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时效模糊消息获中国新闻奖

从第二十八届看第三十届评选,消息的时效性问题也算是有所改进。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每年评出获奖作品不超过350件。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共评出文字消息获奖作品24件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7件,三等奖15件。

按照评选办法,消息是迅速简明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作品,要求语言文字简明扼要,表述准确,逻辑清晰,有完整的新闻要素。第三十届中国新闻获文字消息获奖作品中,有4篇都属于时效模糊的作品。

具体为:获二等奖的新华社稿《把“放管服”变“管卡压” 甘肃省人社厅任性用权被问责处理》和获三等奖的中国财经报稿《兰考“焦桐”意外长成“摇钱树”》、人民陆军报稿《90后士兵杜富国以雷场壮举作答时代之问》、锡林郭勒盟日报(蒙古文)稿《回乡大学生三项发明为800多牧户节省1亿元》(汉文译稿)。

关于消息的时效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刘保全曾撰文:

对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23篇文字消息获奖消息作了一个统计,一等奖中的《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一文,使用的是“近日”占50%。

二等奖共8篇,其中《苍南叫停大渔湾围垦工程》一文,使用的是“这些天”;《收养脑瘫儿14年,环卫工夫妇感动众人》一文,使用的是“今年夏天的一天”;《安徽阜南8275名学生今年“回流”乡镇学校》一文,使用的是“日前”;《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一文,使用的是“如今”,占一半还多。

在13篇三等奖中,使用“日前”的有3篇,使用“近日”的有2篇,使用“几天前”的1篇,还有1篇无时间要素,也是占一半还多。(《新传播》第21期,刘保全:《让消息弱项强起来——兼评中国新闻奖部分作品》《新传播》第21期)

从第二十八届看第三十届评选,消息的时效性问题也算是有所改进。

附四篇稿件的参评公示原文:

01.把“放管服”变“管卡压” 甘肃省人社厅任性用权被问责处理

新华社兰州11月16日电(记者梁军)记者了解到,甘肃省委日前对任性用权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严肃问责处理,并在全省通报批评。5名干部受到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

人才流失多、引进难,一直是困扰甘肃发展的难题。今年2月,为了给用人单位放权,甘肃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4部门出台政策,将引进高层次人才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然而,甘肃省人社厅却于3月25日违规出台文件,将事后备案变相分为招聘计划备案、考试体检备案、审批结果备案等3个事前备案环节,实行"变相审批"。

通报说,甘肃省人社厅以"盖章"倒逼相关部门审批,要求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报备材料必须由甘肃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盖章后上报,否则甘肃省人社厅不予受理。今年1月23日,甘肃省人社厅发布了第一批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历时5个月才完成第一个引进博士的"备案",到7月底,还没有1名高层次人才真正引进落地。用人单位完成甘肃省人社厅的所谓"备案",至少需要省委编办盖章2次,省教育厅盖章7次。

通报指出,甘肃省人社厅任性用权,把"放管服"变为"管卡压",对基层的强烈反映不理不睬、我行我素,问题的根源值得深思。甘肃各地各单位要引以为鉴,提高政治站位,扎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作风改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党中央部署要求落实落地,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近日,甘肃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省人社厅党组在全省进行通报批评,责成作出书面检查。给予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诫勉处理;分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党内警告处分,免去其党组成员、副厅长职务,改任二级巡视员;给予事业处处长等其他3名责任人党内严重警告、党内警告处分及降级处理,调离省人社厅事业处。

02.兰考“焦桐”意外长成“摇钱树”

50多年前,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量种植泡桐;半个世纪后,兰考泡桐成了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摇钱树"。据估算,今年仅制作民族乐器的产值就将超过20亿元。

河南兰考横卧黄河故道旁,上百年来风沙、内涝、盐碱,曾是当地百姓难以忘却的伤痛。上世纪60年代,为防风治沙,焦裕禄在这里带领群众种下大量泡桐,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焦桐"。泡桐生长迅速,有"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之说。

上世纪80年代,一位上海乐器师傅偶然发现,泡桐板材适合做乐器的音板。而长在兰考沙土中的泡桐,纹路清晰,音质奇佳,被誉为"会呼吸的木材",在全国独一无二。这一发现,让不值钱的泡桐一下子身价倍增。

这位乐器师傅在堌阳镇徐场村找到了木匠代士永,此后,代士永成为乐器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商。深入接触后,代士永发现乐器成品售价不菲,决心独立办厂。1988年,他从上海、扬州高薪聘请了几位师傅,在兰考开办了第一家民族乐器厂,公司从小作坊起步,逐渐发展壮大。

许多在乐器厂打工的村民学会手艺后,也开始自己办厂。十多年间,各类民族乐器的大小工厂在徐场村遍地开花。目前,全村105户共有乐器厂82家、从业人员1200多人,年产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12万多台/把,年产值达到1.2亿元。全国古琴市场每年生产15万台/把,其中徐场村生产9万台/把,占市场份额的60%。而整个堌阳镇共有民族乐器及配件企业187家,规模以上企业16家。

目前,用兰考泡桐制作的民族乐器产业已成为该县的特色产业。对这个意外形成的特色产业,兰考县政府从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扶持,让特色更特。2017年以来,重点从信贷、工业用地、品牌扶持、科技创新等多方面进行了支持和激励。

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告诉记者,全国95%的高档民族乐器的板材都采用兰考泡桐。目前,兰考县约有600多万棵泡桐树。为了源源不断地提供桐木资源,近年来兰考已流转1万亩土地种植优质泡桐,未来3年,还计划流转土地2万亩。

世世代代的庄稼户,放下镰刀,拨起琴弦;一棵树,成就一方产业,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棵棵泡桐正谱写出兰考新时期发展的美妙乐章。

3.90后士兵杜富国以雷场壮举作答时代之问 强军思想哺育大批"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优越的90后官兵能不能上战场、打胜仗?"历经强军思想武装、强军实践磨砺的90后士兵杜富国,用自己的英雄壮举和逐梦经历,对这一时代之问作出响亮回答,生动展现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勇于奋斗、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风采。

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四队战士杜富国,是一名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去年10月11日,在老山雷场实施扫雷作业时,面对发现的一枚未爆弹,他对同组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意外爆炸瞬间,用"惊天一挡"为战友筑起生命屏障,自己却失去双手和双眼。

面对磨难,杜富国意志坚强、乐观向上,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得知失去双手双眼的残酷现实,他平静得异于常人,部队和医院为他准备的几套心理干预方案都没用上。手术后两个月,他就迫不及待请求恢复训练,希望能装上智能手重返雷场。目前,依托康复跑步机,他3000米的最好成绩曾达到13分08秒。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播音、练写字,讲述扫雷故事、传播军营力量。

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沐浴强军思想阳光雨露成长起来的杜富国,坚持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带着深厚感情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时时处处用习主席的教诲励志律行。得知组建扫雷部队的消息,他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参加排雷。即使受伤后躺在病床上,还坚持让妻子每天给他读报,让自己在黑暗和迷茫中找到前行方向、汲取奋进力量。

时刻牢记职责使命,矢志聚力精武强能。他熟练掌握10余种爆炸物排除方法,精通爆破、排除、转运等技能,娴熟操作各种排雷装备,能根据探雷器警报声音辨别埋设位置、识别地雷种类,在全队第一个排除带有诡计装置的反坦克地雷,被战友誉为"全能雷神"。他总结出探测作业"十六字要诀",设计制作10余种安全装运沙箱,大大提升了搜排雷质效。

家国安危事,军人肩上责。面对危险,杜富国说得最多的是"你退后,让我来"。在天保口岸雷场,他和战友唐世杰发现一枚处于战斗状态的火箭弹,随时可能发生爆炸。他命令唐世杰撤回安全区,自己趴下身子搜排出4枚火箭弹和20多枚爆炸物。3年多来,他千余次进出雷区,蹚过16个雷场,搬运炸药15吨,排除2400余枚爆炸物,处置20多次险情。驻地发生特大泥石流,正在站岗的他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搜救,带头从危楼上救下12名学生,蹚过急流背出21名老人和护工。

4.回乡大学生三项发明为800多牧户节省1亿元

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巴彦淖尔嘎查青年德勒黑洪格尔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发挥专业特长,研制出适合草原畜牧业生产的草场无线监控系统、远程监控水井系统、牲畜喂料系统等三种牧业机械设备,均获得国家专利,使用这些机械设备的800多户牧户3年节省1亿元支出。

过去,对苏尼特左旗巴彦淖尔镇巴彦希勒嘎查牧民普日布来说,喂牛是一件费力费时的活儿,不仅要给每头牛准备一个槽子,还要3个人负责看管,防止牛群吃草料时互相挤斗,喂完60多头牛需要2个小时,为此他每年花费2万多元雇人干这项工作。去年冬天,他安装使用了德勒黑洪格尔研制的多功能喂牛设备,节省了人力财力,缩短了喂牛时间。"我们家养了500多只羊、60头牛,以前雇用牛倌、羊倌每年支出10多万元。2016年起使用这些机械设备后,不需要雇人了,每年节省支出7万元,家庭纯收入增加了一倍。"普日布一边用无线监控系统察看羊群的情况,一边告诉记者。

德勒黑洪格尔2012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传统,效率低、耗费人力,因此萌生了研发牧业生产机械设备的念头。他结合实践和所学知识,利用一年多的时间研制出草场无线监控系统,他的草原"千里眼"让牧民坐在家里也能察看牲畜情况。之后,他又研发出远程监控水井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饮牛羊、无人灌溉。去年他研制的牲畜喂料系统投入使用。由于这三项发明能有效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均获得国家专利,受到牧民青睐,安装使用的牧户达到800多户。

如今,德勒黑洪格尔成立了自己的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他说:"今后,要从牧区实际、牧民需要出发,研发出更多符合畜牧业生产的机械设备,为家乡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作出贡献。"(注:汉文译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