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颜值、比人设、比房产…虚拟世界“处处卷”

“平均脸”之风席卷社交平台,本质上是对虚拟社交世界的一次“颜值满足”。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在抖音、微博或是小红书上刷到过“XX平均脸”这类手绘内容?据观察,仅小红书一个平台,“平均脸”词条下就有4万+条笔记,常见类型有“十二生肖平均脸”“十二星座平均脸”或是按地域划分的“某某城市平均脸”。

这其中,除了由地域气候、生活习惯、饮食文化而形成的“城市平均脸”有一定科学依据外,其他按星座、生肖分类的平均脸实在很难找到合乎逻辑的理论基础。然而,此类内容的评论区随处可见“认领”的身影,甚至还有部分用户贴出自拍对比图,不得不说,的确有几分相似。

难道固定某一月份或某一年出生的人真的存在一定容貌特性?不算阴阳五行一类的玄学领域,目前还尚未有相关理论能够证实其科学性。至于那些恰好与“平均脸”相匹配的用户,或许只是一种“幸存者偏差”——通常手绘“星座/生肖平均脸”都颜值颇高,因而那些与之有一定相似度、同时面容姣好的用户就比较愿意公开自己的长相,而那些与平均脸出入较大的,最多留下“不像”二字,并不会发出个人照片作对比。

同样,“某某城市平均脸”也有用户分享与自己的对比图,只是相较于颜值较高的其他两种“平均脸”,用户参与度并不在同一个level。说到底,“平均脸”之风席卷社交平台,本质上是对虚拟社交世界的一次“颜值满足”。

01

捏脸师,虚拟世界的“女娲”

实际上,“平均脸”并非是虚拟世界的“颜值焦虑”头一回走入大众视野。

2021年11月,一条名为“上海捏脸师月入4.5万”的新闻引起热议,人们猛然发现,原来平日里接触的游戏、线上社交等一切需要虚拟形象的角落竟蕴藏着如此大的商机。

月入4.5万的捏脸师只是个例,但想要拥有一张美丽脸庞的需求却不是个例。最初,只有《天涯明月刀》《剑网三》这类RPG游戏提供捏脸服务,在发现玩家对捏脸功能十分感兴趣并在其上投入大量时间、甚至还在论坛互相分享捏脸数据后,这类游戏不断升级捏脸功能。到如今,《天谕》手游可以调整400多个部位数据,《和平精英》这类主打竞技的游戏也上线了捏脸功能。

可以说,只要带有社交属性的虚拟世界,用户/玩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虚拟形象,游戏人物的脸相当于玩家在虚拟世界的第二张脸,再加上在游戏中通常颜值与消费水平挂钩,在上面投入一些时间与财力似乎也无可厚非。

虽然“元宇宙”之风目前尚未正式刮起,但虚拟社交的确愈发兴起。去年9月,字节跳动公布将于海外上线一款主打AI捏脸的社交“Pixsoul”APP;由腾讯投资的年轻人社交平台SOUL也同样以捏脸作为社交之外的一大主打功能。前文提到的月入4.5万的捏脸师正是在SOUL上为别人捏脸。

电影《头号玩家》中,生活在“绿洲”里的人们不用充值、不用爆肝就能顶着自己满意的外形在虚拟世界中交友生活,但在电影外的虚拟世界里,美丽却是明码标价的。据了解,通常情况下,一张捏好的脸,价格在十几到三十几元不等,如果需要捏脸师独家定制,则可能上百,遇到拍卖竞价时,一张“虚拟美貌”可能价值几千元。

再算上服装、配饰等游戏商品,想在虚拟世界中做一个外表光鲜的“人”,成本并不低。

02

设圈,一个人的“元宇宙”

相较于游戏、社交平台等常见、完善、庞大的虚拟世界观,还有一类更为小众、更加私密的虚拟世界观玩法——设圈。

所谓“设圈”,指的是“人设”及与“人设”相关的一系列文字、绘画产品。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画手自己设计并产出的一系列人设画后,连带图和设定一起出售;另一种则是玩家自己写好人设,再拿着人设去向画手约稿。

通常这类带点二次元味的小众圈子为大众熟知都是因为大额金钱纠纷,设圈也不例外。去年4月,#13岁女孩花70万约稿#登上热搜,一时间,所有人都想一探“设圈”的究竟。随着该事件的曝光,“70万约稿事件”以画手部分退款、约稿小女孩及家长“全员恶人”收场,“设圈”这个小众圈子也在第一波全面黑料之后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通常,设圈消费并非一次性。在拥有一个“oc”(original character,原创角色)后,玩家会通过完善故事线、组CP等方式不断丰满oc的形象,在此过程中会持续买进“服设”(服装设计)、其他oc等“产品”来完善世界观,圈内人称之为“养孩子”。

oc对于玩家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可能是二次元世界的自己,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是自己的原创CP……简单来说,是Z世代在虚拟世界中以一己之力打造出的“元宇宙”。

诚然,目前的设圈依然存在着玩家年龄普遍偏低、缺乏监管、定价标准不透明等乱象,但设圈本身也并非十分难以理解。与希望在游戏中有张漂亮的脸一样,设圈“养娃”也是虚拟经济的另一种变形——不仅要买不撞脸的美貌,还要买/创造独一无二的虚拟人设,构建“娃”的虚拟“朋友圈”。

03

虚拟房产,开放世界的“终极”

目前,对于虚拟世界,大部分人还处于投资“自己”的阶段,而一些有钱人已经开始炒房了。

去年11月23日,林俊杰在社交平台称自己花费12.3万美元,在Decentraland(由区块链驱动的虚拟现实平台)上买下了三块虚拟土地。

虚拟世界迎来了一波“炒房热”。据央视财经报道,在去年11月22日到28日的一周内,四大主要元宇宙房地产交易平台的总交易额接近1.06亿美元;11月底,投资和开发虚拟房地产和其他数字资产的Republic Realm公司在虚拟游戏平台Sandbox上以创纪录的430万美元购买了一块土地,刷新虚拟地产的价格纪录。

投资虚拟地产看似难以理解,实际上,底层逻辑与前面的“买颜值”“买人设”有着一定相似度,都是线上社交大潮下的一次“虚拟投资”。

与买外观、买皮肤、买人设等看重自身社交价值提升的行为区别在于,虚拟房产投资者较为看重其商业价值。例如,新世界发展集团CEO郑志刚买入虚拟地产的目的是打造“创新中心”;Republic Realm购买Decentraland虚拟地产是打算开发商业街,二者看重的都是虚拟地产的后续开发升值空间。

实际上,随着游戏、直播、短视频等线上社交的发展,投资“虚拟地产”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不论是品牌砸钱购买直播坑位,还是游戏中高价出售的“房产”,其购买的“商品”本质上都是流量与注意力。Decentraland的历次土地拍卖中,土地价格也呈现出同样的规律:两个与世界中心点距离相等的地块,离道路越近(展示的可能性越大)价值越高。

Decentraland地图,灰色地区是私人土地

在这一思路下,不难看出虚拟房产的价值基础,一方面是该虚拟平台的流量与人气,另一方面则是虚拟世界的“可开发性”。套入该结论,以《原神》《动物之森》为代表的高月活开放世界游戏就有着极大的虚拟地产交易空间。

开放世界游戏的商业潜力已经被注意到。去年,《原神》上线了家园装修系统,进一步提升空间可开发性;年底完美世界的开放世界游戏《幻塔》上线,开放手游《Project棱镜》也即将公测;腾讯则宣布开发《王者荣耀》IP的开放世界游戏《王者荣耀·世界》;网易也展示了全平台动态沙盘开放世界游戏《代号:Ragnarok(诸神黄昏)》。

除了各大游戏巨头纷纷布局可开发的虚拟世界平台外,虚拟世界的商业氛围也正在形成。例如游戏《堡垒之夜》中的线上音乐会、Decentraland上的NFT艺术展等,都对提升虚拟世界的流量和人气有着重要作用,而流量的增加有利于虚拟土地的升值。

虽然目前国内现有的大型开放世界游戏并未出现成规模的虚拟房产交易,但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主流,虚拟经济交易将会愈发普及。据后浪研究所调查,76.29%的受访者认为包括虚拟货币、虚拟房产在内的虚拟财产,在30年后很有可能成为构成个人财产的重要部分,元宇宙婚礼也将在未来成为时尚热潮。可见,在大部分95、00后群体眼中,虚拟资产的价值是得到认可的。

图源自后浪研究所

不论目前是否看好,虚拟经济的确正在悄无声息间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只要你曾经在游戏中买过皮肤、在线上平台充过代币,那你就已经是虚拟经济的受众了。

警告!!!

投资有风险,尤其区块链/元宇宙相关,虚拟经济的风口也许会来,但起码不是现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