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GTN道歉说起,如何防范假新闻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后,信息往往呈现病毒式传播。

名人“被去世”的新闻一直都有,但遗憾的是媒体似乎并没有深刻的吸取教训。

最近几年,从2015年的“新加坡总理公署宣布李光耀病逝 ”到2017年的“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去世”,再到今天中国国际电视台报道袁隆平离世,名人去世消息一直是虚假新闻的高发地带。

从过往的案例来看,有的是当事人还健康在世,逝世的消息就已经满天飞。还有的则是当事人尚处弥留还在抢救,媒体就抢先于医生宣布死亡。这种虚假新闻显然没有顾及到当事人及家属的感受。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在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后,信息往往呈现病毒式传播。

事实上,大部分虚假新闻都并非首发虚假新闻的媒体主动纠错,而是由其他媒体纠错或者被迫纠错,这也反映出我国媒体对于虚假新闻的态度参差不齐。

和西方虚假新闻主要集中于政治领域相比,我国虚假新闻主要集中于社会领域。

社会新闻本身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而我国大部分媒体又缺乏事实核查机制和对虚假新闻发布后的补救,因此造成假新闻泛滥的情况。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事实核查

多方采访信源、加强事实核实是规避虚假新闻的重要方式。

作为新闻生产的最初阶段,对信源的核实是规避虚假新闻的第一步。记者有必要对信源做出清晰的说明,这也是新闻工作者与受众之间建立更透明、公开关系的基础。

国外治理虚假新闻的主要手段是核实消息来源: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绝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职业准则中,都要求记者在新闻报道时必须清楚地交代消息来源。

新闻法治

目前,我国对虚假新闻提出最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的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从已颁发的这些法律法规、文件来看,这些规定主要是以倡导、批评教育为主,大部分都停留在职业道德自律的层面上。

虽然每年都会有对虚假新闻的汇总报道,但是并没有真正对其采取严厉的法治措施,并不能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

因此,出台更有针对性、更为清晰的法律法规,把对惩罚违反新闻真实性的行为落实到位,加大对新闻失范行为的惩戒以及记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关注最新的假新闻生产技术

西方世界的竞选政治是假新闻生产的高发地带,新闻机器人已经成为生产蓄意捏造的假新闻的主要技术工具,其背后通常是有组织的大规模假新闻生产行为。

此外,国外学者还注意到方便实用的图像编辑软件加大了信息操纵的可能性。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技术则可以实现图像与视频的自动生产。

例如,德美研究人员研发了一项实时运动捕捉技术,可以将任何演员的面部表情转换成特朗普和普京等政治人物的视频片段、自动替换视频中人的发言内容。这些新技术的采纳都将加大假新闻核查的难度。因此,要加大对于假新闻生产技术的关注力度,从而更好的应对虚假新闻。

 提升公民媒体素养

托莱多等人提出,要重新审视受众在虚假新闻中的关键作用,他们对虚假新闻的消费才意味着虚假新闻产生了效果,成为真正的虚假新闻。

如今,公民的媒介素养对于虚假新闻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在很多案例中,虚假新闻的源头是网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帖子、图片、视频等,它之所以能够传播开来是因为有更多的网友在其中的点赞、分享、评论来推波助澜。

网友既是虚假新闻的生产者、消费者,也是散播者。因此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对于减少虚假新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来源:公众号觅游新传考研(id:meetyouky)、网络公开信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