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协评奖办回应中国新闻奖“空缺”情况

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现“空缺”是正常情况。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以下简称“两奖”)评选已落下帷幕。近日《中国记者》采访了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负责人,就“两奖”评选办法的调整思路、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亮点,以及如何通过评奖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下为文章节选:

中国记者: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从组织者的角度看,最希望通过评奖传递出哪些信息?

中国记协评奖办:今年是中国新闻奖创办30年。30年来,7000多件作品、数万名记者编辑获奖。这些获奖作品中所蕴含、所体现的品格和气质,就是我们希望通过评选传递的信息。总体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紧贴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人民立场,坚持正确导向,积极传播党的声音、阐释党的主张,充分把握时代特征,敏锐记录时代变迁,及时反映伟大社会实践,充分体现新闻舆论工作主阵地作用。二是体现新闻传播基本规律,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表现力强,社会效果、传播效果好。三是倡导“短、实、新”,鼓励新闻工作者改作风转文风,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四是鼓励融合传播,传播手段、传播技术追求创新突破,体现媒体深度融合传播趋势。五是经得起历史和社会检验,有效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总有一些“空缺”的项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样措施能够减少或者避免“空缺”情况发生呢?

中国记协评奖办: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现“空缺”是正常情况。从历届出现“空缺”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严格执行评选标准。在定评评委会评选时,候选作品未达到规定获奖条件,即一等奖候选作品没有达到实到评委的2/3赞成票,二、三等奖候选作品没有超过实到评委的1/2赞成票,导致评委会评选结果出现空缺。这一情况是评委意见的真实表达,对评选标准的从严把握,很难避免。二是在评委会评选结果公示期间,有个别作品被举报,经有关单位核查确有不宜获奖情况,被撤销获奖资格。对这一情况,我会根据新闻界建议,在多方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完善评选条件,同时,督促推荐单位报送单位强化审核把关责任,加大评选前审核把关力度,尽量避免问题作品参评和获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