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剧的十年变迁

管窥海派剧在题材、代表作、制作公司等方面的播出与收视特征。

上海这座魔都,既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又是我国电影发祥地,加上中西方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气质杂糅,保守与开放碰撞,市井与小资并存,“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海派文化,也为海派剧提供了丰厚的素材蓝本与精神给养。

1989年充满浓郁上海风格的《上海的早晨》掀开了海派剧的新篇章,2019年具有老上海味道的热播剧《谍战深海之惊蛰》涌动着新海派剧的风尚。浪奔浪流转瞬三十年,海派剧随着时代浪潮一路向前,在不同时代均出现了代表性作品和发展特点。

笔者以CSM媒介研究收视数据为基础,梳理了自2007年有播出记录的海派剧,管中窥豹,分析其在题材、代表作、制作公司等方面的播出与收视特征。

海派剧的特征及发展历程回溯

海派剧以反映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或风俗为特色,大多影视作品画面质感较好,制作精美,服装考究,气质上雅俗交织,既有贴近生活的家长里短的市井“土”味道,又有高冷时尚的精致小资“洋”情调。

年代剧中通常出现筒子楼、老弄堂、阁楼、黄浦江、旧租界、十里洋场、百乐门等老上海地标,以及上海造名牌、梧桐树、旗袍、月历牌、特色民居、欧美风情的咖啡馆和西餐厅等复古元素,当代剧中则多包含东方明珠塔、黄浦江、淮海路上的高楼大厦、陆家嘴环形天桥、浦东新外滩、上海各类大学、凌空SOHO等极具设计感的新地标。

特色影视人物包括交际花/舞女、黑帮、租界警察、上海老阿姨等。故事内容上则根据时代变化而有所侧重,大体经历了从精英文化向世俗文化再到主流文化的变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海派剧涌现了一批根据名著改编及名导操刀的代表性剧目,凸显精英文化特征。1989年,由张戈执导的《上海的早晨》根据周而复同名小说改编,以改造民族资本家为题材。

1990年,黄蜀芹执导的《围城》根据钱钟书名著改编,聚焦知识分子群体的婚姻,既饱含讽刺又充满哲思,既幽默又悲怆,成为罕见的一代文人剧精品。1995年,黄蜀芹执导的知青题材剧《孽债》根据叶辛的同名小说改编,描绘了援藏上海知青回乡寻亲的故事,道尽心酸与关怀,成为沪剧一座大山。

2《围城》剧照

将名著影视化,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聚焦资本家、知识分子、知青等精英基层,从人物入手反思大时代,成为早期海派剧显著特点。

从九十年代开始海派剧不断落地,不断向贴近生活的方向转变,开启描绘底层普通百姓生活的世俗文化时期。1992年,由黄允编剧、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和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联合摄制的《上海一家人》讲述了上海最普通老百姓生活。

3《上海一家人》剧照

1996年,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出品的《儿女情长》描写了二层阁屋顶下的上海底层市民生活。1997年,王丽萍编剧的都市生活剧《婆婆媳妇小姑》以细腻生动的叙事方式,开启了婆媳类都市生活剧先河,让海派剧沾染上浓郁的家长里短的市民文化气息,并形成了精明计较等不同于京派剧的别样世俗文化。

进入二十世纪,海派剧在谍战、言情、职场等多个题材领域开始发力,类型进一步拓展、细分。

2005年改编自麦家小说、由柳云龙导演并主演的反特/谍战剧《暗算》横空出世,该剧分为《听风》《看风》和《捕风》三个篇章,凭借独特的风格气质、巧妙的剧本构思、抓人的悬念设置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成为谍战剧的一座丰碑。

4

2006年,根据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丁黑执导的言情剧《长恨歌》塑造了一个经典的上海弄堂淑女,拍摄手法唯美细致,充满精美的文艺气息,被誉为上海现代史诗,成为海派剧中体现优雅浮华旧梦的代表作。

2009年8月5日,由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孙艺洲、陈赫、娄艺潇、金世佳主演的都市爱情类喜剧《爱情故事》在江西卫视首播,虽然仅获0.21%的收视率,然而满满洋溢着青春时尚气息,展示出海派剧现代的一面,标志着海派喜剧重新焕发活力,真正走向全国市场。

2010年7月22日,上海电视传媒公司制作的、改编自李可同名小说、王珞丹和李光洁主演的职场励志剧《杜拉拉升职记》直面职场精英的高压状态,职场菜鸟“杜拉拉”蜕变过程堪称职场教科书,在北京和上海东方卫视联播后获得1.26%的总收视率,而无孔不入的植入式广告也备受争议,海派剧的商业感更加突出。

5《杜拉拉升职记》剧照

从2017年开始,随着建军90周年、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的来临,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逐渐占据荧屏,海派剧也随之进入献礼剧时代。

2018年12月10日,根据阿耐所著小说《大江东去》改编的献礼剧《大江大河》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孔笙和黄伟执导,王凯、杨烁、童瑶主演,树立了三个典型人物,讲述了三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以此揭开我国改革开放的波澜画卷,在北京和上海东方卫视播出后,总收视率达到1.91%。

6

随后不同风格的献礼剧精品《大浦东》《外滩钟声》《老中医》《在远方》《激荡》随后密集播出,后面三部剧总收视率均超过了1%,《老中医》登陆中央台一套,斩获收视率1.41%,《在远方》在浙江和上海东方卫视联播后总收视率突破2%。这显示出海派剧在主旋律市场中同样拥有不同凡响的实力,也标准着海派剧在新的时代从世俗文化大跨步迈入主流文化。

海派剧的题材类型特征及收视效果

从近十年已播剧的题材类型看,海派剧题材相对集中,以都市生活题材为主,约占近40%;其次是时代变迁、近代传奇、反特/谍战较多,也包括一些言情、社会伦理、奋斗励志剧,以及少量的悬疑、商战、少儿、青春等小类题材。从整体收视效果看,都市生活、反特/谍战、近代传奇、言情等题材表现较好。

7

海派剧之都市生活剧,贴近生活、聚焦民生、追求时尚

都市生活剧更注重对人际关系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从而表露出不同于北京等地的人物特点和人情世故,并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收视效果。例如,《婆婆媳妇小姑》里挑剔的小姑子、《双城生活》里精致的上海婆婆、《双面胶》里苛刻的丈母娘等,是传统上海人形象,也是剧中戏剧冲突的主要制造者,颇具戏剧冲突性。

随着时代发展,新的上海人也在变化成长,剧中刻画的角色更加深入人心,例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乐观热情明快善良又有小女人小心眼的80后上海媳妇毛豆豆;《辣妈正传》在描写小夫妻小情小爱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心思细腻温柔并不断成长的沪产妈宝男和一个追求时尚却不失善良的上海女孩;

8《媳妇的美好时代》剧照

《我的前半生》里的女主闺蜜职场“白骨精”唐晶经济独立又善良暖心,成为当下职场女性代言人;女主妈妈薛甄珠生活精致,涂着红唇、踩着高跟鞋去菜市场买菜,吴侬软语口齿伶俐又霸气,精明世故却又痴情,活色生香的上海老阿姨形象十分立体生动;

《欢乐颂》里五个性格迥异的上海女孩让当下不少女性对号入座,其中精于人情世故、一心想嫁给有钱人却出身贫寒的“胡同公主”樊胜美最终明白要靠自己。这四部剧聚焦中产阶级,充满小资情调,制作精美、画质讲究,体现了海派剧的精髓,后三部总收视率均超过了2%,收视走势不断攀升。

9

浓烈的现实主义是海派都市生活剧的显著特征,关照现实、关注民生、直面城市差异。例如,根据六六原著改编、滕华涛执导的《双面胶》聚焦传统东北婆婆与现代上海儿媳的生活方式冲突,其中隐含的南北文化差异、房子压力等现实问题引发社会讨论,2007年在全国35个地面频道播出后,在16个频道进入频道内同时段电视剧前10名内。

同样由六六编剧、滕华涛执导的《蜗居》于2009年11月16日起在上海东方卫视首播,虽然在80城收视率仅0.47%,但其直击高房价这一社会痛点与热点的尖锐话题,引发极大热议。

2011年11月6日,北京、陕西、上海、深圳四家卫视联播了由王丽萍编剧、安建执导、马伊俐和涂松岩主演的《双城生活》,以异地婚恋为题材,北京大妞与上海小伙的京沪热恋看点十足,不仅获得1.81%的总收视率,也成为上海东方卫视当年度同时段电视剧的收视率季军。

10《双城生活》剧照

海派剧逐渐从一地鸡毛的婆媳剧中脱胎换骨,以积极乐观的基调引领都市剧新风潮。代表作是《媳妇的美好时代》,由王丽萍编剧,其小清新小快乐的轻喜剧模式大获好评,2010年3月29日在北京和上海东方卫视联播后80城市总收视率达到1.6%。

无流量明星主演的《我的青春遇见你》主打怀旧情怀,名不见经传却清新可喜,2018年1月2日在湖南卫视独播后在100城市收视率破1%。洒脱明亮的基调让海派剧跳出以往逼仄灰暗的婆媳斗的窠臼,成为新海派剧的特色。

对时尚的追求、对美的礼赞彰显海派剧另一个面孔。2013年9月14日,东阳新丽狂欢者(现新丽电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制作、沈严执导、孙俪、张译主演的《辣妈正传》在浙江、安徽、上海、深圳四家卫视联播后在80城市获得3.91%的良好战绩,以靓丽的服饰造型、活泼诙谐的风格、粉红的小资情调让海派剧平添一缕时尚气息,而善良单纯与矫情的上海女孩也成为与飒爽不拘小节的北京大妞截然不同的荧屏形象。

海派剧在捕捉社会流行敏感点并与大众审美心理紧密结合上能力突出。例如,关注当下市场最热主题“中年女性的成长”,就有多部经典大作。2016年4月18日,东阳正午阳光制作、孔笙、简川訸执导的《欢乐颂》在浙江和上海东方卫视首播,在100城市取得2.08%的好收视。

11《欢乐颂》剧照

剧中五个不同家庭的女孩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引发了对于阶层差异的思考,成为现象级大剧,其续集播出后依旧大获成功;2017年7月4日,改编自亦舒小说的《我的前半生》由新丽电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制作、沈严执导、马伊琍、靳东、袁泉、雷佳音主演,在北京和上海东方卫视联播后斩获2.81%的收视率,并呈现出极强的收视成长性,走势快速拉升。

海派剧之反特/谍战剧,红色情节有机融入老上海风情

反特/谍战触碰红色革命题材,通过有机融入上海独有的文化风情,体现了老上海另一个侧面,显示出创作者振兴海派剧的信心。上海作为国共日三方地下工作的重点城市,历来是谍战剧的首选场地,例如在《暗算》之后,《伪装者》《黎明之前》《麻雀》等剧均掀起收视狂潮。

近年来,海派谍战剧不断在创新,包括《红色》《天衣无缝》《脱身》《谍战深海之惊蛰》等剧,或多或少植入弄堂、旗袍、十里洋场、黄浦江、码头、百乐门、广告贴画、商业街等老上海元素,突出海派文化,成为提升收视的一个亮点。

以《红色》为例,剧组还原搭建了“同福里”弄堂,剧中充斥着浓郁的老上海风情,从警署高官到市井百姓人人一口吴侬软语,重现大上海的市井生活。该剧2014年9月18日在湖北、北京、重庆、山东播出后,不仅在全国80城市获得总收视率1.96%,而且取得9.2的超高豆瓣评分。《谍战深海之惊蛰》则在前面侧重突出弄堂里的人情味儿,截止11月2日在全国100城市的收视率达到1.35%。

12

将老上海的风情韵味、精致气质、市井人物和生活质感融入紧张刺激的悬疑情节中,无疑起到了舒缓节奏、慰贴人心的作用,也塑造出有别于其他谍战剧的独特标签。

海派剧之时代变迁剧,侧重聚焦经济金融领域改革变化

近来随着重大的时间节点的来临,时代变迁剧成为海派剧重点布局的新贵类型,从不同侧面描写大上海的历史变迁,呈现出与传统海派剧截然不同的凝练厚重、严肃大气的风格。

其中,上海经济、金融领域的变革、变化成为描绘重点。例如,《大江大河》描绘了改革开放浪潮中不同经济形态中弄潮儿们的奋斗历程;《激荡》从一个小家庭奋斗史中折射出改革开放浪潮中资本市场的三十年激荡;《大浦东》则从陆家嘴、浦东洋泾老街的风云变幻映射金融领域改革。

13

值得一提的是《外滩钟声》,聚焦老上海弄堂里几户百姓人家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后十年的人情冷暖、悲欢离合,风格细腻、富有质感、娓娓道来,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外滩大钟、老虎灶、情人桥、梧桐里、上海牌手表、英雄金笔、大提琴、老式唱机等极具上海风情的元素,还原了年代感。

然而由于苦情剧的定位加上与《大江大河》正面相撞(同是2018年12月10日),以及播出平台的差异(前者浙江、安徽,后者是北京、东方),致使《外滩钟声》总收视率不足1%。此外,《大浦东》在中央台一套首播收视率仅0.61%,远远低于平台均值。

从中可见,对于流派剧来说,地域文化元素过于浓烈集中、故事远离其他地方观众的生活,不一定获得全国范围的认可,从而影响收视效果。

14

此外,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变迁历程,在剧中也有展现,例如刘烨、马伊俐主演的《在远方》就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见证了我国快递物流业和互联网业的二十年飞速发展,2019年9月22日起上海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联播后,总收视率突破2%,战绩不错。

海派剧之本土情景喜剧

方言成为走向全国的障碍1995年,拟与京派喜剧《我爱我家》相抗衡的海派情景喜剧《老娘舅》播出,着眼于上海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示上海人的幽默风趣,成为最长寿海派剧。该剧在上海电视台都市频道播出,从2000年底起收视走势逐步下滑,但收官时收视奇高。

其续集《老娘舅和儿孙们》则表现出较好的后续成长性。2000年,由上海电视台有线影视频道和上海牡丹影视传播公司制作的365集方言情景喜剧《新上海屋檐下》推出。

15

上海喜剧以吴语作为主要语言,但由于方言的限制,并未形成类似于《我爱我家》的全国影响力。

16

海派剧的编导及制作机构特征

魔都吸引了一大批影像艺术工作者,也孕育了海派基因的本土创作者。早期有黄蜀芹导演的扛鼎之作《围城》和《孽债》,让海派剧起点颇高,充满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严肃的伦理深度;进入新世纪,涌现了王丽萍、六六、秦雯、汪远等以海派剧见长的名编,以及海清、胡歌、孙俪、马伊俐、邬君梅等海派剧明星。

数据显示,编剧王丽萍创作颇丰,擅长从家庭层面、小人物入手,对变化中的中国和社会进行细致观察和鲜活描绘,市场受欢迎度颇高,在不同时期均有代表作,从2007年至今已有15部作品跻身卫视晚黄档,代表作有《婆婆媳妇小姑》《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大好时光》《国民大生活》等,多在一线卫视播出,其中后四部的总收视率均超过1.6%。

17

一批富有活力的上海影视公司崛起,在市场中占据较强的竞争优势。在2019-2021年度全国《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名单中,上海制作机构占了9席,包括上海儒意影视、柠萌影视、耀客传媒、慈文影视、剧酷文化、辛迪加影视、永旭文化、新文化传媒、尚世影业等,居各地之首。

自2007年以来在全国80-100城,电视剧有发行许可证播出记录的“上海”属地制作机构约200多家,共计不重复约500部电视剧[1]。其中,老牌影视机构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自1990年起在近20年的时间里投播了120部。

在新势力中,上海柠萌影视发展势头迅猛,类型多样,产出几乎皆为代表作,既有《小别离》《小欢喜》这样的现实主义佳作,也有《扶摇》《九州缥缈录》这样的古装巨制。其中《小欢喜》尽管故事发生地选在了北京,但仍保留着海派剧细腻、生动、精致、讲究的叙事特征。博采众长、推广优点、反哺市场,是未来海派剧走向全国的必经之路。

18

西风东渐,海纳百川,雅俗同体,土洋结合,海派剧形成了独特风格。如果说京派剧试图再造一个梦中的理想国,粤派剧充满荷尔蒙的英雄主义色彩,那么海派剧则总有一丝留恋在浮华旧梦中的况味。

然而和京派剧相比,海派剧存在方言短板,例如《老娘舅》的案例说明海派剧已然丧失了先天语言优势,方言成为迈向全国的一个障碍;和粤派剧坚守本土、持之以恒二十年将方言剧做大做强相比,纯粹本土海派剧又棋输一着。

另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是,随着多媒体时代来临和经济中心转移,更多网红城市吸纳全球文化、争夺眼球,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文化,海派文化不再是上海独有,也不再在全国独领风骚。和个性鲜明、精气神十足的京派剧相比,越来越多的海派剧也正变得面目模糊、缺乏神采。

因而,对于未来的海派剧来说,重塑上海精神成为重中之重,正如江海洋导演总结的:“许多影视作品都拍出了上海人的精明,却拍不出上海人的精神。”凸显上海精神,扭转上海人形象、关注外来人口,在不同层面展现大上海的胸襟气度,方能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并将这股清新的海风吹向全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