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人物弧光”的生成套路

这都是节目组“一贯的套路”和“流量密码”。

从立项开始就颇受瞩目的《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终于开播,相比大家之前好奇的“如何拍摄”“能否完整展示工作过程”等情况,第一期播出之后,很多人的关注点意外落在了一位前来面试的素人嘉宾向琴琴身上。

节目中的向琴琴有几个关键词,第一是“卑微”,在面试同伴提出希望拿到15000元的月薪后,她“只需要每月3500,保证吃穿用度就好”的发言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感,而她的原因是,能力有差距,暂未从事法医行业,希望借此得到一次机会;第二是“励志”,因为热爱法医,她在毕业后选择进入殡葬行业工作,了解遗体和法医工作,甚至住在太平间;第三是“感人”,听过她的讲述之后,导师为之动容,观察室也哭成一片,燃起强大的共情力,纷纷对她表示支持。

只是,向琴琴讲述的故事中过于极致的部分引起了一些观众的质疑,嘉宾们重情怀不重能力的态度与法医行业属性略有相悖,共情者和争议者站在了天平两端。同时,有些观众还拿出同类型职场观察类综艺中与向琴琴人设相似的嘉宾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这都是节目组“一贯的套路”和“流量密码”。

正方观点

反方观点

01

散落在各个综艺里的“向琴琴”

回溯《令人心动的offer》以来的职场类综艺,会频繁地出现像向琴琴这样的嘉宾,他们往往出场时能力不强,但或可爱、或励志、或有故事,以另一种方式博得观众的喜爱与代入感。

例如《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一季中的李晨,他年纪小、资历浅,虽然是专业出身,但没有太多“过人之处”,一开始的他远没有其他人那么从容自信,相比观众对其他人“令人窒息/令人自卑的offer”的调侃,李晨则让屏幕前千千万万的打工人有了平视的代入感,当他因为工作失误哭了之后,弹幕中大多还是"相信他会逆袭"的友好声音。

到了第二季,背着“大龄裸辞”和“背水一战”标签的丁辉更是将这一人设对节目组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面试时就坦言“社会地位高”等十分现实的原因,与他普通、坎坷的人生经历相互照应,打动了无数人。

只是,丁辉的节目之旅仍然结束的很快,与另外几位少年精英形成对比,身上弥漫着一种“末路英雄”的悲壮感。而从他的出场到淘汰,每一次遭遇都可以引起全网的“鸣不平”与“意难平”,成为节目营销层面的一个“流量密码”。

到了向琴琴,像是节目组对这样的人设进行融合与升级的“杰作”,她的故事走向开始有些极端,平凡到甚至没有学历支撑的地步。一面是看惯了此类故事线的观众似乎也开始审美疲劳,对人物有了大概了解之后,“无论是逆袭还是淘汰,都已经是能预想到的结果了,没有任何惊喜”。加之法医行业的特殊性似乎与这样的纯靠感性支撑的故事兼容度不高,相比一味地共情,观众则是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和质疑,“流量密码”失灵初见端倪。

当然,“向琴琴”式的人生在职场综艺里大多只是一瓣亮眼的“绿叶”,为了激发观众的代入感。代入之后,节目的主线必然是那些让普通观众仰望的“精英们”。《初入职场的我们》第一季中,就出现了精英故事的“高光”,或许有些网友并不知道这一季究竟在做什么行业,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听说过那位年轻的“董明珠钦点接班人”孟羽童。

可见,虽说类型定位是“行业”,但是“人物”永远是叙事的主体,也是节目流量的载体。

02

有人物的地方,就有“弧光”

在很多“精英式”素人嘉宾身上,职场综艺甚至承担起了一部分“造星”的功能,更丰富的人物成长空间也在他们身上落地,天才者的谦逊,骄傲者的溃败,同行者的相互扶持,敌对者的惺惺相惜……凡此种种都是一档综艺节目对观众长线吸引力的重要来源。诸如现在活跃在很多节目中的何运晨、李浩源、李晋晔等等,相比共情,观众的“仰望”成就着他们身上的偶像色彩。

职场综艺尚且如此,那么曾经那些动辄一百余人,旨在造星的选秀节目对“人物故事线”的倚重更是无出其右。

比如先有一眼惊艳的长相,而后让大家看到强大的实力,再往后走,就是曾经不为人知的“惨痛”,这些加起来构成了最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美强惨”,这也是完全有别于职场综艺的一点。“能力为王”的职场竞争中,“强”与“惨”很难并列,所以要么是孟羽童、刘畅这种从一而终的“强大者”,要么是丁辉、向琴琴这种被渡上一层悲剧色彩的“失败者”。

需要能力又不完全依赖能力的舞台竞演类节目的人物塑造特点由此显现,细数那些TOP候选者,“美”与“强”吸引粉丝,“惨”增强粘性,三者缺一不可。例如难以逃离原生公司樊笼的蔡徐坤,在韩国打拼数年后无奈回国的孟美岐、吴宣仪等等。

从不服管教到逆转争先,“刺头的成长”是军旅题材综艺偏爱的故事线。在最近播出的综艺《一往无前的蓝》中,秦霄贤就担任了这个角色。

第一期里,面对严厉的教官和身旁服从纪律的张嘉元,秦霄贤嬉笑的表情、对纪律的质疑都让很多观众难以接受,但是到了最近播出的第五期,秦霄贤已经有了自觉加练内务、尊重纪律规定等转变,尤其是救援训练中机警应对的优势,成为两位班副争抢的“香饽饽”,这些既是个人成长线的立体化,也是对很多真实官兵的映射,很多军旅题材影视剧中也都会以这样的形象作为主要人物而存在,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前《真正男子汉》系列节目中的袁弘、黄子韬同样走的是这个路子。

单人故事线之外,还有人物关系的塑造,小到两个人之间的CP感,大到一个团队的团魂,都是能够吸引不同观众群体的利器。只是,相比个人人设的实在感,人物关系则需要更多地营造氛围感和想象空间。

例如有竞争关系的两位强者一旦关系密切,就会被外界营造并赋予一种“战场上盛开的玫瑰”的壮烈感,也就是所谓的“战地玫瑰”。选秀比赛中,孟美岐与吴宣仪、蔡徐坤与朱正廷、余景天与罗一舟等皆是以这样的方式崛起的。

此外,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合作,老友之间的默契,对手与队友的转换都给了粉丝很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往往会在节目外以二创的形式完善选手的人物孤光,塑造出他们心目中最完美的人物故事线。

03

编剧的“创作法则”

多年发展过来,导演组已经摸清了观众的喜好,从选人到台本都已经有了成熟的标准和模式,造成了如今这种“看一眼就知道导演想做什么”的状况。只不过,虽然人物塑造看上去满是套路,但是星番也不得不为综艺节目编剧们“澄清”一下,这些故事绝对不是编剧们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物自身特点结合节目逻辑,进行的抓取和排列组合。

根据多位综艺编剧在接受星番采访时所介绍的,他们的工作有着固定流程,一般在一档节目正式录制之前,嘉宾们都会和对应编剧进行一次或多次的交流,编剧会全面了解这位嘉宾的故事,有的“悲惨”、有的“励志”、有的“不食人间烟火”……而后根据节目风格对这些特点进行排列组合。

例如,第一阶段先选取能力或性格上的直观优势,中期展示表象背后的悲伤、伤病和相关的人物关系,后期深入到成长环境或“隐藏的痛点”,将人物形象彻底立住。而要完成这一过程的根本在于:这些真的发生过。

曾经有一位参加过选秀的练习生公开说道,在节目中,某些重点选手会戴两个麦,方便导演记场记和安排故事线,粉丝将这样的言论解读为“戴双麦是会被捧的信号”。

实际上,这些人的确是“重点选手”,但在一般情况下,编剧会根据前期大量的沟通工作对选手潜力进行预判,从中挑选重点,而不是无理由“捧人”。出于对节目负责的态度,编剧会将有价值的人物故事作为节目的主题和卖点。

回到职场综艺来说,“向琴琴们”的作用的确十分重要,会在多档节目中频繁出现自然不足为奇,因为他们的经历更容易通过每期节目中单独的“点”连接出完整的弧光。在职场类综艺的“精英话语”下,他们起到增添大众共情点的作用,也平衡着行业本身的属性,使专业向综艺更加“平易近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