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晚会取消现场观众,意味着什么?

当元宵晚会取消了现场观众时,我们才发现到“观众”对一台晚会有多重要

6日,总台进行了元宵晚会的录制,但热搜第一的标题却是#元宵晚会取消观众#。

作为春晚的姊妹篇,元宵晚会大多数和春晚保持同等配置,但区别是它是录播的。这一次大概是元宵晚会设立以来头一次不带观众录制。

而在此前,湖南卫视也率先宣布,《元宵一家亲》(原名《元宵喜乐会》)的直播也将不带观众进行。

一台晚会没有观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相声和小品节目,将再也听不到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微信图片_20200207001903

意味着那些曾经无数次在观众席出现的熟面孔,将不会再出现?

意味着无论表演如何,都没有了最近距离、最直接的现场欢呼。

的确,在春晚所开创的中国式晚会中,观众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也在不断丰富着观众出现的形式。

微信图片_20200207002016

春晚早期的观众,是围绕着一个圆桌看表演的,桌上通常还摆着一盆水仙。

后来出现了标准的剧场式观众席,观众开始热衷于寻找里面睡着和走神的观众。

但常常也会被临时放弃——在一些表演里,观众区就是虚拟投影的舞美“覆盖”的区域。

2013年春晚由于设置了T型舞台,甚至取消了舞台正面的观众席,采用斜排观众席。只有当小品节目出现时,才专门安排一批观众,坐在舞台的正前方。

这些传媒大学的学生,连个正经座位都没有,成为除夕夜最忙碌的观众。

这几年的春晚,圆桌又回归了,不过坐在前排的不再是商界名流。

而是舞台上的表演者。

微信图片_20200207001955

好看的“鲜肉小花”,表演完节目也并不会直接离开,而是坐在观众席上,时不时给点镜头,继续陪着观众乐呵。

除了晚会,在一些重量级的综艺节目里,“观众”也曾带来了无限乐趣。当年《我是歌手》的一炮而红,也离不开“抢戏”的观众。

那些歌声里如痴如醉的千姿百态。

那些在摇滚节奏中疯狂的振臂欢呼。

还有那些沉浸在歌词意境中留下的眼泪……

微信图片_20200207002041

一幕幕都深深印在了一代电视观众的脑海中,也成为这个节目最成功的标志。他们被网友称为“影帝级观众”。

是的,这势必是中国电视历史上最经典的一批观众了。因为在此之前,所有的观众都是“群像”出现的,他们负责掌声、负责配合主持人烘托气氛,甚至还负责当“托”。

引进自韩国的《歌手》,把观众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特写。

这种用特写拍观众的方式,逐渐成为行业的标配。《蒙面歌王》《梦想的声音》,都在节目里穿插观众欢呼的特写。

在浙江卫视的室内节目、在《奇葩说》里,观众特写更成为了植入的方式——让观众穿着品牌LOGO,让观众在镜头里喝一口某品牌饮料……

微信图片_20200207002102

第一季节目播出时,总导演洪涛就曾说,《我是歌手》观众的反应,一定是真实的,也一定是实时的,不会被“移花接木”。不乱贴观众反应镜头,这是他们业务操作的一项规范。

但在市面上大多数综艺节目那里,这样的坚持显得没有必要。

有的节目甚至做出虚拟影像,来营造有观众的假象。

实际上,没有观众的电视节目,非常多。早期仿照日韩港台的综艺节目,有不少都是不带观众录制的。

著名的不带观众节目就是《康熙来了》,这个长达12年寿命的节目,其实从来都是在一个小型录影棚里完成,节目根本不需要带观众录制。

微信图片_20200207002126

随着真人秀井喷,观众也早就习惯了节目里不带现场观众了。这也导致了一段时间国产综艺节目制作过度明星化,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星素结合”,通过行政的力量,去强化节目里的“观众”元素。

但我们似乎未曾察觉到这种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虽然真人秀里没有了观众,但它还是会增加观众的笑声音效,还会用花字代替观众吐槽。

没有条件请观众,就提出技术解决方案——虚拟观众。在《主持人大赛》里,这些观众评审都是虚拟的形象,却都是真实的人。

微信图片_20200207002143

还会关心你在弹幕上吐槽了什么,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什么。

甚至,关键时刻,要依靠观众。

比如当年《歌手》孙楠退赛,汪涵向观众要了几次掌声“不信,你听”,争取宝贵时间。

原来,无论观众是否在现场,只要出现关于观众的镜头、声音、字幕,就是寄托场外观众的符号,这个节目才和荧屏前的每一个人产生关系。

当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告别“观众”这个设定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观众”对一档节目而言,这么重要。

猜你喜欢