来给李佳琦;

在直播过程中,付鹏也能给李佳琦起到很好的提醒及救场作用。 

没想到,随着李佳琦的走红,小助理也成了公众人物,受到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指责与谩骂。

有很多人开始抨击他“情商低”、“不会说话”、“杠精”,说李佳琦直播翻车都是因为他;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评论都涌向他,说他不配给李佳琦做助理,建议李佳琦助理“轮岗制”;

付鹏曾经试图隐忍,有时候直播不露脸,甚至不出声,但没有想到,各种猜测更多了......

在我看来,李佳琦的三观真的很正:“我的直播是大家来挑选产品的,而不是来传达负能量的。” 

而真正应该反思的,恰恰是那些动辄血口喷人、凡事都喜欢在言语上“胜人一等”的人,因为他们正不知不觉间把自己活成了一团情绪。

01

一年多前的来访者丹丹(化名)在咨询前备受困扰。

只不过,丹丹遭遇的困扰不是在网络上,而是在现实的工作中。

原来,丹丹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咨询前的一段时间,她遇到一个客户M,声称两年多前买了他们公司的某件产品,说当时产品质量有问题,但是有事耽误了一直没有前来联系退货。

结果前几天M收拾屋子又翻出来了这件产品,于是联系当时的商场,商场称过了退换期限不予处理,结果M不依不饶,找到了这家公司,不知怎么要到了丹丹的联系方式,于是对丹丹开始“死缠烂打”,左一个电话又一个电话,一个问题颠来倒去地说......

丹丹这边明明感觉已经说通了,可M又打来电话,又来一次沟通和讨论......

等丹丹放下电话才发现,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约好的客户还没有来得及拜访,需要回访的电话也没来得及电话。

根据丹丹的叙述,从M找上她到她向我们这边求助咨询的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和客户M的纠缠像是一场噩梦,因为M常常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给丹丹电话,而且一直喋喋不休。

从开始的退货诉求,到后来针对丹丹回复不当的地方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这让丹丹不堪其扰,但又担心毕竟这是客户,况且对方如此难缠,万一处理不当会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呢?可如果你一直和这样的客户纠缠,确实会影响到自己的很多工作啊......

这该如何是好呢?

想要真正解决类似这样的困惑和问题,就不得不从M这类人的心理层面说起。

02

毋庸置疑,不论是网络中还是现实中,你总会遇到这样一类人,那就是不论你们就什么话题进行讨论,这些人都习惯情绪用事,并且都希望在言语上占据上风。

只要能占上风,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诋毁、谩骂、攻击等等招术全部拿来使用,可谓“不择手段”。

他们通常的表现就是——

如果得了理,势必不饶人;

即便不占理,也要想着办法搅个理出来......

事实上,这些人的表现,用一个通俗的词语来描述,就是“好胜”。

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好胜”属于个性品质,但好胜表现在什么地方,结果却大不相同:

如果表现在科学技术上,可以成就伟大的科学家;

如果表现在政界,可能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如果表现在技术项目上,可以成就能工巧匠;

如果表现在虚荣上,则不论工作还是生活中,不论有理没理,都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如果在网络上,很容易成为“喷子”;如果在现实中,就是人们常说的“杠精”)......

问题在于,同样出于虚荣心,为什么有的人遇事就能表现出很好的情商不去与人争论,而有人则分分钟爆肝,非要争出个高下,稍微一点儿不如意就恼羞成怒、暴跳如雷呢?

《知觉成长模型》中对于这个现象做出了解释,大意如下:

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建立的知识结构不同,在遇到冲突或争论的时候,情商好的人,实则好胜心和虚荣心这两个点都很兴奋,好胜心令这个人渴望取胜,虚荣心令他们掉不下面子,与此同时,其他知识领域同样处于亢奋状态(例如,觉得争论会伤及感情;认为自己已经处于上风,别人会认同自己,现在应该给对方保留面子,让对方好下台,等等)。

也就是说,在众多知识的共同作用下,当事人尽管有好胜心和虚荣心,但会根据当时的场景做出最佳方案判断,比如做出“见好就收”、或者“不必争论,有更好的办法”等等判断,然后这些知识及判断帮助当事人平复激情的情绪。

换句话说,这种情绪控制力的背后,离不开当事人的知识结构和根据情境做出的判断——这才是有些人在争论乃至冲突面前,会表现出冷静、理智的重要原因所在。

而如果一个人只有好胜心和虚荣心,却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判断力,就会全然不顾当时的情境,更不会冷静考虑得失,只会全力以赴地宣泄情绪,或者争夺言语上的胜利——这种人,往往不知不觉就活成了一团情绪。

03

在网络上或者现实中,如果我们遇到了类似这种“喷子”或“杠精”,该如何应对呢?

在这个方面,蒂姆·法瑞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棒的思考工具,在此分享如下:

我们每个人最好要在事情变得最坏之前提前预想。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提前预想最坏的情景及所恐惧的细节,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行动来摆脱恐惧。

那么,具体要如何做呢?

标题1:【如果我·····?】

它代表着让你感到恐惧或者焦虑的东西,可能是结束一段关系、辞去一份工作、面对人际冲突......任何一项让你感到恐惧的事情。

纵列第一栏为“定义”,我们需要写下所有预想中最坏的事情;

纵列第二栏为“预防”,即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预防这些事情的发生,或者至少降低发生的可能性;

纵列第三栏为“修复”,是指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了,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减轻损失,或者可以向谁求助?

标题2:【一次尝试或者部分成功会带来哪些好处?】

当我们想要有所行动的时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自信,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标题3:【不行动的代价】

如果我们想尝试新的举动但举棋不定的时候,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下,如果错过这次行动或决定,后面会发生什么情况?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李佳琦,直播中有个人总是各种恶语骂你的助理,你打算如何做?

标题1:【如果我这次选择维护助理,会不会影响粉丝对我的评价?】

定义:最坏的结果是一些粉丝取关,从而影响我的名誉,进而影响到视频的播放量和转化率,可能会影响到广告收入。

预防:后期可以通过产品把控等一系列举措,通过更用心更负责的推荐,吸引到新的客户群体,对粉丝数、播放数及转化率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修复:如果出现了最坏的结果,我李佳琦还可以通过网络发声的方式,澄清态度和立场,真正认可我的粉丝不会因为我维护助理而转身离去,那些不知情的人可以通过我的声明,对事件有个更全面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标题2:【如果选择回应网络喷子的恶语相向,万一成功了会带来哪些好处?】

很显然,首先团队之间的情感联系会更为紧密,其次也会引发大家对网络暴力的思考,最后因为个人的网络影响力,还可能促成网络舆论环境的净化,等等。

标题3:【如果这次不回应,会有哪些代价?】

很显然,如果依然和过去一样不回应,那么这些人依然不知畏惧,可能会加剧对小助理乃至整个团队的抨击和言语中伤,因为过去选择了隐忍,但事实表明,这些人从来没有因为我的隐忍而有所收敛。

经过分析之后,如果你是李佳琦,想必这次也会选择维护助理。

而对于文中的丹丹乃至工作中遇到类似困境的你我而言,又到底该如何应对呢?

不妨采用这个思考模型,试着分析下,想必就能找到自己的答案了。

“当你培养人际关系时,你的原则和别人的原则将决定你们如何互动。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原则的人才会相处融洽。没有共同价值观和原则的人之间将不断产生误解和冲突。”——瑞·达利欧《原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