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人物,是爆款剧助推剂吗?

极致人物如何塑造才能避免陷入狗血浮夸而真正出彩呢?

迷雾剧场《谁是凶手》日前落下帷幕,剧中赵丽颖饰演的“白切黑”沈雨引发热议,不仅因为演员自带的高流量,还因为这是个在国产悬疑剧中较为罕见的游走在善恶边缘的女性角色。

复杂的宿命感,很难对其下好人与坏人的简单定义。如果要为这个角色贴个关键词,便是“极致”。同样属于极致人物范畴的,还有正在热播的家庭剧《小敏家》里涂松岩饰演的中年离异男人金波,前段时间还因为与韩国高口碑电影《寄生虫》男主角类似的“啃儿族”形象被送上热搜。

其实,在题材百花齐放的国产剧中,带有极致色彩的人物并不罕见,TA们往往成为话题制造机,是剧作的吸睛法宝之一。有时,给角色冠上极致人设甚至成为创作者打造爆款剧的要素和一条捷径。

那么,极致人物通常有哪些类型?究竟为何能吸引大众注意力并勾起观看者的表达欲?极致人物如何塑造才能避免陷入狗血浮夸而真正出彩呢?

极致人物“面面观”

正如眼睛是人的心灵窗口,人物则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灵魂。人物立得住,可以说影视剧就基本成功了一半。但如今影视行业竞争者颇多,大众的注意力容易被短视频、游戏、直播等新兴产业分流,为了挽回弃剧率并提高ROI,影视剧的幕后操盘手们逐渐达成了一条心照不宣的所谓的“创作法则”:塑造极致人物,来形成观众抓手。

何为极致人物?简单说,就是这个角色在强情节中具有浓烈爽感,在生活流中能戳中看客的共情神经。总之,能在不同时间点和情境中与剧作的叙事节奏相得益彰。

包裹在各类题材外壳之下的极致人物众生相,相当精彩,尤其在近年荧屏上格外活跃,而且还大致发展为几大派系。

一类是“疯批”:从《谁是凶手》的沈雨到《斛珠夫人》的帝旭,从《山河令》的温客行到《扫黑风暴》的孙兴,从《隐秘的角落》的张东升再到《在劫难逃》的赵彬彬、《延禧攻略》里的尔晴,病娇腹黑是这类极致人物的显著表象,内里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畸形心理在作祟。

通过这类极致人物打造出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人心的善恶根源。无论是因为感情创伤产生的ptsd,还是家庭变故改写的人生轨迹,无论是在古装仙侠剧里,还是在悬疑涉案等现实主义题材中,“疯批”型极致人物的言行举止都能给人带来深刻意义:

一边作为“生而为人”的反面教材或令人反思、或使人警醒,一边又在剥离恶的表层后、让观众对角色千疮百孔的内心感到惋惜。折射的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的人性写照。尤其每当这类角色以悲剧收场时,更容易让人产生既拍手叫好又唏嘘不已的矛盾观感。

第二类是“吸血鬼”:《小敏家》的金波、《都挺好》的苏大强、《你好前半生》的薛珍珠、《安家》的房似锦母亲和《欢乐颂》的樊胜美母亲,即为代表。这类极致人物大都出现在都市剧中,经常被刻画为自私父母的脸谱符号。

Ta们身上汇聚的重男轻女和代际冲突等元素引出了原生家庭的社会议题,因具有普世价值而引爆当下年轻人痛点,从而触发在网络端的旺盛表达欲。这些“吸血鬼”式父母使用的招数不同,要么扮猪吃老虎、逐步攻下防线,要么强悍如灭霸、对女儿步步紧逼。

观众从这类极致人物身上,能看到中国式典型家庭的缩影,包括在农村等落后地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顽疾带来的“后遗症”和在具有进步意识的城市仍残余的“小市民”做派。而老戏骨入木三分的表演,为角色的“可恨度”大大加分。

第三类是“美强惨”:比如《星辰大海》的简爱、《陈情令》的魏无羡、《琉璃》的司凤、《香蜜沉沉烬如霜》的润玉和《花千骨》的女主。大女主剧、大男主剧里的主角通常会贴上这个标签,可以说这是为了凸显人物成长弧光的标配。

人物的主基调是欲扬先抑,最终结局要么是走向人生巅峰、要么是反转黑化,不管哪个结局,抵达的都是符合人物本性的极致性归宿。而借助人物的脆弱感或坚韧感两极化特质,能在让观众产生情感投射的同时打动同理心。

第四类是:都市情感剧中常见的“绿茶+渣男+海王”三件套。比如《三十而已》集齐了林有有+许幻山+梁正贤,《我的前半生》有陈俊生和凌玲。这些极致人物因为三观不正只能充当配角,戏里作妖、戏外被狙。

尤其在女性意识觉醒和向往独立自主的当下,观众喜欢化身“鉴婊达人”和“鉴渣达人”,在看剧时投入真情实感而模糊了角色和演员的界限,以至于扮演者在戏外满满求生欲,跟观众站在统一战线吐槽角色。反而构建了一个互动的舆论场,助推剧集声量。

第五类是“新鲜的真实”:《沉默的真相》的江阳、《变成你的那一天》的周熠、《我是余欢水》的余欢水,都属于此。这类极致人物最大特点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世界而且是影视剧中呈现的“少数派”。

人物身份的选择不走大众化路线,或者人物的性格极端,并且都带有正面色彩,是这类极致人物的核心。Ta们符合成为主角的标准,却在影视剧中较少出现,所以一旦被搬上荧屏,能牢牢抓住观众眼球。

综上可见,极致人物既有主角也有配角,扮演者从中得到的赋能各异,这与角色的讨喜度有关。不过共通的是,不论戏份多少,极致人物能聚拢观众注意力和激发表达欲。

打造人物“极致”的方法论

创作者塑造极致人物的初衷,无非主要是希望影视作品能叫好叫座,但有时候口碑与热度会负相关。极致人物就像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能撬动社会话题、助力剧集出圈,运用失当、则会引发舆论的山洪海啸从而反噬剧集。

早在2018年SMG电视剧制播年会上,时任SMG影视剧中心主任、东方卫视中心总监王磊卿提出了当年的爆款公式,即:品质爆款剧=主流价值+热点话题+符合当下审美的超级人设+经典戏剧叙事模式+精美制作。

其中,“符合当下审美的超级人设”这个因素换言之,就是与时代接轨、与大众共情、并且够极致。于是,苏大强们的出现,因揭开了一些中国家庭的遮羞布能点燃舆情;张东升、林有有们的出现,因揭开了两性关系中疑难杂症导致的沉疴能发人深省;甄嬛、魏璎珞们的出现,因契合了女性独立意识被视为“女权主义”的榜样标杆。

吃到极致人物红利的创作者们,仿佛找到了挖掘金矿的钥匙。可是当同质化人物扎堆,不仅加速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也让极致沦为平庸,对剧集的赋能大打折扣。

影视行业风向流变快,爆款剧公式的加数也与时俱进发生了改变。比如到了2019年,王磊卿就指出“坚守匠心”才是新时代爆款公式的核心,原来的爆款公式变成了:爆款剧=崇尚原创+坚守匠心+规范制作+保持耐心,弱化了人物的典型性,释放出极致人物不再是打造爆款剧必要因素的信号。

实际上,近年因为人物极致导致剧集口碑翻车的案例不少。《星辰大海》里在中年偶像剧乐此不疲的林峯演的霸总引起群嘲,《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因为“抢走”闺蜜喜欢的男人被质疑三观。

因此,极致人物应该如何塑造才符合大众情感最大公约数呢?反套路是其中一条创作途径。比如为血性方刚的男性赋予脆弱一面,能打破世俗刻板印象;让性转后的人物打破性别禁锢、回归人的本质,能契合大众对平权的向往。

聚焦并深挖边缘性人物的内心世界,是通往极致化的另一条途径。以这类非主流人群为切口展现错综复杂的人性并融入社会公共议题,能极易引发大众共鸣。

从个体提炼出特质标签再通过艺术加工凝结成典型形象,也是打造极致人物的一个常规操作。不过执行起来新鲜感很重要,如果能前瞻性地塑造出罕见又真实的人物,就能吃到红利,否则只会沦为跟风同质化的炮灰,相当考验创作者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不可否认,极致人物是影视剧的营销利器,能在某种程度上助推剧集声量,但其反作用也不容忽视。创作者需要明白,过度依赖极致人物不可取,巧用极致人物、将其与好故事和正向价值观结合,才能增加剧集突围的胜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