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剧”批量诞生:保守的编剧与不羁的观众

如今“烂尾”成为常态,究竟这个锅应该谁来背呢?

“编剧不觉得这剧情很狗血吗?国产剧永远都是这种套路!”

打开豆瓣,这两句几乎是今年几部热播剧出现最多的评论,从《下一站是幸福》《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三十而已》到正在热播的《以家人之名》《琉璃》,网友们怒刷着差评。如今的剧集真的越来越容易高开低走,烂尾了。

359F5BB9-56AC-4ED5-92C9-B09AE328ECF8_4_5005_c琉璃编剧回应网友质疑登上热搜

原因也不复杂,这些剧在前后给观众的反差太大。直奔当下女性社会热点话题,前几集故事节奏奇好,这些剧一度被认为冲击今年爆款的种子选手,热度屡屡突破新高,但在中后段、结尾几集,崩不住了,强行合家欢结局、人设崩塌,Bug太多,让大家止不住打上一星差评,口碑断崖式下滑。

在观众看来,逻辑不清、模板化制作,强行修改剧情、人设,身为文字工作者犯这样的“错误”是难以原谅的,编剧能力遭到质疑,“现在的编剧都怎么了,以后只要是这个编剧的剧就不看了。”内容制作者们有些无奈,同时也觉得有点冤。

一部剧的露面,就像登山一样,先跨过编剧本身这道坎,然后再迈过平台、制片、导演、演员的坎,后期宣发也会参与进来。每一部分都砍一刀,作品不断被减分。而且“换个结尾观众就能满意吗?也不见得。”他们都很疑惑,这些热播剧的逻辑没问题,是符合常理的,怎么大家就不接受呢。

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女性意识觉醒,观众对圣母人设、爽剧强行大团圆愤愤不平,但创作者们觉得,故事最后一定要温暖,在观众审美与主流价值观的反复撕扯下,投射现实话题的现实题材、女性题材剧一次次成为烂尾的高发地。

如今“烂尾”成为常态,究竟这个锅应该谁来背呢?

烂尾不只是编剧的锅,

如何一步步被砍

大家都在拼命抢开头,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

提到烂尾,编剧月关直指当下的创作误区。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开头,忽视了创作本身的内在规律。越来越多的剧像当初考评网络电影似的,前六分钟要耳目一新抓人眼球,剧集现在也从前三集一步步缩减,两集、一集、半集、十分钟……”

近两年视频平台掌握了剧集的生杀大权,短视频的到来,受众注意力又一次被缩减,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到先声夺人,便成功了一半。而平台对短剧的推崇,又让创作者在创作时,能短一点再短一点。

开头决定了该剧能否拉住观众,带动会员增长,平台自然十分看重。他们会花很大工夫琢磨前几集的细节,到后面就不那么用力了。

于是,创作者们使劲磨着开头,将重口味、精彩的故事点、矛盾冲突都码在前几集。编剧汤祈岑坦言,在前十场戏中,有的创作者都会对每场戏中的人物性格深挖,但在后十场戏中,可能只要三四场戏,保持人物性格就好。

为了追求爆头,满足“七分钟定生死”的收视法则,编剧将极致高潮前置,而后面应该推向高潮的情节无潮可推,造成情节坍塌和烂尾。这样的乱象让编剧高璇感触颇深。

剧本前后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为了让前半部分好看,编剧埋下了很多伏笔,而后面受限于创作能力、篇幅,就发现自己收不住了,最终不得不匆忙结局。

凭借前半部分的出色表现,《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曾被认为是剧集市场中的一匹黑马,但在收尾时,编剧团队却选择将结尾落到现实上,把发生的一切解释为女主的黄粱一梦,观众发现自己原来只是看了个寂寞。更重要的是,当大家用“穿越”这一逻辑进行倒推时,根本无法自圆其说,越来越多的观众怒打差评。

F7F47D12-0049-43C7-B94F-2FDD7495B2D6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外部意见也让创作者一再妥协。“内容创作者被当成了枪手,凡是能说得上话的人,都对编剧指点一番。”月关表示。与平台、资方审美不一致,是汤祈岑最害怕遇到的问题。

置身其间的编剧,在前边编筐编篓时还能挣扎一阵,但到了收口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这根本不是自己要写的内容,而且在几方的斡旋中,编剧的斗志也一点点被消磨,最终向投资方屈服。“你们想要怎么样结局,我就给你们安上去。”

导演、演员也推卸不掉责任。

近两年流量失灵,观众对演员演技变得更为严格,演员的一举一动、微表情都可能登上微博热搜,成为评判剧集优劣的重要指标,而模板化、纸片化或者太过用力地表演,一不小心都会让这部剧被再砍一刀。

家庭剧《以家人之名》的CP大乱炖被大家怒怼,但感情线的到来并非空穴来风,凌霄给尖尖送内衣、告诉尖尖勾肩搭背可能会被老师误认为早恋,这些剧情都暗含着凌霄对尖尖不同于兄妹的爱,但因为导演指导和演员演绎,让凌霄这一角色还是差了一口气,两人之间那层朦胧的感情线未被观众明显察觉。

就这样,一部剧,编剧、平台、制片、导演、演员等,每一部分都砍一点,作品被一点点减分。

主流价值观与观众审美错位,

现实题材、女性题材成高发地

除导致烂尾的常规原因外,催生烂尾的新元素也出现了,复杂程度更高。

“我们也不知道观众想要什么样的结局,难道换一个结尾观众就会满意了吗?”孙雯姬觉得《下一站是幸福》《三十而已》《以家人之名》都是符合剧作逻辑的。

在拿到剧本时,他们往往会通过三个问句衡量一部剧的结尾是否恰当。“结尾与故事走向在逻辑上有没有偏差?是否完成了人物的弧光?有没有解决故事中提出的问题?”文学策划李明也认为,如今这些剧,都是按照规范的思路去做的,它们是符合标准的。

这便与当下观众审美产生了分歧。

如在《下一站是幸福》中,编剧试图将现实生活中人“贪婪”的本性在女主身上展现出来,但观众不接受。女主贺繁星纠结在大男孩元宋与霸道总裁叶鹿鸣之间,当她与男二在一起时,依旧对男一默默不忘,这一举动被大众直接打上“渣女”标签。

8C337AD6-A827-4692-83AC-70F14EDFD220

还有一个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情深深雨蒙蒙》中的何书桓,报社记者身份,背后又有一个外交官父亲,加上自身的才华加持,何书桓成为琼瑶剧中经典的大众情人。如今当大家再重新审视这一角色时,一直徘徊在依萍、如萍之间的做法,让他直接被大众判定为教科书级别渣男。

“逻辑合理、人物弧光、解决问题”是编剧们评判结尾合格与否的标准,观众则更为严苛,标准已经提升到人性的摇摆上,剧中身披光环的男女主,从始至终要保持更高的道德底线。

主流价值观与观众审美已经出现错位,而这种错位正更多的发生在现实题材中,特别是女性题材剧中。

大众审美已经发生了一轮又一轮的变化,从《甄嬛传》开始,大女主大范围取代白莲花,如今具有强烈独立意识的都市女性又成为主流。但即便人设发生改变,对大多数编剧来说,也不会对故事走向产生太大影响,“题材决定了这部剧的结局。”汤祈岑认为。

现实题材大多数都会以一个平稳的调子收尾。

9ECB4F43-3E2D-45F4-982E-A1588097DC0E

《都挺好》中的苏大强,前期表现出来的自私、懦弱、势力,将一个反面的父亲形象发挥到极致,但在结尾,苏大强患上阿兹海默症,用私房钱给女儿明玉买习题集,父女拉着手回家,就这样作精父亲重新得到了大众的同情,《都挺好》最终还是回到了人性温暖的底色。

《三十而已》的结尾也是温和的,第三者林有有全身而退,顾佳卖掉公司、房子,为出轨的丈夫收拾烂摊子。

但这样的结局让不少观众意难平,在这样一部诠释女性独立的剧中,顾佳为什么要承担丈夫的错误,触碰道德底线的第三者凭什么安全退场,《三十而已》的结局既不够爽,也未能脱离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评判标准,与新女性背道而驰。即便编剧解释,这样的处理折射的是顾佳作为女强人的担当,是更贴合现实的。但观众仍未买单。

不仅仅是编剧,制片人也一直在思考“一个特别劲爆、反常规的结局,与一个平庸些的结局,究竟该选择哪一个?”制片人孙雯姬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得出了答案,在结尾时有一些惊喜是好的,但不太希望冒险做一些反常规的设计和套路。“风险太高,没准这个创新就不被观众认可。”

对于创作者来说,现实题材在收尾时不能太过锋利,观众却急切看到爽感结局,这便造成了,创作者在剧集前面越使劲,节奏越爽,女性人物塑造的越完美,社会话题打磨的越尖锐,与后期大团圆结局的对比就越可笑,观众的抵触情绪一下子就爆发了出来。

如今,在主流价值观与观众审美的撕扯下,大家明显感觉到,现实题材越来越容易烂尾了,特别是女性题材,直接被观众烂尾预定。

被数据思维操控的情绪化,

终被反噬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市场对数据化与短内容的推崇已经被拉到了极致。大家沉溺于微博热搜、短视频等强情感、强情绪化的内容,于是宣发和创作者都试图在里面寻找更多红利,风险也随之而来,一旦太过用力,就可能对剧集造成反噬。

“前期宣传没有把握好度,过火或者带歪了帽子,也会让大众产生不满。”汤祈岑觉得。有些剧主题拔得太高,拉高了观众的期望值,而观众在追剧时,一旦发现并非如此,不满情绪就爆发了。

《以家人之名》一直打着温暖家庭剧的标签进行宣传,对“伪骨科”“CP线”等避而不谈,《三十而已》女性独立、30+等尖锐话题不断冲上热搜,观众的期望值被这些信息反反复复拉高,当最终结局没能按照预期的温暖、爽感发生时,质疑自然就上来了。

315FE495-2A4B-441D-83E0-3B07869D2D9F

社交媒体又将观众的质疑进行实时反馈,这种不满情绪继续被进一步放大。李明将这一现象比作去餐厅吃饭,好吃的菜不一定会给5星,但对其中的某一道菜特别不满意时,大家就会在气愤之下,立马给一星差评。

情绪化追剧已经十分明显,而数据化思维盛行,情绪操控创作的风向已经愈发严重。大家习惯通过数据找观众嗨点进行创作,这些热搜数字背后无疑都指到了同一个方向——大众情绪。

从数据中寻找创作逻辑,在捕捉到大众的某个情绪点后,立刻拿来进行简单粗暴的创作,诞生了金句剧。创作一再下沉、轻浅,人物越来越纸片化、模板化,缺少血肉,推动故事发展、传递情绪与主题的不是人物一举一动,而是演员在台词中硬说出来的。

这样虽然很容易触动观众共情,但十分危险。最极致的例子便是咪蒙,情绪是激烈的,但在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下,只是简简单单的摆了出来,没有进行剖析,最终落得一地鸡毛。

如今对影视剧中第三者,观众变得更加歇斯底里了。

早前《牵手》中俞飞鸿饰演的王纯,虽然是第三者,但有血有肉,剖开道德层面,观众能够从她的一举一动中,感受到人性的纯美,让人又爱又恨。如今大多数剧集都更多地利用大众对第三者仇恨的共情,进行刻画。人物纸片化,削平人性复杂性,挑动观众爱或者恨的二元对立情绪,迅速站队,投入共情。这样于短期观看效果有利,于创作是有弊的。高璇认为。

E96AF76E-D860-416E-B03C-3A96288942C0

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部剧在创作上的成功,但烂尾极为可惜。这背后编剧要负主要责任,平台、制片、演员等也不断给作品减分,而此刻主流价值观与观众审美错位、数据化、情绪化愈发突出,创作者如果不能准确捕捉当下大众情绪,让人物始终保持丰满,仅在最后强行拽回大团圆,最终可能就会落得烂尾的命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